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正勇,楊薔薇
(西安飛行自動控制研究所,西安 710065)
小直徑炸彈(Small Diameter Bomb,SDB)是由美國最早提出的一種新型無動力面對稱遠程空地攻擊武器,重量一般在100~150 kg 之間,主要用于攻擊指揮控制掩體、防空設施、飛機跑道、導彈陣地等地面固定目標以及裝甲車、坦克、近海小型水面艦艇等低速緩慢移動目標[1-2]。在結構上通常采用“鉆石背”增升彈翼+彈身+“X”型格柵尾舵的配置方式,具有很強的滑翔能力[3]。小直徑炸彈投放后,原來折疊的“鉆石背”彈翼和格柵尾舵根據(jù)指令展開滑翔飛行,進入末段飛行后,按照導引指令轉彎機動,實現(xiàn)大落角攻擊。
本文從某型小直徑炸彈的氣動特點出發(fā),采用傾斜轉彎(Bank-to-Turn,BTT)與側滑轉彎(Skid-to- Turn,STT)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小直徑炸彈的制導律設計,并通過仿真算例驗證設計方法的有效性。
小直徑炸彈由于配置“鉆石背”增升彈翼,其氣動特性與常規(guī)彈體有較大差異[4],某型小直徑炸彈的部分氣動特性如圖1~4 所示。從氣動特性曲線看,增加鉆石背翼后:升阻比明顯增大,最大值接近于8;航向靜穩(wěn)定度位于19%~24%之間,靜穩(wěn)定度太大;側滑產(chǎn)生的側力系數(shù)較小,依靠側滑實現(xiàn)側向控制的能力較低;滾轉操縱效能遠遠低于其他兩個舵面,滾轉操縱效能偏低。
圖2 航向靜穩(wěn)定度
圖3 升力/側力系數(shù)
圖4 俯仰/偏航/滾轉舵效能
小直徑炸彈的典型飛行彈道如圖5 所示。炸彈從載機上投下以后,先不進行制導,下滑一段(AB)后,到達B 點以后開始進行無動力滑翔,控制炸彈使其在BC 段以較大的升阻比滑翔,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鉆石背翼增程組件的作用。滑翔增程段的距離可大可小,根據(jù)作戰(zhàn)要求設計。當炸彈到達點C 以后,通過轉彎控制,炸彈開始俯沖,對目標進行大落角攻擊。因此,小直徑炸彈的有控飛行彈道分為滑翔增程段和俯沖攻擊段[5]。
圖5 SDB 典型飛行彈道
當鉆石背翼展開后,充當大展弦比的主彈翼,較大的側滑角會引起較大的斜吹滾轉力矩,為減小滾轉穩(wěn)定控制的難度,需限制側滑角的大小;SDB采用后緣差動舵方式,鉆石背翼位于重心附近,滾轉阻尼增大,滾轉通道的控制能力有限,滾轉角同樣受到限制。
由于受側滑角和滾轉角的約束,為提高系統(tǒng)的側向機動能力,在中制導滑翔增程段采用STT+BTT的并聯(lián)復合制導方式,以側滑轉彎為主,利用滾轉輔助的方式,提高滑翔射程;在末制導俯沖攻擊段,由于BTT 的響應時間不能滿足遇靶的快速性要求,并且在末段由于滾轉角的存在,會使得彈體產(chǎn)生振蕩,增大脫靶量,末段則只采用STT 方式[6-7]。
在制導律設計中采用質點數(shù)學模型,其運動方程形式[8]:
式(1)中:Y、Q、Z、G分別為升力、阻力、側力和重力;θ、ψs、γs分別為彈道傾角、彈道偏角、傾斜角,H、Xd、Zd分別為彈體高度、前向距離和側向距離。
考慮彈體傳感器的實際配置,制導律采用實際工程中廣泛使用的比例導引律進行設計。
在滑翔增程段,C 點為制導目標點,采用STT+BTT 的并聯(lián)復合制導方式,縱向采用比例導引律,橫向采用帶側偏約束的比例導引律,具體的制導律形式如下:
由式(4)、式(5)可見航向和橫向的制導指令分為兩部分,當制導律生成的期望側向過載小于限制值時,由單獨側向機動來實現(xiàn)過載需求,橫向指令為零;而當期望側向過載大于限制值時,由航向機動實現(xiàn)側向最大限制的過載需求,由橫向運動提供剩余過載需求,通過期望滾轉角指令實現(xiàn)。
在俯沖攻擊階段,采用獨立STT 制導方式,縱向采用帶終端約束的比例導引規(guī)律,實現(xiàn)大落角攻擊[9],橫航向采用帶側偏約束的比例導引律,實現(xiàn)對落點的要求,制導律形式如下:
式(6)、(7)中的第一項為比例導引律,后一項均為修正項,用以實現(xiàn)對彈道和落點的控制。由于采用獨立STT 方式,期望滾轉角指令均為0。
以上式中KB、KC分別為縱向、航向導航比,Kθ、KDZ分別為縱向、航向終端約束系數(shù),、分別為俯仰、偏航視線角速度,Vms、Vmn分別為彈體縱向平面、航向平面速度,Nzlim為復合制導轉換閥值,Nyc、Nzc、γsc分別為生成的法向過載、側向過載、傾斜角制導指令。
為了減小指令切換之間引起的擾動,在指令切換時均采用切換函數(shù)進行瞬態(tài)淡化,切換函數(shù)形式:
在切換過程時間tΔ 內由指令S1轉換到S2。
選用高空遠界帶扇面發(fā)射的彈道進行仿真驗證。發(fā)射高度12 km,發(fā)射速度1 000 km/h,初始發(fā)射扇面角45o,期望射程65 km,末段攻擊速度大于0.6 Ma,攻擊落角絕對值大于40o,攻擊迎角絕對值小于2o,落點散布CEP 小于2 m。仿真曲線如圖6、圖7 所示。
圖 6 SDB 彈道仿真曲線
圖7 SDB 姿態(tài)仿真曲線
從仿真曲線可以看出,彈道初始大扇面角發(fā)射,彈道側向需用過載較大,STT+BTT 并聯(lián)復合制導,過載一部分由側滑角提供,另一部分由滾轉后升力分量提供,此時的制導指令cNy、Nzc、γsc均有值;隨著扇面角的減小,彈道對側向需用過載也減小,當小于過載閥值時,由STT+BTT 并聯(lián)復合制導轉換為單純STT 制導,彈道過載全部由側滑角提供,此時制導指令cNy、Nzc有值,γsc指令變?yōu)?。
對彈道落點進行統(tǒng)計,末段攻擊速度0.61 Ma,攻擊落角?44.3o,攻擊迎角?1.9o,落點散布CEP 為0.5 m,均滿足制導設計要求。
本文從小直徑炸彈的氣動特性和典型彈道分析出發(fā),在側滑角和滾轉角均受約束的條件下,提出在中制導滑翔增程段采用STT+BTT 并聯(lián)復合的制導方式,在末制導俯沖攻擊段采用單純STT 的制導方式。仿真結果表明,這種制導策略能夠很好的滿足制導律的設計要求,有效提高SDB 大扇面角發(fā)射的側向機動能力。
[1] 溫杰, 劉書巖. 美國空軍小直徑炸彈系統(tǒng)的技術特點[J]. 飛航導彈, 2004(10)∶31-33.
[2] 王蕾, 何煦虹. 雷錫恩公司成為SDB-2 項目主承包商[J]. 飛航導彈, 2011(3)∶10-12.
[3] 雷娟棉, 吳甲生. “鉆石背”彈翼外形參數(shù)對氣動特性的影響[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2006,26(16)∶945-948.
[4] LT JUDSON T BABCOCK. Mark D annape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free-strea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BU-39/B small diameter bomb, AIAA 2008-1663[R]. Washington D.C.∶ AIAA, 2008.
[5] 楊明, 上官垠黎. 小直徑炸彈控制技術研究[J]. 戰(zhàn)術導彈控制技術, 2006,55(4)∶7-9.
[6] JAMES R CLOUTIER, DONALD T STANBERY. Nonlinear, hybrid bank-to-turn/skid-to-turn missile autopilot design, AIAA 2009-5929[R]. Washington D.C.∶ AIAA, 2001.
[7] 羅智林, 劉藻珍, 謝曉竹. 滑翔型機載布撒器側向并聯(lián)復合控制仿真研究[J]. 系統(tǒng)仿真學報, 2009,21(22)∶ 7281-7286.
[8] 錢杏芳, 林瑞雄, 趙亞男. 導彈飛行力學[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0∶48-55.
[9] 明寶印, 高士英, 邢強.幾種增大空地導彈落角的制導方式比較[J]. 彈箭與制導學報, 2011,31(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