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躍峰
近幾年,歐美國家汽車消費出現(xiàn)了一種以小為時尚、新潮的現(xiàn)象,尤其是日本、歐洲等地狹人多的國家和地區(qū),隨著家庭規(guī)模變小、能源價格上升和節(jié)能意識增強,不少消費者選擇小排量、小體量的汽車,甚至在一向崇尚開大車的美國市場,這幾年低排量汽車的銷量也日益增長。與之相比,筆者卻發(fā)現(xiàn),中國消費者購買大排量、高檔次私家車的傾向越來越明顯。比如,筆者的一位熟人2005年前后開1.8L小汽車;2007年更換為2.0L;2010年又升級為大排量越野??芍^“五年換車,連升三級”。
在油價居高不下、中國油源供應風險大的情況下,為何中國消費者傾向于購買大排量、高檔次小汽車呢?
首先,中國人長期形成的“轎車”概念根深蒂固。大多數居民把私家車看作是個人、家庭社會地位的象征物品,還沒有達到發(fā)達國家消費者把它視為一個交通代步工具那種程度。國人常把小汽車叫成“轎車”,即有人抬的“轎子”式的車,而非自駕的小汽車。雖然在2001年中國就重新制定了中國的汽車分類標準,正式廢除了“轎車”提法,改為“乘用車”。但是,迄今11年過去了,相當不少的人依然管小汽車叫“轎車”,而非“乘用車”。有兩家知名汽車公司的經理告訴筆者,基于對中國市場實地調查結果,為迎合買主需要,他們公司都特別加大在后排座位與前排座位之間的距離20厘米(不少車主坐后排,自己是不開車的),以便擴大車主的個人空間,提高舒適性。
第二,政府沒有及時有效地用稅收杠桿引導消費者的購車行為。2010年10月,全國人大正式接受并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草案)》,對乘用車按照發(fā)動機排量分為7個檔次,依照排量征稅,但一年半過去了,這樣的法律沒有得到很有效的執(zhí)行。這也在客觀上使得購買大排量汽車的人越來越多。
第三,雖然我國用油需求連年攀升,油價上揚,但仍未真正刺痛消費者,不少人對此沒有憂患意識。他們認為,那是國家的事情,購買汽車純粹是個人的事,而車越大就越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滿足感,缺乏“匹夫有責”之感。
因此,這種中國消費者的強勢偏好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扭轉。要想遏制它,就要落實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草案)》的執(zhí)行,制定出可操作性規(guī)則,增加購買排量在2.0L以上的大排量汽車的消費成本,使消費者對購買和使用大排量汽車有“切膚之痛”。事實上,歐美許多發(fā)達國家都是這么引導消費者的。而要根治它,只能通過各類大眾媒體、汽車行業(yè)協(xié)會、相關產業(yè)的主辦方長期協(xié)力,傳播小汽車就是交通代步工具的核心理念,宣傳小排量、小體量汽車的時尚、低碳特點,并對小排量車、新能源汽車持續(xù)進行政策優(yōu)惠,盡可能引導消費者負責任地購買和消費汽車產品。▲(作者為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營銷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