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寧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急迫的要求。思考新媒體造成的新“環(huán)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制定相應策略,對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育人為本”工作方針具有重要意義。只有積極應對新媒體,建構適應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才能最大程度地促進社會公平、實現社會和諧。作為新媒體之一的微博正在成為大學生接受信息、釋放情緒、自我表達的重要舞臺,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微博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微博創(chuàng)設了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便利的路徑。微博可以輕松轉發(fā),以話題的變異性、彌散性、不可知性為主要特征,[1]其轉發(fā)功能可使消息在人際網絡中呈現“病毒式擴張”[2]的特點,使信息傳播通路從單向度、單維度向多角度、多維度轉變,傳播內容從靜態(tài)、單一的形式向動態(tài)、多樣的形式轉變,信息發(fā)布、傳遞更自由,接受、運用更方便,有利于破除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時空、速度限制與信息耗散、反饋失真的弊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過微博,精心構建教育模型,認真篩選教育內容,巧妙轉化教育形式,將文字與聲音、圖像、數據結合,形成集成性、同步性、交互性和形象性一體的教育新路徑,將正面灌輸、紙質閱讀與側面教導、光電接受融為一體,使思想政治教育生動活潑,富于藝術性,靈活互動,增強親和力。如2009年中南大學商學院組織10名就業(yè)信息員將就業(yè)招聘信息整理分類,通過微博平臺傳送崗位信息1734條,其中63.24%被畢業(yè)生有效使用。[3]
首先,內容來源的廣泛性。任何人都可發(fā)布信息、提供內容鏈接、報道新聞,各種信息資源在微博上不斷出現,形成縱橫交錯的復合信息網絡,其中任一信息都牽連多維的、立體的、巨大的信息庫,而且能“隨時對信息進行修改、增補,并及時轉發(fā)出去”。[4]其次,內容風格的多樣性。內容擴充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源源不斷的活水,也為內容的推陳出新準備條件,如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再束縛于機械的說教,可根據大學生生活狀況隨時提出建議,以生活格言的方式通過手機傳遞,如河北長安區(qū)團委用“格言微博”令大學生感悟生命,受到教育。來源的廣泛性與風格的多樣性方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擷取有針對性、時效性的資料,將其制成教育文本,補課程教學之不足。
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權威性、服從性、灌輸性為主要特征的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絕對主體與中心,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其主體性有待發(fā)掘。隨著微博的運用,傳播層級重構,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壁壘與集中的傳播主體結構慢慢消解,大學生既是信息的受眾,也是信息的傳播者。獲取信息的形式也從單向、兩點傳播向多邊、散狀轉變,發(fā)短信、寫博客、群聊成為他們信息獲取和傳遞的重要方式,“傳播效力、傳播權限發(fā)生改變。”[5]同時,非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與受教姿態(tài)漸漸改變,大學生主動積極尋求自己所認同、所需要的信息,更個性化、匿名化、分散化地溝通交流,進而開闊眼界,更新觀念,完善知識結構,形成新的主體性。
微博更加方便、快捷地發(fā)布個性化信息,有效利用課外時空,靈活、快捷傳遞相關信息,并在學生“分享”、“轉發(fā)”中進一步擴大影響。虛擬的環(huán)境和角色有助于縮小人際交往的心理距離,個人的性別、年齡、相貌、種族、身份、職業(yè)等社會特征被掩蓋,便于大學生傾訴內心的孤獨、苦悶、迷惘等,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更便捷地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與生活狀況。微博交往中,教師和輔導員們放下身段,和學生分享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打破了課內課外的限制,接通了心靈電波。如武漢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電子系輔導員李艷在騰訊微博上發(fā)了一篇名叫“武工職新生‘十不準’”博文,包括:上門推銷,“親們”千萬謝絕購買;學校一號門人多車多,過馬路不要橫穿;路邊攤有小偷跟你“躲貓貓”,買東西不要忘乎所以;飯卡丟失盡快掛失,“好心人”會幫你消費等。該微博發(fā)布后,兩天時間達到170多次的點擊率,還有20多位校友分享轉載[6],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當下微博正在建構“互喻文化”和“前喻文化”①人類社會存在后喻文化、互喻文化和前喻文化。后喻文化典型的特征是“未來重復過去”;互喻文化的典型特征是“現在是未來的指導”,互喻文化中會出現代溝,年輕一代更注重從年齡相仿的人那里獲得交流和經驗;前喻文化則表示那種年長者不得不向孩子們學習他們未曾有過的經驗的文化類型,在前喻文化中,兒童面臨一個“完全未知的、因而也無法掌握的未來。”參見鄭金洲《教育文化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 4-8 6頁。相混合的復雜環(huán)境,年長一代不清楚、不理解年輕一代的生活態(tài)度、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的現象愈發(fā)明顯,年輕一代在知識獲得的渠道和速度全面趕超年長一代,導致后者知識權威地位的衰落。如不盡快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盡快改變代表“年長一代”教育者的職責與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將出現危機。只有尊重學生主體性,將教育視為雙方共同成長的過程,由“教”變“導”,由對立走向融合,才能適應微博帶來的挑戰(zhàn),臺州學院思想政治教育部“學工在線”就做得很好,他們用生活格言的方式向學生傳輸觸動心靈的話語,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微博在大學生中的普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回避微博載體。據調查,受眾最愿意轉發(fā)的微博內容通常是視頻、圖片、聲音等形式。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樹立“復合媒體”、“復合教育”觀念,既要發(fā)揚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優(yōu)勢,也要發(fā)掘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的潛力;既不能用微博簡單取代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也不能排斥微博對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同時也要警惕大學生出現過度依賴微博而輕視甚至排斥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現象。
微博的產生不僅開創(chuàng)交往的新形式,發(fā)展知識的新結構,也使知識控制更加乏力,內容把關愈發(fā)困難。據對微博消息樣本性質構成的調查,“質疑”類和“情緒宣泄”類消息累計約占消息樣本總量的半數,顯示突發(fā)事件中微博輿論“火藥味”十足的性質,說明以目標主體為核心的認同性輿論空間較小。[1]微博也為個人自由發(fā)表想法提供平臺,有些想法不當就會引發(fā)不良社會影響,如廈大一名女博士去山區(qū)貧困縣調研后就在微博上抱怨當地生活水平太差,轉載轉發(fā)者眾多,引起廣泛爭議,這說明微博環(huán)境下,多元的信息與信息解讀同時存在,傳播的時間和空間沒有限制,“時間無屏障”、“空間無屏障”和“資訊無屏障”可能帶來信息發(fā)布失控。不少大學生辨別是非能力不強,意識形態(tài)防御意識較差,道德自制觀念淡薄,就容易受到負面信息影響,形成不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氛圍。因此有必要加強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力度。
微博環(huán)境下,教育者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是信息權威的失去。微博環(huán)境中,信息已成公眾共享的權力,而微博平臺正成為知識的狂歡場所。大學生通過微博參與知識的接受、創(chuàng)造與觀念的更新。在這種共同參與的知識格局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知識儲量有限與信息來源無限之間的矛盾,原先的封閉性知識結構正在瓦解,不得不從知識獨享的神壇走向知識共享民間,傳統(tǒng)的膜拜式信仰代之以平等的交流、知識的互補與充滿尊重感的信賴。合理利用微博平臺提升思想教育水平成為必然要求。
高校微博文化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有助于在高校推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努力建設健康向上的高校微博文化既是育人的需要,也是穩(wěn)定的保障;既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必要條件,也是高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目標。應積極拓展微博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精神及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微博陣地,建設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響力的校園官方微博,努力開拓校園文化建設新載體。依托微博將理論學習、團組織建設、校園文化活動、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各院系組織開展的團學活動等相關信息和圖片摘編,定期向師生傳送;編發(fā)微博主題討論、倡導主題活動,如重慶高校舉辦“QQ微博傳箴言”活動,鼓勵師生創(chuàng)作“愛國”、“愛?!?、“勵志”、“感恩”、“惜緣”等五個方面箴言;天津科技大學學工部以“新變化,新時代”為主題,在學生中開展紅色箴言大賽活動,這些活動加強了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營造了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
將微博技術培訓作為師資隊伍建設重要內容,將微博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guī)律的融合作為選拔培養(yǎng)人才的標準之一,打造理念先進、思維活躍、富有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利用校內外培訓、工作沙龍、研討會等多種形式加大對輔導員、老師的相關培訓,實施“輔導員能力提升工程”,鼓勵和要求輔導員、老師認真學習互聯網相關知識,不斷拓展新手段和新渠道,全面開展喜聞樂見、形式靈活的網上主題活動。選拔培養(yǎng)以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生干部、畢業(yè)生黨員為骨干的微博信息員隊伍。舉辦輔導員微博寫作大賽,提高微博技術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如清華大學就正式成立微博協會,每學期專門為清華微博協會成員做一次到兩次微博寫作和媒介素養(yǎng)的業(yè)務培訓。
“社會大校園,校園小社會”,治理校園文化,離不開對校園媒體尤其是微博的管控與引導。高校各部門如宣傳部、學工部、校團委和各院系要加強協調、綜合治理、形成合力,疏導、管理、規(guī)避微博的消極因素,倡導、引領、發(fā)揮微博的積極因素。出臺相關微博平臺建設實施方案與運行管理辦法,對微博平臺的運行管理、安全保障、信息發(fā)布審核程序等作出嚴格規(guī)定,確保微博平臺正常、安全、有效運行。加強源頭管理,管控微博輿論的來處和出口,不給錯誤觀點和言論以任何傳播渠道,確保杜絕微博的負面影響。要將源頭管理與心理疏導相結合、事后懲戒要與事前預防相結合、短期網絡意識教育與長期理想信念教育結合,爭取提前監(jiān)控、加強引導、注重疏通、講究耐心,揚微博之利與益,避微博之害與弊。要主動出擊處理有害信息,提前制止掃除錯誤言論;及時協調疏導大學生的不良情緒與不當言辭,大力支持健康的微博文化活動,牢牢把握微博輿論主動權。
微博環(huán)境下,傳播不但呈現個人對個人的兩級流動,更呈現多人對多人的多極流動,流動過程中節(jié)點的重要性凸顯。[7]應鼓勵校級機關、部門以及干部、老師、輔導員開設微博,打造微博紅色節(jié)點,讓其成為微博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開展微博主流意識教育,引領微博文化建設,如華中農業(yè)大學紅色微博是華中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土地管理學院攜手新浪打造的首個高校紅色微博。紹興文理學院校黨委書記王建華也帶頭開通實名微博,并號召學生工作一線教師建立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博客、微博,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還應鼓勵利用校友資源,鼓勵知名專家學者和一些社會影響大、公眾形象好的知名校友開微博,把他們培育成微博名人。大學生也應以微博公民要求自己,通過微博和其他路徑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參與社會公共生活,主動擔當公民責任。[8]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應以社團為依托,選拔與培養(yǎng)思想先進、學習優(yōu)秀、道德高尚、態(tài)度端正的骨干分子作為意見領袖,幫助他們樹立政治大局意識、建立親民言論觀念、運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和嚴謹科學的理念,充分發(fā)揮其微博輿論引領作用。
[1]夏雨禾.突發(fā)事件中的微博輿論:基于新浪微博的實證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5):60-69.
[2]趙民,張軍鋒.社會運動中的Twitter現象——兼論Twitter的性質與發(fā)展方向[J].新聞大學,2009(4):34-44.
[3]中南大學招生在線.我校依托新媒體推進共青團工作的經驗獲團中央認可[EB/OL].中南大學招生網,(2010-04-22)[2012-09-10].http://zhaosheng.csu.edu.cn/Block/Jjxy/View News.aspx?InfoID=2561.
[4]曹春麗.論微博[J].湖南社會科學,2007(5):208-210.
[5]馮銳,金婧.論微博時代的泛在傳播特征[J].新聞界,2007(4):27-28.
[6]梅瑩.輔導員微博“潮”語引導新生[N].楚天金報,2011-09-24(B3).
[7]呂吟.公共危機與微博傳播:Twitter和新浪微博在地震中的傳播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8]康秀云.大學生微博公民參與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N].光明日報,2012-0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