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山東二路1號外灘信號臺俗稱外灘天文臺,是外灘的經(jīng)典標志性建筑之一。
坐落于中山東二路和延安東路口的外灘天文臺,不要說外地來滬的游客,就是居住多年的地道上海人,參觀過的人恐怕為數(shù)不多,而知道其身世的恐怕就少之又少。信號臺雖然小巧,在外灘區(qū)域“萬國建筑博覽會”群里不起眼,可它卻是外灘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屬古典裝飾主義建筑,為阿托努婆式,在國內(nèi)僅此一座?!疤煳呐_”現(xiàn)作為外灘標志性建筑,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建筑。由于國內(nèi)絕無僅有,故非常珍貴。
1840年英國殖民者發(fā)動了鴉片戰(zhàn)爭,逼迫清政府于1842年8月29日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使上海成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9世紀50年代,上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港口和對外貿(mào)易中心。
上海開埠后,英國和法國傳教士先后在上海開展氣象觀測。1879年7月31日,臺風侵襲上海,造成重大損失。徐家匯觀象臺臺長能恩斯對這次臺風作了分析研究,并認為只要中國海關(guān)、電報公司、法租界公董局等有關(guān)當局誠心合作,建立氣象警報信號是非??尚械?。
法租界公董局第十八屆董事會于1883年4月19日改選后,徐家匯觀象臺臺長能恩斯寫信給公董局說:“以上海如此重要的商埠,若設(shè)置一個氣象信號臺,并核定時刻的標準,是很有重大利益的”??偠瓓W里烏在4月30日公董局非常會議上宣讀了能恩斯的信。5月29日決定,在外灘洋涇浜橋堍創(chuàng)辦氣象信號臺。出資白銀3000兩購買儀器,每年補助白銀300兩作為維持費。外灘信號臺于1884年9月1日正式對外服務(wù)。這是在中國領(lǐng)土上由外國人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信號臺,也是亞洲太平洋地區(qū)最早建立的信號臺之一。
初建時的外灘信號臺比較簡陋。在一間小屋旁豎立一根木桅桿,懸掛氣象警報信號,并有風球指示風向。外灘信號臺的木桅桿曾先后于1901年8月3日和1906年7月5日兩次被臺風和雷雨大風折斷,子午球突然墜落,砸破了附近辦公室的屋頂。由此促使法租界公董局于1906年7月26日決定,盡快建造新的信號臺。當時有兩個設(shè)計方案,一個是鐵路工程師查利格倫提出的,另一個是建筑師馬第提出,公董局決定采用馬第的設(shè)計方案,造價10247美元,于1907年2月6日簽訂合同,同年3月動工。工程采用木樁,用24捆松樹奠基,底座寬11.3米、高4米、塔高36.8米,用鋼筋水泥建造。塔頂建豎9米高的報時球桅桿,總高49.8米。工程于1908年7月完工。同時,還添置了氣候記錄器、風速計、精密時鐘等儀器,更換了帶有平衡錘的報時球,裝置了白色信號燈。新建的信號臺于1908年6月23日開始懸掛信號。外灘信號臺于1923年又制定了附房擴建計劃,1925年與萊蒙德、柯萊簽訂了建造合同。工程于1926年動工,1927年8月完工。這就是現(xiàn)存的外灘信號臺全貌。
1907年以來,該臺每天向黃浦江上行駛的船只提供氣象報告五次,如遇天氣突變,則在臺頂桅桿掛上旗或球,以示警報。直到1956年因無線電、電話通訊得到普及應(yīng)用,該臺才予以撤銷。
解放后,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外灘線的不斷外移,天文臺的功能基本喪失,只是作為一處景觀而已。1993年市政府決定外灘再次重新規(guī)劃,改造后外灘線將向外推出20多米,這樣一來信號臺便成了拓寬道路的障礙物。經(jīng)研究準備將這座建筑整體向東移位20米。整座建筑移動,當時在國內(nèi)還沒有先例。
1993年10月,在外灘交通綜合改造工程建設(shè)期間,施工單位采用最先進的建筑物整體移位的方法,修筑一條堅實平整的頂推滑道,將主塔墻體全斷面切開,采用塔壁斷面依次逐段對稱開挖,以雙層夾砂鋼板替支,將主塔與塔基切斷,用4臺油壓千斤頂,通過頂推作業(yè),將450噸重的外灘信號臺向江邊移動了24.5米。之后對附房進行了復建。后一年外灘天文臺平移施工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授予當時“最大的建筑物整體平移工程”銘牌。
現(xiàn)外灘天文臺建筑已成為外灘史陳列室,仍然保存著1927年的原貌。信號臺是一個三層建筑,順著盤旋鐵制樓梯上去,二樓改建成一個咖啡廳,三層是一個平臺,站在平臺可觀賞整個南外灘和北外灘。如拍照片,這里可是理想的地方,游外灘不去看信號臺,是一大遺憾。
隨著2010年外灘交通綜合改造工程全面建成,外灘天文臺作為上海特有的與海事、貿(mào)易、氣象等相關(guān)知識的景觀還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這也是上海城市重大工程建設(shè)與城市文化保護結(jié)合較為突出的典范。
附:上海市市政工程建設(shè)發(fā)展有限公司在1993年實施外灘綜合改造工程期間對外灘天文臺進行了平移施工。(姜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