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紅
(唐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醫(yī)學部 河北唐山 063000)
隨著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學和遺傳學知識的深入和拓展,醫(yī)學遺傳學在醫(yī)學高職高專院校中的地位逐漸從側重于基礎轉向側重于臨床。對疾病本質的探究,使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疾病存在著遺傳基礎,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人類基因組的測定,使得遺傳病的治療離我們越來越近。因此作為醫(yī)學生應具備一定的診治、預防遺傳病的能力。在醫(yī)學遺傳學的教學中有必要采取多種措施,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能力。
案例教學由美國哈佛法學院前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朗代爾于1870年首創(chuàng),經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長鄭漢姆推廣,迅速傳播到世界許多地方,20世紀80年代,案例教學引入我國。最初案例教學主要應用于管理、法學等學科,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多種教學領域。在醫(yī)學遺傳學教學中,案例往往是某種遺傳病在某個體或某家系中發(fā)生的,針對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分析、探究、討論、預測等,使學生在了解、認識病案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理論,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病案可以使學生在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中寓樂于學,做到學以致用和學以會用[1]。
案例可以放在課首,作為學生探究知識與方法的目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欲望;將案例放在課中,與理論知識相互結合、相互印證,并將前后知識相互串聯(lián),可使學與用相互促進;將案例放在課尾,往往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一個系統(tǒng)地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醫(yī)學遺傳學中的案例可以以教師語言描述的方式呈現(xiàn),可以文字的形式提供,更可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提供,無論以哪種方式,都應該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即具有臨床效應。
知識不等于能力,學以致用才是我們的教學目標。以臨床實踐的方式完成理論教學不僅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和內化,更有利于臨床能力的形成,縮短學習與未來工作的距離。比如在單基因遺傳的第一部分內容是關于系譜與系譜符號的認識,通常的教學方法是教師介紹,學生記憶。近年來,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學方法:先讓學生初步認識系譜及系譜符號,而后同桌之間就某一正常性狀進行家系調查,并應用系譜符號繪制相應的系譜。這一過程不涉及遺傳性疾病,學生能無所顧慮,實事求是地接受調查,而且在課堂上完成臨床過程,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有很大的探索動力,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不僅很好地掌握了系譜的相關知識,而且大大提高了家系調查、繪制系譜的能力。
可能是遺傳病發(fā)病率低,不很常見,而且難以進行有效治療等原因,在內外婦兒等科都不系統(tǒng)地進行介紹,醫(yī)學遺傳學應該責無旁貸地擔當起面對遺傳病的責任。盡管現(xiàn)在教材的更換周期變短,但由于高職高專的教材定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仍處于探索和發(fā)展過程中,而且教材的內容總是落后于技術的發(fā)展和臨床實際,雖然目前的教材較之前幾年遺傳病的知識已經有所增加,但仍有大部分疾病如蜻蜓點水一般提到而已,學生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教學中,需要以教材為參考,加大備課力度,在遺傳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研究水平、診治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拓展,使學生對一些遺傳病有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比如齒質形成不全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教材中只進行這樣的簡單介紹,通過與口腔科教師請教,發(fā)現(xiàn)該病在口腔科通常稱為遺傳性牙本質發(fā)育不全,而且分為三型,并且經過允許,得到了患者的牙齒照片,在課堂上結合患者牙齒的圖片,對疾病的成因、發(fā)展、診治等進行了全面的介紹,這樣使學生獲得在臨床上有直接應用價值的認知。
按照人才培養(yǎng)方案,每門課程的教學時間有限,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就有必要適當加大實踐課的比重。通過實驗,不但可以加深對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認知和理解,而且還可以得到專業(yè)技能的訓練[2]。毫無疑問,相對于理論課,實踐課更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臨床能力。在理論教學中可以參照高中生物教材的內容,刪減重復性知識,縮略基礎知識所占比例,也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易化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難度,增加課堂容量和信息量,從而縮短理論學習的時間。此外還可以將部分理論知識的學習替代為實踐過程的操作,也可以通過案例將實踐的過程融入理論教學??傊梢圆捎枚喾N方法,為實踐過程拓寬渠道,提供機會,搭建舞臺,要將臨床上的新方法、新技術引入課堂。目前高職高專醫(yī)學遺傳學的實驗內容需要新陳代謝,但限于實踐設備、條件、師資等的限制,而難以實施。盡管新興的技術不可能都拿到課上進行教學,但是為了讓學生的知識能夠及時更新,需要我們任課教師科學設計、大膽引進、提高自我,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高能力的醫(yī)學人才[3]。
無論對于學生的知識學習還是能力形成,評價總會起到引領、強化、推動的作用。在高職高專院校對學生的評價早已打破了期末一張試卷的壟斷,開始趨向多元化。但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仍然是我們不斷探尋的目標。評價應該是一種考核,檢測學生已有的水平,評價也應該是一種機制,激勵學生不斷上進、獲取成功,評價應該是一種肯定,打造學生的自信自強,評價還應該是一面旗幟,引領學生努力的方向。為此,站在臨床能力養(yǎng)成的角度說,不僅要在期末試卷內增加臨床應用題型的比例,更要在平時的考核中加大臨床能力的評價力度。比如可以增加專項臨床技能的考核,在教學和實踐過程中,對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診治設計能力、綜合應用能力等方面進行多角度評價,使具有不同優(yōu)勢的學生都有展示并獲得肯定的機會,促進學生臨床能力綜合水平的提高。
有些臨床工作過程環(huán)節(jié)簡單,但內容復雜,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這時可采取以工作為載體實施教學的方式。比如遺傳咨詢,看起來不外乎問與答,但是需要對醫(yī)學遺傳學的熟悉,對遺傳病的認識,對遺傳病診斷技能的掌握,以及對遺傳病的治療現(xiàn)狀、群體資料的了解。對此,可以給學生劃定一個遺傳病的范圍,在這個范圍內,學生去了解遺傳咨詢的相關知識,準備在課堂上分組完成遺傳咨詢的過程。小組的劃分可以課前設定,也可以隨機組合,可以劃分為患者組、化驗組、臨床醫(yī)師組等,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遺傳咨詢的過程。結束后,教師及全體學生對每個組的工作效果進行點評和總結。這樣通過前期的準備工作、遺傳咨詢的過程和對過程的評價,能使學生熟悉遺傳咨詢的過程,完成對人類遺傳病的系統(tǒng)學習和應用,從而使臨床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在現(xiàn)代教學中,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已經成為全體教育者的共識,但如何提高學生的能力,不同學科、不同專業(yè)會有不盡相同的方法。技術的開發(fā)、知識的拓展、學生的更替使我們對教學方法的探索永無止境,相信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法的應用,會使我們培養(yǎng)出更出色、臨床能力更強的醫(yī)學生。
[1]熊 符,商 璇,李莉艷,等.醫(yī)學遺傳學課堂教學與臨床應用相結合的教學探討[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09,11(2):134
[2]王春臺,劉新瓊,龔漢雨,等.現(xiàn)代遺傳學實驗的"模塊化超市"教學模式初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7):15
[3]王墨林.醫(yī)學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1,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