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玉川 王金玲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河北·秦皇島)
自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秦皇島的經濟迅速發(fā)展,年均增長率接近12%。根據經濟學的有關理論,經濟的增長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主要依靠增加資本、勞動等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另一種是主要依靠科技進步來實現(xiàn)的集約型增長方式。過去30年,秦皇島經濟的高速增長是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是集約型增長方式?要回答此問題,需要對秦皇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進行測算。另外,秦皇島于2010年成為國家創(chuàng)新型試點城市,創(chuàng)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是經濟社會發(fā)展主要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驅動,知識的生產、應用和擴散成為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主要手段,科技進步對經濟發(fā)展貢獻顯著。秦皇島“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也提出,科技進步對經濟發(fā)展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因此,科學的測算秦皇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成為一項緊迫的重要課題。
科技進步貢獻率是指廣義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它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反映在經濟增長中資本、勞動和技術進步三大作用的相對關系。當前,國內外學者對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索洛余值法、隱性變量法、前沿生產函數法等。其中,索洛余值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采用產出增長率扣除要素貢獻率后的剩余作為科技進步貢獻率。隱性變量法的基本思路是將科技進步貢獻率作為一個隱性變量,在檢驗數據平穩(wěn)性和協(xié)整性的基礎上,利用狀態(tài)空間模型做極大似然估計來測算科技進步貢獻率。而前沿生產函數法測算科技進步貢獻率的一般過程是:先利用觀察樣本估計出前沿生產函數中待估參數,然后根據Kumbhakar(2000)所提出的方法進行全要素生產率方面的分解,將其分解為技術進步、技術效率、配置效率和規(guī)模效率四個部分,最終測算出科技進步貢獻率。盡管多年來人們對用索洛余值法計算科技進步貢獻率頗有微詞,但索洛余值法在當代西方經濟學界還是被廣泛認同的,保羅·薩繆爾森和威廉·諾德豪斯還直接以索洛余值法來計算美國的全要素生產率(TFP)。OECD 贊成發(fā)達國家使用索洛余值法。我國在1992年《國家計委、國家統(tǒng)計局關于開展經濟增長中科技進步作用測算工作的通知》中,也推薦使用索洛余值法。因此,本文選擇索洛余值法計算秦皇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
索洛余值法的基本公式是:
式中yt為第t年的經濟增長率,kt為第t年的固定資本存量增長率,lt為第t年的勞動力增長率,rt為yt第t年的科技進步增長速度。α 和β 分別為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索洛余值法的假定是,在假定沒有科技進步的情況下,勞動力和資本存量(加權)平均每增長1%,經濟產出也應當相應增長1%,但在現(xiàn)實經濟生活中,科技進步是廣泛存在的。因為有科技進步,經濟增長率一般要大于資本存量增長率和勞動力增長率的加權平均數。經濟增長率減去資本存量增長率和勞動力增長率的加權平均數后的余值,就是科技進步增長速度。根據科技進步貢獻率(用EAt表示)衡量的是廣義科技進步對產出增長的貢獻率,即在第t年產出增長中科技進步因素所占的比重,計算公式為:
(一)產出數據。對于產出指標,絕大多數研究都是采用國內生產總值指標,但是按當年價計算的GDP 變動包含價格變動的影響,不能準確反映經濟增長。本文根據《秦皇島統(tǒng)計年鑒》中公布的當年GDP 指標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調整計算各年的GDP。
(二)勞動投入數據。對于勞動投入,一般有兩種指標可供選擇,一是從業(yè)人數;二是全社會勞動報酬(或工資)。從業(yè)人數各年數據可直接用于對比,但是忽視了勞動投入的質量差異;而采用勞動報酬作為指標,不僅考慮了勞動投入的數量,也考慮了勞動的質量因素。但由于勞動報酬受到物價、工資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較大,目前尚無法取得可比價的勞動報酬資料,同時勞動報酬的高低與勞動力素質之間不存在直接對應的關系,影響勞動報酬的因素除了勞動力的素質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故本文采用從業(yè)人數進行測算。
(三)資本投入數據。這里使用的資本投入數據,是存量而不是流量,是物質資本而不包括貨幣資本?,F(xiàn)行統(tǒng)計中沒有全社會口徑的物質資本存量指標,資本存量需要在統(tǒng)計資料的數據基礎上進行估算。測算資本存量的基本方法是由Goldsmith于1951年開創(chuàng)的永續(xù)盤存法。本文采用這一方法。其基本公式為:
Kt、It、Pt、δ 分別代表第t 期的資本存量、固定資產投資額、價格指數、折舊率。在本文中,基期資本存量K0為15.0196億元,折舊率取值為8%。
(四)勞動和資本的產出彈性。在應用增長速度方程研究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大小時,首先必須確定資本產出彈性系數α和勞動產出彈性系數β。在估算之前,我們首先利用Wald 檢驗方法來檢驗規(guī)模收益不變,即α+β=1 的假設。Wald 檢驗是利用無約束回歸方程Ln(Yt)=c+αLn(Kt)+βLn(Lt)+εt的OLS 回歸結果,對Ln(Kt)和Ln(Lt)的系數進行線性約束檢驗,具體結果如下:
?
P>0.05 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我們不能拒絕原假設,即認為秦皇島經濟在1980~2010年間處于規(guī)模收益不變。這樣,我們通過約束回歸方程的OLS 回歸,得到如下結果:
Ln(Yt/Lt)=7.7822 +0.4621Ln(Kt/Lt)+0.0368t (4)
t=(26.91) (3.21) (2.57)
以上回歸結果較好,由此我們認為α=0.4621,β=0.5379,將α、β、實際產出增長率、勞動投入增長率和資本存量增長率代入(1)式,便得到了秦皇島1981~2010年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具體結果見表1。(表1)
由表1 我們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科技進步對經濟發(fā)展的貢獻存在著明顯的差異。1981~1990年秦皇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波動幅度比較劇烈,這是由于當時經濟體制和市場條件發(fā)生劇烈頻繁變化所導致的。如農業(yè)農村改革、國營企業(yè)放權讓利等制度變遷,使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從而導致科技進步貢獻率在某些年份(1983年和1988年)很高,而隨著改革開放步伐加快,一些制度上的深層次矛盾逐漸顯現(xiàn),從而制約了科技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使得某些科技進步貢獻率較低,有的年份甚至為負值??傮w來看,這十年間,秦皇島科技進步貢獻率較低,經濟的發(fā)展主要依賴于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投入的增長,是一種較典型的粗放型發(fā)展方式。
表1 秦皇島科技貢獻率測算結果
1991年到2000年,秦皇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雖然也有波動(最高的年份為82.90%,最低的年份為-36.47%),但大多數年份較高,其中1991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8年、2000年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均超過了50%。1999年科技進步貢獻率為負值,其原因是:當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增長過快,沒有很好的科技進步作支撐,有限的社會資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時,雖然產出有所增加,但增長率低于資本和勞動力的增長率,表現(xiàn)出來就是經濟增長的質量不高。但這十年間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平均值為47.19%,這表明,在秦皇島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科技進步的推動作用比20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大大增強。
進入21世紀后,秦皇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呈現(xiàn)出較穩(wěn)定的狀態(tài),近十年來,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平均值為52.45%,比20世紀九十年代提高了5 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了秦皇島經濟增長的質量有了進一步提高,科學技術對經濟發(fā)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漸明顯,持續(xù)性逐漸增強。
[1]李兵.我國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9.2.
[2]趙志堅.我國科技投入對GDP 拉動效應的實證分析[J].經濟數學,2008.1.
[3]辛永容.要素產出彈性與技術進步貢獻率的測算[J].管理科學,2009.2.
[4]張軍擴.“七五”期間經濟效益的綜合分析——各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測算[J].經濟研究,1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