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非犯罪化研究

        2012-04-12 02:12:05張吉靜劉溉馮燦
        湖南警察學院學報 2012年4期
        關(guān)鍵詞:制度

        張吉靜,劉溉,馮燦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重慶 401120)

        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非犯罪化研究

        張吉靜,劉溉,馮燦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重慶 401120)

        當前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制度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是基本符合世界非犯罪化趨勢的,然而司法實踐中所產(chǎn)生的問題,折射出我國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理尚存在很多不足。應借鑒域外的立法與實踐,構(gòu)建有中國特色的未成年人犯罪非罪化制度。

        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合理性;立法、司法路徑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呈現(xiàn)出高發(fā)態(tài)勢,成為我國突出的社會問題。然而,對未成年人這一特殊群體入罪及相應的刑罰措施對其造成的負面影響,遠大于成年人,一旦定罪,將影響終生。在此背景下,從挽救未成年人的角度出發(fā),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于刑事司法之中,實現(xiàn)對部分未成年人犯罪的非犯罪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現(xiàn)有規(guī)定之不足

        當前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制度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是基本符合世界非犯罪化趨勢的,然而司法實踐中所產(chǎn)生的問題,反映了我國對未成年人犯罪處理的相關(guān)缺欠。

        (一)對越軌行為入罪與成年人的區(qū)分不夠

        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犯罪從特征上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其犯罪大多受家庭、社會等環(huán)境的影響,具有非獨立性,其人格正處于形成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應該在入刑時與成年人有明顯的區(qū)分。我國刑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未成年人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在刑罰上對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做了一定程度的區(qū)分,而分則中卻未在入罪上予以分別,只要符合分則規(guī)定的犯罪之構(gòu)成要件的,一律入罪。根據(j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考慮未成年犯罪人的生理、心理特點,結(jié)合犯罪原因及其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并考慮其家庭情況、成長經(jīng)歷,以教育挽救為理念,盡量判處較輕刑罰。

        (二)“犯罪標簽”—不利于對未成年犯罪人的改造

        一旦未成年人被判入刑,其出獄后將被貼上“罪犯”的標簽。美國歷史學家弗蘭克(Frank. Tannenbaum)認為,貼標簽過程本身就是“制造犯罪人的過程”①所謂制造犯罪人,就是一個貼標簽、下定義、認同、隔離、描述、強調(diào)、制造意識和自我意識的過程。。雖然《刑法修正案八》第十九條已經(jīng)規(guī)定了一定程度的前科消滅制度,即對被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人犯罪分子免除其報告義務,但該報告義務僅限于入伍、就業(yè)時,仍不能有效地保護未成年人。實際上,在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背景下,未成年犯罪人出獄后,受到的是社會的“異樣眼光”,司法機關(guān)給他們貼上的有罪標簽,使其在重新追求正常的社會(包括同學、朋友、親人、鄰居等)認同感時,產(chǎn)生嚴重的心理障礙和陰影,使其人生觀、價值觀發(fā)生扭曲,產(chǎn)生反社會傾向,從而重新走上犯罪道路,更達不到犯罪預防之目的。

        (三)“二次污染”—不利于未成年人自身的發(fā)展

        由于未成年人分辨能力較差,易受影響和驅(qū)使,如果被判入刑,在看守所或監(jiān)獄中易與其他罪犯相互影響,交流作案方法,使其不僅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得到有效矯正,反而學到其他“老手”、慣犯的一些惡習和殘酷的作案手段,出獄后,繼續(xù)結(jié)伙在社會上作惡。

        二、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之域外經(jīng)驗

        關(guān)于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概念的界定,目前學界尚未達成一致。筆者認為未成年人非犯罪化是指在非犯罪化理念的支持下,考慮到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犯罪后的矯正等特殊性,把未成年人一些按現(xiàn)行刑法是犯罪的行為,通過立法將其排除出犯罪領域或者通過司法將其不作為犯罪處理的過程。具體包括立法上的非犯罪化及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兩個方面。隨著非犯罪化運動的理念的提出以及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的研究,域外在立法及司法實踐中開始全面探索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

        非犯罪化是基于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價值觀念的變遷使得人們對犯罪的認識不斷變化而提出的。非犯罪化雖自人類社會產(chǎn)生刑法規(guī)范以來就存在,但非犯罪化運動的真正興起乃是發(fā)端于20世紀50年代英國關(guān)于法律與道德的爭論,并對世界刑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歐洲委員會于1980年發(fā)表了《非犯罪化報告》,界定了非犯罪化的概念,闡述指導非犯罪化的基本原則,分析了推動和妨礙非犯罪化的各種因素以及非犯罪化以后各種可能性的替代方案等問題,這為歐洲共同體各成員國確立了刑事立法和司法改革的方向。如今,非犯罪化逐漸成為歐美國家一項重要的刑事政策選擇,關(guān)于非犯罪化的研究和論證成為刑法改革的重要方向。

        隨著人們對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逐漸深入,在探討如何預防、控制、處理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quán)益時,未成年人非犯罪化理論自然地進入人們的關(guān)注范圍。各國的立法及司法實踐都體現(xiàn)了未成年人非犯罪化思想。如:1967年美國總統(tǒng)執(zhí)法與司法管理委員會《關(guān)于少年犯罪和青年犯罪的小組報告》認為:由于道德價值觀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應該根據(jù)這些變化對少年法庭的授權(quán),考慮完全廢除法庭對那些僅僅是兒童來說是非法的行為的司法管轄權(quán)。當今,美國、英國等國立法上都頒布了專門針對未成年人的刑事法規(guī),體現(xiàn)了對未成年人危害行為的特殊規(guī)制,實踐中主要通過刑事和解、暫緩起訴、犯罪前科消滅等制度將未成年人的一些危害行為不再作為犯罪處理。

        1989年聯(lián)合國大會和連續(xù)三屆聯(lián)合國預防犯罪和罪犯處遇大會(第6—8屆)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控制與矯正給予了極大的關(guān)注,先后通過了《兒童權(quán)利公約》和《聯(lián)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guī)則》、《聯(lián)合國預防少年犯罪準則》、《聯(lián)合國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guī)則》等重要的國際公約,確立了現(xiàn)代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理念,體現(xiàn)在司法對未成年人特殊保護原則中。域外的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的探索引發(fā)了我國對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的必要性及其路徑的分析。

        三、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之依據(jù)

        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是我國刑法改革的重要趨勢,該理念的提出有著自身的依據(jù),下面從其現(xiàn)實依據(jù)、理論依據(jù)和政策依據(jù)分析該理念的正當性。

        (一)現(xiàn)實依據(jù)

        未成年人犯罪與成年人犯罪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1.激情性。未成年人的身心尚不成熟,容易沖動,好奇心強,又缺乏自制能力,當他們受到外界的某種刺激時,很容易因一時沖動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的發(fā)生。2.模仿性。未成年人好奇心重,模仿性強,很多未成年人模仿影片中的打斗行為或強奸行為。尤其是近年來網(wǎng)絡游戲盛行,很多未成年人沉浸在游戲中,迷信暴力,往往會造成某些嚴重后果。3.盲目性。未成年人由于知識貧乏,社會經(jīng)驗少,辨別是非的能力弱,常常是非顛倒,善惡不分,不知法、不懂法,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保護自己,往往認為武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

        由上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來看,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觀惡性不大,并且未成年人可塑性強,人身危害性小,不能將其與成年人的犯罪行為相提并論。另外,未成年人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需要特殊的保護,因此,對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應更強調(diào)人道主義、保護主義和教育挽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會,而不是給其貼上犯罪的標簽。

        (二)理論依據(jù)

        是否正當,是否符合正義的要求,必須建立在正確的理論基礎之上。非犯罪化得以進行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非犯罪化的理論基礎是刑法謙抑思想和法益保護思想[1]。有的學者認為,非犯罪化的理論依據(jù)為自由主義、刑法謙抑主義和法益保護主義[2]。

        筆者認為,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的理論依據(jù)和政策依據(jù)主要有以下幾點:

        1.理論依據(jù)之一:刑法謙抑思想

        所謂刑法的謙抑性,就是指刑法應該基于謙讓、抑制的立場,只在必要及合理的最小限度內(nèi)進行干預和適用。根據(jù)日本學者大谷實、平野龍一等人的觀點,其包含三方面的含義:一是刑法的補充性;二是刑法的不完全性;三是刑法的寬容性[3]。

        刑法謙抑思想要求嚴格收縮刑法干預范圍即法定犯罪圈,某些輕微的犯罪行為應盡量不作為犯罪處理。未成年人是社會上的特殊群體,是需要保護的對象,基于刑法的謙抑性,應該對未成年人的犯罪圈加以調(diào)整,將未成年人的不法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并動用刑罰加以制裁時,應該更加慎重。倘若某一不法行為用民事的或行政的方法能抗制,并足以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就不必將其規(guī)定為犯罪而動用刑罰。

        2.理論依據(jù)之二:法益保護思想

        法益這個概念是從對權(quán)利分割說的批判中逐步產(chǎn)生的,由賓丁和李斯特將法益提升為刑法體系的基本概念。一般認為,法益就是刑法規(guī)范所保護的利益。所謂法益保護思想,是指刑法將某種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并對其賦予刑罰后果的目的,在于保護各種法益[4]。

        根據(jù)法益保護思想,刑法通過把某種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并對其科處一定的刑罰,以防止犯罪行為,保護為該種犯罪行為所侵害的法益,因此某種行為是因為侵害法益而被規(guī)定為犯罪的。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有處罰的必要,不應視其是否具有社會倫理的違反性,而應首先視其對法益是否造成侵害或危險。法益保護思想意味著刑法只能處罰嚴重侵害或者威脅法益的行為,因此,未成年人實施的那些對法益沒有造成嚴重侵害或威脅的行為,應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盡量減少刑法的干預。

        (三)政策依據(j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二戰(zhàn)后,歐美國家發(fā)生了非犯罪化改革運動。我國學者在介紹西方的刑事政策的總體趨勢時,一般都認為是“輕輕重重”。自2005年以來,我國逐步確立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標志著是我國刑事政策發(fā)展到新的階段。

        馬克昌教授將該政策概括為:“當寬則寬,該嚴則嚴;寬以濟嚴,嚴以濟寬;寬嚴有度,寬嚴審時?!痹撜咭試栏駞^(qū)分罪與非罪、重罪與輕罪為前提,根據(jù)行為的性質(zhì)與后果,將一些輕微犯罪行為進行非犯罪化、非刑罰化、非監(jiān)禁化;而對于人身危險大的犯罪人嚴厲處罰。對于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應考慮被告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以未成年人為本位,保障個體和群體的未成年人實現(xiàn)正常的社會化或再社會化。根據(jù)該政策,在審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時,應側(cè)重幫助其認識犯罪原因和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將那些輕微的犯罪行為非犯罪化。

        四、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之中國路徑

        縱觀建國以來我國刑法發(fā)展,非犯罪化一向受到忽視,但隨著非犯罪化問題及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研究的逐步深入,我國也開始積極探索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如: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確立,司法解釋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殊規(guī)定。我國現(xiàn)行刑法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但仍未全面貫徹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思想,所以我國應進一步擴大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的范圍,從立法和司法兩個層面推進。

        (一)立法上

        1.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的標準

        犯罪化與非犯罪化是刑事政策的一體兩面,要考慮非犯罪化就應從犯罪化入手,即將部分未成年人犯罪行為非犯罪化應考慮該行為是否符合犯罪的標準,不符合時就應將其非犯罪化。一個行為被犯罪化的根據(jù)在于其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并且應當受到刑罰處罰。判斷社會危害性及應受刑罰懲罰的標準在于行為侵犯的法益性質(zhì)、行為造成的危害后果大小、行為人的罪過大小。當一個行為侵犯的法益不太嚴重、行為造成危害后果較小、行為人的罪過較小時,就可以將此行為非犯罪化。而對法益、危害后果、罪過的認識要考慮政治、經(jīng)濟的變化、人們文化觀念的變遷。當今,人們由報應性刑罰觀轉(zhuǎn)變?yōu)槟康男?、教育性刑罰觀,考慮未成年人的特點,堅持對未成年人以挽救、教育為主,使得人們對未成年人犯罪有了新的認識。另外評估將行為犯罪化是否達到一定程度遏制犯罪的效果,也是非犯罪的考慮因素。若未到達,說明該行為犯罪化,只是徒增了司法機關(guān)的負擔而已,此時我們要考慮規(guī)制這一行為的其他更有效的方式,比如非犯罪化的可能。

        2.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的對象

        (1)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

        《刑法》第17條第2款規(guī)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惫P者認為現(xiàn)行刑法將販賣毒品行為與其他7種行為一起調(diào)整,有所不妥。首先,販賣毒品行為并不比走私、制造毒品行為嚴重,而刑法并未將這些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其次,將未成年人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不僅要求其行為的嚴重性,而且要求未成年人對此行為的嚴重性有所認識。與故意殺人、強奸等行為所不同的是,販賣毒品的行為是法定犯罪而非自然犯罪。未成年人由于心智不成熟及法定犯經(jīng)常處于變動之中,這使得未成年人對販賣毒品的社會危害性的認識很困難,對其違法性認識不夠。再次,未成年人由于對毒品缺乏足夠的認識以及容易受他人的蠱惑,因此販賣毒品行為通常是被成年犯罪人利用和教唆的,其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較小。由此可見,考慮到販賣毒品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未成年人的自身特點,我國刑法應將販賣毒品行為排除出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圈。

        (2)已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

        第一,部分輕微的犯罪非犯罪化。輕微犯罪是指此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造成的危害后果較小的行為,在實踐中通常指法定刑在3年以下的犯罪。輕微犯罪由于社會危害性相對較小,雖在司法實踐中多判處緩刑,但這些身心發(fā)育尚未完全的未成年人一旦貼上犯罪人的標簽,將嚴重不利于未成年人今后的發(fā)展。因此應將未成年人輕微犯罪非犯罪化,這樣不僅可以集中力量辦理重大、疑難、復雜案件,提高訴訟效率,節(jié)約司法資源,而且有利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第二,部分無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此處的無被害人犯罪,是指犯罪行為無直接的自然被害人,而不是指此行為未對法益造成侵害或威脅。無被害人犯罪行為通常并沒有對他人的利益或社會秩序造成直接影響,只是違反了社會的主導價值原則和社會規(guī)范,更多的是涉及到道德問題。刑法是社會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其干預應遵循不得已原則,對于道德性問題應盡量不予干涉。未成年人對這種無直接、明確被害人的犯罪的認識也不夠準確,因此秉著保護未成年人的原則,應將部分無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如:賭博罪;聚眾淫亂罪;淫穢物品犯罪。

        第三,部分預備犯非犯罪化。預備犯指為了實施犯罪而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實施犯罪的人。我國刑法在總則中規(guī)定預備犯,說明預備犯適用于所有犯罪,筆者認為有所不妥。犯罪預備行為是在犯罪著手實行前的行為,雖對法益的侵害已經(jīng)造成了威脅,但此處的威脅是非常微小的,不似未遂犯那樣緊迫。犯罪預備行為本身的社會危害性就較小,當未成年人實施此預備行為時更應對未成年人預備行為犯罪化予以慎重考慮??v觀國外立法,通常只是在分則具體罪中列明需處罰的預備犯。由此可見,應將大部分未成年人的預備行為排除犯圈,只是對少數(shù)可能引起極嚴重犯罪的預備行為在分則中加以規(guī)定。

        第四,犯罪預備階段的中止犯非犯罪化。中止犯是指在實施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jié)果的人。根據(jù)刑法的規(guī)定,對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中止犯的特殊規(guī)定是對罪犯主動放棄犯罪的肯定,而犯罪預備階段的中止,是在未著手實行犯罪前,主動放棄犯罪,對于本來社會危害性就較小的預備犯罪階段犯罪人主動放棄犯罪的行為更應值得肯定。今天許多國家的刑事立法都受到李斯特“黃金的回歸大橋”思想的影響,對于放棄犯罪意圖并避免法益損害結(jié)果發(fā)生的中止犯不進行刑事追訴[5]。我國刑法中對于未成年人實施的犯罪預備階段的中止行為,應給予其肯定,讓未成年人有改過自新的機會。

        (二)司法上非犯罪化處理途徑

        在立法上規(guī)定為犯罪的行為,在司法過程中可由具體司法機關(guān)行使相應的自由裁量權(quán)而將之非犯罪化,未成年人犯罪領域非犯罪化在我國的司法實現(xiàn)可考慮以下途徑:

        1.改進我國對未成年人酌定不起訴制度

        對于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在不起訴制度中的實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酌定不起訴中。而我國司法實踐中的未成年人酌定不起訴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我國的不起訴制度是對于一般人犯罪的共性的制度,而未成年人不起訴只是比照此規(guī)定處理,未考慮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其次,由于檢察機關(guān)對酌定不起訴的裁量權(quán)較大,導致其工作的隨意性?!氨仨氃V的訴,能不訴的仍要訴”,致有的檢察院對未成年人的起訴率高達91.9%。這不僅違背立法旨意,更不利于發(fā)揮該制度對于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的優(yōu)越性;再次,缺乏對未成年人不起訴后的幫教機制。許多發(fā)達國家對犯罪的未成年人都通過非訴訟方式,并以社區(qū)處理作為幫助教育其重返社會的方法,如日本對不訴的未成年人,采取移送兒童福利機關(guān)、移交其他家庭裁判所、進行保護觀察等措施。而我國幫教改造機制的空白,使許多有罪少年流落社會,進而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出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的需要以及對未成年人犯罪特殊性的考慮,并結(jié)合我國對未成年人犯罪之非犯罪化的必要性,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國酌定不起訴制度進行改進:

        (1)擴大對未成年人適用酌定不起訴的范圍,明確其適用標準。將酌定不起訴限于輕微犯罪,無異于扼殺了該制度所蘊含的機能。有學者提出,應修改酌定不起訴的條件,將其適用范圍擴大到輕罪[6]。筆者認為,對未成年人適用酌定不起訴,應結(jié)合主客觀相一致原則,適用更寬松的標準,不僅要考慮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大小,還要考慮到未成年人的自身特點、主觀心理、犯罪原因、罪前表現(xiàn)和罪后的悔罪態(tài)度等。具體而言,主觀條件包括:第一,主觀惡性不大。通過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動機、目的、手段等情節(jié)來判定其罪過及人身危險性不大。例如,因生活困難而盜竊,因受他人指使而故意滋事的,主觀惡性較小。第二,真誠悔罪。即未成年人犯罪后,能認識到自己行為是錯誤的,并真心表示愿意改過。在認定有悔罪表現(xiàn)時,可根據(jù)其主動投案自首行為、認罪態(tài)度、犯罪中自動放棄犯罪行為或有效阻止危害結(jié)果發(fā)生等來考察判斷??陀^條件即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不大,情節(jié)較輕。對該“情節(jié)較輕”的認定,應參照西方國家的“輕輕”政策①“輕輕”即對輕微犯罪的處理比以往更輕,甚至不作為犯罪處理,具體表現(xiàn)為對無被害人以及法益侵害輕微的犯罪予以非犯罪化、非刑罰化、非司法化、非機構(gòu)化或者轉(zhuǎn)處——參見梁根林:《刑事法網(wǎng):擴張與限縮》,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頁。,對未成年人適用比成年人更寬松的條件。基于此,有學者提出,應參照緩刑的適用條件,對于可能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作出酌定不起訴處理[7]。筆者認為,可以將未成年人輕罪擴大到法定刑為五年以下的犯罪,并擴大情節(jié)較輕的范圍,如系初犯、偶犯或者在共同犯罪中的從犯、脅從犯,正當防衛(wèi)過當或者緊急避險過當,犯罪預備、未遂以及過失犯罪等,均可認定為情節(jié)較輕。

        (2)建立對未成年人不起訴后的幫教機制,促進其改造

        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在被不起訴之后的幫教工作尤其重要,這不僅是教育改造未成年人的保護機制,更是預防其再次犯罪的良好機制。因此,在擴大對未成年人酌定不起訴范圍的同時,應盡快建立起不起訴后的幫教機制,包括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幫教,動員各方面的積極力量,開展多種形式的幫教活動,以達到改造與特殊預防之目的。

        2.引入對未成年人暫緩起訴制度

        暫緩起訴制度源于德國和日本,又稱為附條件不起訴和起訴猶豫制度,是指檢察機關(guān)及其檢察官對于觸犯刑法的犯罪嫌疑人,根據(jù)其犯罪性質(zhì)、年齡、處境、犯罪危害程度及犯罪情節(jié)、犯罪后的表現(xiàn)等情況依法認為沒有必要立即追究其刑事責任而作出的暫時不予提起訴訟的制度[8]。其實質(zhì)為在一定期限內(nèi)保留對犯罪人再追訴的可能。我國雖未規(guī)定暫緩起訴制度,但一些地方已有相關(guān)試行,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暫緩起訴的提出,填補了訴與不訴之間的空白,更是酌定不起訴的靈活運用。對于不符合不起訴條件,但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又沒有必要立即追究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應給予其暫緩起訴,給其悔過自新的機會,加大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也避免監(jiān)禁刑對其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減少未成年人的刑事污點。另外,為避免司法人員的主觀隨意性,還需要建立有效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作保障,以防止暫緩起訴裁量權(quán)的濫用。例如,可規(guī)定公安機關(guān)對暫緩起訴決定的復議權(quán),完善人民監(jiān)督員制度,也可規(guī)定被害人的監(jiān)督權(quán),被害人認為暫緩起訴不當?shù)?,可以向上級檢察機關(guān)提出申訴等。

        3.引進對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

        刑事和解制度,是指在犯罪后,經(jīng)由調(diào)停人的幫助,使加害人和被害者直接面談、協(xié)商、解決糾紛或沖突的一種刑事司法制度。在處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適用刑事和解制度系貫徹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理念,有助于對其進行教育、挽救和矯正,可以避免因正式審判和判處實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目前,我國的刑事和解制度正處在探索初建階段,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雖有少量的司法實踐,但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足。應結(jié)合未成年人自身的特征和我國刑事立法與司法的實際情況,進行深一步的探討。

        (1)制定明確的刑事和解法律法規(guī)

        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真正運用于司法領域始于近十幾年,主要按照司法解釋來確定適用范圍。由于現(xiàn)有的法律法規(guī)比較模糊,在司法實踐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司法機關(guān)濫用、誤用刑事和解制度的現(xiàn)象。未成年人是社會上的特殊群體,對其危害行為是否定罪,是否適用刑事和解制度往往關(guān)系著未成年人的前途和命運,不能輕易地下定論。未成年人犯罪領域刑事和解制度的適用標準和適用程序應該由法律法規(guī)明文規(guī)定,在司法實踐中要嚴格依法司法,防止司法機關(guān)濫用、誤用刑事和解制度。

        (2)擴大刑事和解制度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適用范圍

        根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刑事和解制度一般只適用于告訴才處理的案件和被害人有證據(jù)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適用范圍偏小,難以發(fā)揮其價值和優(yōu)勢?;谖闯赡耆朔缸锓欠缸锘砟畹囊螅瑧摂U大該制度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適用范圍:A.從自訴案件擴大到公訴案件。將那些情節(jié)輕微的公訴案件也應納入適用刑事和解制度的案件范圍,例如情節(jié)輕微的傷害案件、沒有造成嚴重損害的聚眾斗毆案件等。B.從有被害人的案件擴大到無被害人的案件。沒有具體的被害人,說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主觀上并沒有損害他人利益的追求,主觀惡性小。應適用刑事和解制度,使未成年行為人認識、改正自己的錯誤,更好地重返社會。

        (3)建立健全刑事和解制度的相關(guān)制度措施

        目前,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主要存在于檢察機關(guān)的工作中,未涉及偵查、審判、執(zhí)行階段,這與建立該制度的目的是相違背的[9]。要使刑事和解制度正常運行并最大限度地服務于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理念,還需建立相關(guān)的配套制度,如國家賠償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未成年人教育矯正制度等。

        [1]游偉,謝錫美.非犯罪化思想研究[A].刑事法評論[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363-369.

        [2]許福生.刑事學講義[M].臺北:臺灣出版社,2001.191-194.

        [3]大谷實.犯罪化和非犯罪化.黎宏譯[A].刑事法評論[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418.

        [4]賈學勝.非犯罪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72.

        [5]李東海.刑法原理入門(犯罪論基礎)[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39.

        [6]袁志.試論不起訴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4,(3).

        [7]葉志凱.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訴問題初探[J].法制與經(jīng)濟,2010,(243):59.

        [8]黃京平,劉中發(fā),張枚.暫緩起訴的法理基礎與制度構(gòu)建——兼論犯罪的未成年人適用暫緩起訴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3,(5).

        [9]吳春婭,陳香酥.試論刑事和解制度的適用范圍[J].法律法規(guī),2006,(54).

        Key works:the minor crime;decriminalization;rationality;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ways

        TheDecriminalization of theMinor Crime

        ZHANG Ji-jing,LIU Gai,FENG Ca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China,401120)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principle of the current Chinese minor criminal system is basically conformed to the world’s trend,but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judicial practice reflects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So w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foreign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and construct a decriminalization system of the minor crim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917.7

        A

        2095-1140(2012)04-0016-06

        2012-05-18

        張吉靜(1987-),女,山東章丘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刑法學研究;劉溉(1988-),女,重慶江北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刑法學研究;馮燦(1987-),女,四川達州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刑法學研究。

        王道春)

        猜你喜歡
        制度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重大誤解制度“重大”之認定
        刑事申訴制度的三重檢討與完善進路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20:40
        完善我國人大制度的幾點思考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gòu)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wǎng)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翻譯人員參與刑事訴訟制度的構(gòu)建
        應訴管轄制度適用之探討
        時代法學(2015年6期)2015-02-06 01:39:22
        国产精品老熟女乱一区二区| 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免费牛牛| 国产美女黄性色av网站| 日本女优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高h小月被几个老头调教 |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色噜噜|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调教| 美女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无码人妻| 亚洲av无码av在线播放| 厕所极品偷拍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1000部拍拍拍18勿入免费视频下载| 久久aⅴ无码av高潮AV喷| 区一区二区三区四视频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人禽av在线观看 | 人妻熟女妇av北条麻记三级| 虎白女粉嫩粉嫩的18在线观看|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4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妖精| 欲女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福利100集发布|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亚洲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播放| 丰满人妻无套中出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av|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中文字幕| 40岁大乳的熟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在线影院|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乱码|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国产成人亚洲不卡在线观看 | 人妻少妇不满足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