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姣
(西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715)
論《哈利·波特》中的人物原型
李 姣
(西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715)
原型批評理論對當代文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暢銷小說《哈利·波特》也不例外。書中不僅展示了豐富多彩的魔法世界,哈利、鄧布利多、伏地魔等鮮明的人物形象也在原型理論中有其相對應的人物原型。
榮格;原型;哈利·波特;鄧布利多;伏地魔
榮格師承弗洛伊德,將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進行了發(fā)展和演變。弗洛伊德就人的無意識做出比喻:“人的整個精神生活就像一座海島,意識只是露出水面的小部分,無意識則隱藏在水下,成為意識的基礎并決定其主要方向。”榮格認為,“高出水面的部分代表意識,水面下因為潮汐運動而露出來的部分代表個人無意識,而所有孤立海島的共同基地——隱藏在深海之下的海床就是集體無意識?!保?](P74)
集體無意識是榮格心理學理論的核心,是構成原型的基礎。榮格指出:“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這些經驗由于不斷重復而被深深地鏤刻在我們的心理結構中。這種鏤刻,不是以充滿內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為沒有內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過是某種類型的知覺和行為的可能性而已?!保?](P48)
(一)哈利·波特
哈利這個人物形象在多方面符合榮格關于英雄原型的定義。安娜·多比在其《理論應用與實踐:文學批評導論》中指出:英雄的出生環(huán)境往往不同尋常。哈利的母親是麻瓜(非魔法師)出身。同時,幼年的英雄要有一次大難不死的經歷。而嬰兒時期的哈利,從伏地魔的索命咒下逃生,并遭遇雙親遇害的慘痛經歷。哈利的死里逃生也意味著伏地魔的失勢,這一天,連生活在魔法世界之外的麻瓜們也意識到不同尋常的事情:“英國普降流星雨,貓頭鷹光天化日之下四處紛飛,到處都是披著斗篷的怪人?!保?](P36)失去雙親的哈利被送到了姨媽家。寄住在姨媽家的十年是哈利痛苦的童年階段。這個巫師界鼎鼎有名的“活下來的男孩”整日受到表哥達利的追打,居住在樓梯下陰暗狹窄的碗櫥。盡管身處麻瓜世界,哈利也感覺到自己身上有著一股無法解釋的神奇魔力,但這個“怪念頭”卻被姨媽一家橫加指責。直到十年之后,哈利才從霍格沃茨的入校通知書中得知自己的巫師身份。進入魔法世界的哈利有了實現(xiàn)自我的機會。多比認為,英雄在征途中必須解答復雜的謎題,尋回神圣的魔法器件,與具有超人能量的生物作戰(zhàn),來挽救眾生。這正是哈利在小說中演繹的英雄行為。這位承載了魔法界希望的男孩從11歲起就擔當了超出同齡人的責任,每年都會面臨嚴酷的生死考驗。
而在個體化的進程中,人們首先遭遇的就是自己的陰影。陰影在人類進化史上具有深遠的根基。作為集體無意識的構成部分,它是人的基本動物性的部分,是人格構成中不可或缺的原型之一,它使人格變得完整,富于活力。榮格指出:“從最深的意義來看,陰影就是仍拖在人類身后的那條看不見的蜥蜴尾巴?!保?](P250)在哈利身上,陰影的表現(xiàn)形式是他在嬰兒時期遭遇伏地魔的索命咒時留下的閃電疤痕。這條疤痕將哈利與伏地魔緊緊聯(lián)系起來,伏地魔的情緒變化會使哈利的傷疤疼痛難忍。而且,哈利同伏地魔一樣,也是蛇佬腔,這種罕見的能力是黑巫師才有的天賦。與伏地魔的種種相似,使哈利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正如榮格所說:“那陰影是一條狹路,是一道窄門,任何走下深井的人都擺脫不了那痛苦的擠壓,但是人必須學會認識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是誰?!保?](P192)當哈利得知自己的陰暗本能源自于伏地魔多年以前不成功的索命咒,把一部分黑暗能量傳入自己體內的,他坦然接受了這一事實。
(二)阿不思·鄧布利多
鄧布利多體現(xiàn)的原型人物有兩個:父親原型及智叟原型。哈利年幼的時候喪失雙親,雖然被寄養(yǎng)在姨媽家中,但他從未感受到親人的關愛。在哈利進入霍格沃茨之前,弗農姨父作為他的法定監(jiān)護人,本應在生活中扮演父親的角色。然而,弗農姨父從未將哈利視為自己的孩子,收養(yǎng)他僅僅是為了盡義務。正是姨父這種敷衍的態(tài)度,將哈利推入了一位慈愛的長者——阿不思·鄧布利多的懷抱。在霍格沃茨,哈利得到了鄧布利多無微不至的關懷。鄧布利多實際上充當了哈利父親的角色;而鄧布利多的智叟原型則表現(xiàn)為向年輕的英雄提供建議和指導。在第六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中,鄧布利多開始親自對哈利進行輔導,并帶領哈利踏上了尋找伏地魔的魂器之旅。在這次探求中,鄧布利多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而哈利為了完成鄧布利多留給自己的任務,決定離開霍格沃茨這個溫暖的地方,踏上未知的尋找魂器之旅。這證明了哈利對鄧布利多的忠誠,以及鄧布利多在他心中占據(jù)的重要地位。
這兩個原型形象使鄧布利多成為哈利生命中最具影響力的人。所以,在第六部中,即使鄧布利多已經逝去,他也依舊以畫像的形式為哈利提供幫助。這意味著即使鄧布利多遭遇了身體意義上的死亡,他對哈利的影響力依舊存在。
(三)伏地魔
陰影原型在投射時最常見的變體就是魔鬼。伏地魔作為書中的頭號反面角色,恰好符合傳統(tǒng)意義上的魔鬼形象,而他也被手下的追隨者稱為“黑魔王”。他是正派巫師的首要敵人和殺害哈利父母的元兇。伏地魔的名字也是恐怖的代名詞,甚至在他消失之后,人們也不敢提及他的名字。
伏地魔擁有卓越的黑魔法才能和超乎常人的野心。憑著野心,他一步步登上了權力的巔峰。他發(fā)展出龐大的追隨者隊伍,并召集各種邪惡生物為自己效勞;他秉持“純血統(tǒng)論”,對非純正血統(tǒng)的巫師進行清洗和屠殺,對不服從自己命令的巫師也大開殺戒。在他的統(tǒng)治之下,巫師界和麻瓜界都陷入了長期的混亂和恐怖之中。
評論家約翰·克盧特和約翰·格蘭特列出了構成一個經典黑魔頭的幾個特征:黑魔頭通常已經被打敗,但并沒有徹底消失;他一心渴望稱霸世界;他是一種抽象的力量,是墮落的象征。[6](P184)伏地魔正好符合這些特征。伏地魔在殺害嬰兒時期的哈利時失手被反彈的魔咒擊中,他的權勢與肉體一起消失。但他依舊以一種既非幽靈又非游魂的超自然形式存活著,謀劃著東山再起。他宣稱:“我,在長生的路上比誰走的都遠的人。你們都知道我的目標——征服死亡?!保?](P566)為此,他制作了六個不同的魂器,以達到永生的目的。伏地魔集中體現(xiàn)了人類心靈中潛伏的陰暗本性,這些陰暗是人類善良天性的敵人。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并非出自作者的憑空想象,而定位為青少年讀物的小說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兒童文學。從榮格的人物原型理論出發(fā),對小說進行審視,可以發(fā)現(xiàn)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生動,人物的活動更加有理有據(jù),可以對作品創(chuàng)作的根源、表現(xiàn)的內容做出合理的闡釋,也為讀者解讀作品提供依據(jù)。正是這種原型特征使得作品獲得了想象之外的成功,具有了超越自身的精神內涵和文化意義。
[1](瑞士)榮格.神話人格[M].馮川,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
[2](美)霍爾,諾德拜.榮格心理學入門[M].馮川,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
[3]J.K.Rowling.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M].New York:Scholastic Press,1998.
[4](美)弗雷德,等.文學批評方法手冊[M].姚錦清,等,譯.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
[5](瑞士)榮格.人及其表象[M].張月,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
[6](美)柯爾伯特·戴維.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M].麥秸,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7]J.K.Rowling.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M].London:Bloomsbury,2000.
I106.4
A
1673-1395(2012)02-0025-02
2011-12-22
李姣(1988—),女,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葉利榮 E-mail:yeliro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