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軍 夏 巖
(華南理工大學傳熱強化與過程節(jié)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廣州 510641)
常壓下,LNG的儲存溫度低至-160℃左右。在儲存和運輸LNG過程中,不論是儲罐還是管線,都不可能做到絕對的熱絕緣,在內外巨大溫差的推動下,LNG體系持續(xù)漏熱,這些熱量促使LNG蒸發(fā)為氣體(BOG)。目前世界上大部分LNG接收站采用再冷凝工藝回收BOG[1],即將壓縮后的BOG和LNG送入再冷凝器進行換熱,利用LNG的冷能將BOG再液化回收。
LNG接收站一般設有兩組BOG壓縮機,正常操作時開啟一組,另外一組備用。中國某一LNG接收站,設有兩臺BOG壓縮機。在非卸船操作中,開啟一臺壓縮機;卸船BOG大量增加時開啟兩臺。但當BOG量達到高峰時,流量超過兩臺壓縮機的處理量,多余的只能燃燒排放。同時,由于BOG量波動大,后續(xù)再冷凝工藝等操作控制難度加大。本文針對該LNG接收站存在的BOG量波動大、能耗高、資源浪費等問題,在其現(xiàn)有設備的基礎上,對現(xiàn)有操作進行優(yōu)化,以達到提高BOG蒸發(fā)量的穩(wěn)定性,降低能耗,減少資源浪費的目的。
某LNG接收站流程如圖1所示。LNG由低溫運輸船由產地運往接收站,經卸料管線卸載到接收站LNG儲罐,卸船過程中產生的BOG分成兩股,一股進入LNG船上,置換卸出LNG的體積;另一股流經緩沖罐后進入壓縮機增壓,加壓后的BOG進入再冷凝器。BOG被冷凝后與另外一股LNG混合進入高壓泵,再被汽化輸送至高壓管網[2]。非卸船時,接收站設備和卸料管線需保持在低溫狀態(tài),因此LNG低壓泵將一股LNG自儲罐經卸料管線通至碼頭,再由另一條循環(huán)線流回廠區(qū)。
圖1 LNG接收站流程圖Fig.1 LNG receiving and regasification system
LNG接收站在非卸船時,BOG蒸發(fā)的原因主要有3部分:首先,LNG在超低溫下儲存,儲罐持續(xù)漏熱。其次,LNG罐內設有低壓輸送泵,該輸送泵為潛液泵,泵正常工作時,會有部分電能轉化為熱量。再次,保冷循環(huán)中,各類設備、管線也會持續(xù)漏熱。
卸船之前,接收站的LNG儲罐須降壓操作,導致部分LNG氣化,同時接收LNG船上的BOG。卸船時,船上LNG儲罐也會漏熱;船上卸料泵工作時,也會有熱量進入到LNG中。LNG在卸料管道中流動時,與管道之間的摩擦及產生的渦流,將部分靜壓能轉化為熱量。以上這些熱量,最終都加入到LNG中,促使LNG蒸發(fā)為BOG。
該LNG接收站運行之初年接收量為370萬噸,目前增長到600萬噸。接收站現(xiàn)有1個卸料碼頭和3個有效容積160 000 m3的LNG儲罐,有兩臺BOG壓縮機,每臺壓縮機電機功率為500 kW,設計流量為3 320 m3/h(6 690 kg/h)[3]。
該LNG接收站氣源復雜,來源廣泛,但主要為來自澳大利亞和卡塔爾的LNG。其中卡塔爾LNG甲烷含量較高,為貧氣;澳大利亞LNG甲烷含量較低,為富氣。2種LNG組成如表1所示。
表1 貧富液組成Table 1 Components of rich and lean LNG
非卸船時,該接收站LNG儲罐壓力約16 kPa(表壓,下同),BOG總量6.3 t/h左右,開啟一臺BOG壓縮機即可處理。在卸船開始之前的6個小時,儲罐壓力緩慢降低到12 kPa左右。降壓的目的是,使接收站儲罐壓力在卸船之前略低于LNG船壓力,便于船上BOG自動流向接收站。在降壓的同時,罐內LNG成為過熱液體,BOG量增加,兩臺壓縮機均開啟。
LNG船在航行時,儲罐漏熱產生的BOG燃燒用作船動力;船到達接收站后,要進行卸船準備,包括連接、吹掃卸料臂,液貨計量等。在此階段,船上仍漏熱產生BOG。但停泊后,船上動設備停止運轉,BOG儲存在船上,導致船儲罐壓力由航行時的10 kPa逐漸升高到15 kPa左右,高于接收站儲罐的12 kPa,BOG可自動上岸。
卸船開始時,卸船速度由200 m3/h逐漸增加到12 000 m3/h,此過程耗時75分鐘。接收站儲罐壓力則快速由12 kPa升高到16 kPa左右。卸船的最初階段,BOG量(BOG凈量,已除去補充到船上等,下同)最高可達16 t/h以上[4]。船上LNG液面下降,壓力迅速降到10 kPa,之后需由接收站補充大量BOG,以維持船壓在10 kPa。此后全速卸船,速度維持在12 000 m3/h,卸船結束前,再緩慢降速直至卸船結束。
圖2為從該接收站獲得的某次貧液卸船全過程的儲罐壓力和BOG量關系。此艘LNG船容量為147 000 m3,船上的 LNG與接收站儲罐內存留的LNG組分相同,皆為表1中卡塔爾貧液LNG,罐頂進料。卸船開始的時間是0 h,結束于14 h左右。
可以看出,儲罐壓力在卸船前10小時(-10 h)為16 kPa,BOG量約6.3 t/h。卸船前6小時,儲罐開始降壓,在卸船前1小時達到12 kPa;該階段BOG量由6.3 t/h增加到9.3 t/h。之后船上BOG流入接收站儲罐,BOG量在0 h左右達到16.5 t/h;罐壓也隨之升高到16 kPa以上。隨著卸船速度的增加,接收站向LNG船補充大量BOG,接收站的BOG量迅速下降。全速卸船階段,儲罐壓力約16.1 kPa,BOG量約6.3 t/h。卸船結束時,罐壓恢復到16 kPa,BOG量仍是6.3 t/h。
圖2 卸船時接收站儲罐壓力和BOG量Fig.2 Operation pressure of LNG tanks and BOG volume during ship unloading
由圖2可以看到,BOG在整個卸船過程中的波動極大。最小量6.3 t/h,最大量16.5 t/h,最大量是最小量的2.6倍以上。BOG高峰期即使兩臺壓縮機全開,額定處理量也只有13.38 t/h。不能處理的BOG只能送火炬燃燒,造成了資源極大浪費,經濟效益受損。
因BOG量劇烈波動,BOG在再冷凝器中被LNG冷凝時,再冷凝器的液位和壓力就容易出現(xiàn)波動,操作難度增加。同時,BOG波動大,單位BOG處理量的能耗也增加[5]。本文通過對BOG蒸發(fā)原因和影響因素深入分析,借助Pro/Ⅱ流程模擬軟件,對整個操作進行優(yōu)化,以解決實際操作中存在的上述問題。
LNG接收站的BOG量受諸多因素影響,非卸船時,受環(huán)境溫度、光照、外輸量、LNG組成、儲罐壓力等影響;卸船時,除以上因素外,還受進料位置、不同密度LNG混合影響。
氣溫、光照的改變,均是改變了傳熱溫差,進而改變系統(tǒng)漏熱量。由于LNG的溫度低至-160℃,外界溫度即使在0—40℃范圍內變化,再加上光照影響,該接收站的BOG量波動也小于30%[4]。
由于接收站下游用戶用氣量波動頻繁,外輸量隨季節(jié)和晝夜而變化。外輸量對于BOG量的影響在于:外輸量大時,開啟的低壓輸送泵數量多,轉化為熱量的電能也會增加,促進BOG的蒸發(fā)。而同時,外輸量大導致罐內LNG液面下降更快,需要更多BOG來填補LNG外輸留下的空間,就會減少BOG凈量,兩種趨勢相互抵消。目前接收站最小外輸是360 t/h,最大外輸1 260 t/h,最小外輸時的BOG量比最大外輸時多了14.9%。
采用流程模擬軟件PRO/II模擬,分析LNG組分對BOG量的影響。模擬中采用的熱力學方法是Soave-Redlich-Kwong(SRK)狀態(tài)方程[6],模擬中的模塊及參數,均以該接收站實際設備和參數為基礎。
由于BOG中氮氣和甲烷占絕大多數,二者質量分數之和超過99%,對BOG蒸發(fā)量影響很大[7]。因此,模擬側重于甲烷和氮氣含量對BOG的影響。在表1貧、富液的基礎上,改變甲烷和氮氣的含量,其它組分含量不變。在非卸船漏熱量一定,罐壓不變時BOG蒸發(fā)量的模擬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非卸船時BOG量與N2含量的關系Fig.3 BOG volume with change of nitrogen content in LNG
可以看出,卡塔爾貧液 LNG(含氮摩爾分數0.11%)的BOG量是6 275 kg/h,澳大利亞富液LNG(含氮摩爾分數0.09%)的BOG量是6 228 kg/h。貧、富液的BOG量均隨著氮氣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含氮量相同時,貧液的BOG始終高于富液。在含氮量為零時,貧、富液的BOG量基本相同。
LNG產業(yè)迅猛發(fā)展,氣源趨于復雜化,各種LNG組分含量也不同。不同密度的LNG在儲罐中混合已是不可避免,如果操作不當,將會產生分層,繼而產生翻滾和BOG爆發(fā)[8]。LNG儲罐有2個進料口,一個在罐底,在罐內設有立式導管,引導LNG直達底部;另一個在罐頂,即LNG直接由罐頂注入液面。為防止LNG翻滾和BOG爆發(fā)事故的發(fā)生,首先要避免LNG分層,所以原則上LNG進料位置是根據罐內和船上LNG密度來選擇的。如果罐內LNG密度較小,船上LNG密度較大,應選用罐頂進料,使不同密度的LNG自動混合均勻,避免發(fā)生分層;反之則從罐底進料[9]。圖4為國外某接收站不同進料方式對BOG量影響關系。該接收站LNG儲罐屬于低壓罐,正常操作壓力為5—15 kPa。
圖4 BOG蒸發(fā)量與不同進料位置的關系Fig.4 BOG volume vs.feed position
飽和狀態(tài)的LNG吸收熱量之后可發(fā)生下列兩種情況:(1)如壓力保持不變,則一部分液體蒸發(fā)為氣體,以吸收傳入的熱量;(2)如液態(tài)保持不變,則液體的顯熱增加,溫度升高,壓力亦隨之增高。某LNG飽和壓力與焓值關系如表2。
表2 LNG飽和壓力與焓值的關系Table 2 Saturated enthalpy of LNG vs.pressure
由表2可知,壓力每提高1 kPa,則飽和液體焓增加0.335 7 kJ/kg。理論上,LNG接收站儲罐操作壓力越高,BOG量越少;相反,降低儲罐操作壓力,BOG量就增加[10]。由圖2也可看到,卸船前,儲罐壓力稍有降低,BOG量就大幅提升。通過模擬發(fā)現(xiàn):全速卸料階段,如果接收站儲罐壓力與船上LNG儲罐壓力同樣保持在10 kPa,接收站BOG總量可以達到33.77 t/h。如果岸上儲罐壓力維持在19 kPa左右,BOG凈量就為零。
由于氣溫等因素是客觀條件決定的,不能隨意改變。能夠人為控制的因素只有進料位置和儲罐壓力,對比這兩種影響因素,進料位置是由卸船時的客觀條件決定,不能任意改變,更不能用來調節(jié)BOG蒸發(fā)規(guī)律。該接收站LNG儲罐正常操作壓力是5—25 kPa,有足夠的空間進行BOG蒸發(fā)規(guī)律的調節(jié)。因此,通過調節(jié)儲罐操壓力來提高BOG量的穩(wěn)定性,是最現(xiàn)實可行的方式。
根據上文分析,現(xiàn)有操作存在的問題,均源于不同操作工況下,BOG量波動過大。綜合上述BOG蒸發(fā)量的影響因素,本文提出了優(yōu)化接收站操作的方法。該方法通過調節(jié)接收站LNG儲罐操作壓力,降低BOG量的波動程度,即提高BOG量的穩(wěn)定性,來解決現(xiàn)有操作中存在的問題。
上文分析得出LNG儲罐操作壓力對BOG的蒸發(fā)量影響最大。事實上,LNG接收站是通過BOG處理系統(tǒng)來調節(jié)儲罐操作壓力的。加大BOG處理系統(tǒng)的處理量,儲罐操作壓力降低;反之儲罐壓力升高。與圖2對應的現(xiàn)場操作是:-6 h開啟兩臺壓縮機,處理量超過漏熱產生的BOG,儲罐壓力在-1 h降到12 kPa。
本文通過優(yōu)化BOG處理系統(tǒng)來調節(jié)儲罐壓力,進而改變BOG蒸發(fā)量,最終提高BOG量的穩(wěn)定性。因接收站BOG量受多種因素影響,對于一次實際卸船過程,很難預測各種因素的波動情況。首先假定其它因素維持不變,只通過改變儲罐操作壓力,來提高BOG量的穩(wěn)定性,然后再考慮其他因素綜合影響下的情況。在優(yōu)化模擬中,卸船開始時接收站儲罐液面高度取10 m,LNG為貧液,外輸量685 t/h,外界溫度30℃,罐頂進料。目前該接收站年接收量600萬噸,以船容147 000 m3計,平均兩次卸船間隔約97 h。圖5為優(yōu)化的儲罐操作壓力與BOG蒸發(fā)量的關系,圖中操作時間-5—92 h共97小時為一個卸船周期。
圖5 優(yōu)化的BOG蒸發(fā)量和儲罐壓力Fig.5 BOG volume and operation pressure of LNG tanks in optimized system
優(yōu)化后,卸船操作與現(xiàn)有操作保持一致,圖5中0—14 h卸船,1.5—13 h為全速卸船(12 000 m3/h)階段。優(yōu)化操作后,在全速卸船階段,將儲罐壓力保持在16.0 kPa(現(xiàn)有操作16.1 kPa),在此壓力下,BOG總量為6.69 t/h,開啟一臺BOG壓縮機。14—87 h屬于非卸船狀態(tài),雖然漏熱產生的BOG只有6.3 t/h,但將壓縮機的處理量仍保持6.69 t/h不變,儲罐壓力持續(xù)下降,79 h降低到10.85 kPa。之后調整處理量為6.3 t/h,儲罐壓力維持10.85 kPa不變。新一輪的卸船開始時,儲罐壓力迅速上升,最高時可達19.8 kPa,罐內液體成為過冷液體,可將船上來的BOG冷凝。在此過程中,BOG量由6.3 t/h升高到6.69 t/h。新一輪卸船達到全速時,罐壓降至16.0 kPa,BOG量仍為6.69 t/h,整個過程只需開啟一臺壓縮機。
現(xiàn)有操作中,BOG壓縮機處理量長時間保持在6.3 t/h,而沒有達到一臺壓縮機的額定處理量6.69 t/h。待卸船BOG大量增加時,只能開啟備用壓縮機。在優(yōu)化的操作中,放棄了產生多少BOG即處理多少BOG的思路,而是將BOG處理量保持在壓縮機的額定處理量6.69 t/h,直到儲罐壓力降到所需值。優(yōu)化操作中,卸船前降壓到10.85 kPa,較現(xiàn)有操作壓力(12 kPa)低,此時降壓的目的不只是讓船上BOG自動上岸,同時也是升壓后快速冷凝BOG的需要。而且罐壓最高值19.8 kPa也高于現(xiàn)有操作,但仍在5—25 kPa的正常操作范圍內。備用壓縮機只是在臺風來襲等非正常操作工況下開啟。
優(yōu)化前后,在一個卸船和非卸船操作周期中,加入到LNG的總熱量是相同的,產生的BOG總量也相同。優(yōu)化操作只是通過調節(jié)儲罐壓力,讓BOG在一個卸船周期中,更加均勻地蒸發(fā),從而提高BOG量的穩(wěn)定性。
影響B(tài)OG蒸發(fā)量的各種因素(如氣溫)總是在變化著,它們對于BOG的穩(wěn)定性同樣存在影響。上文已經分析出,氣溫、光照和外輸量,均是在小范圍內影響B(tài)OG蒸發(fā)量。LNG組分對BOG蒸發(fā)量影響較大,但該接收站LNG的主要來源中,氮氣摩爾分數均低于0.5%,BOG蒸發(fā)量仍在一臺壓縮機處理范圍內。進料位置對于BOG蒸發(fā)規(guī)律影響很大,但無論如何進料,只是改變了BOG閃發(fā)的規(guī)律和時間,而不會改變總BOG量。罐底進料并沒有出現(xiàn)BOG爆發(fā)的情況,BOG高峰期也小于罐頂進料的高峰期。
因此,相對于儲罐操作壓力,其它因素對BOG蒸發(fā)量影響較小。上述因素發(fā)生變化時,所引起的BOG蒸發(fā)量波動,均可以通過調節(jié)儲罐操作壓力,來抵消這些影響;而且所需的壓力調節(jié)范圍,均在儲罐正常操作壓力范圍之內。綜上,雖然接收站BOG蒸發(fā)量受各種因素錯綜復雜地影響,但只要相應地調節(jié)儲罐的操作壓力,均可維持BOG量的穩(wěn)定性。
比較現(xiàn)有操作和優(yōu)化后的操作(圖2和圖5),圖2對應的操作需在短時間里開啟第二臺壓縮機,而圖5中BOG量穩(wěn)定性提高,始終在一臺壓縮機處理量之內。BOG免于燃燒外排,減少資源浪費,增加經濟效益,同時保護了環(huán)境。第二臺壓縮機無需經常開啟,能耗降低。
BOG量的穩(wěn)定性提高,也給后續(xù)操作工藝帶來好處:用來冷凝BOG的LNG量也趨于穩(wěn)定,再冷凝器的液位和壓力波動減小,操控更加容易;接收站其他設備乃至整個接收站運行更加平穩(wěn),故障率降低。在后續(xù)再冷凝中,因操作穩(wěn)定,冷凝單位BOG的能耗降低。
LNG接收站的 BOG量受氣溫、光照、外輸量、LNG組成、儲罐壓力、卸船與非卸船以及進料位置等影響。日常操作時BOG較少且相對穩(wěn)定,在卸船之前降壓至卸船之初,BOG量會迅速增加。通過分析影響B(tài)OG蒸發(fā)量的各類因素和維持BOG蒸發(fā)量穩(wěn)定性的可行性,確定儲罐操作壓力是對其影響最大并且可調控的因素。
對中國某一接收站現(xiàn)有BOG系統(tǒng)通過調節(jié)儲罐操作壓力進行優(yōu)化。優(yōu)化結果表明,在各種復雜工況下,通過調節(jié)儲罐操作壓力,均可維持接收站BOG量的穩(wěn)定性。因此可解決該接收站目前存在的資源浪費、能耗高等問題。
1 劉 浩,金國強.LNG接收站BOG氣體處理工藝[J].化工設計,2006(1):13-16.
2 李亞軍,陳行水.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蒸發(fā)氣體再冷凝工藝控制系統(tǒng)優(yōu)化[J]. 低溫工程,2011(3):44-49.
3 初燕群,陳文煜,牛軍鋒,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應用技術(Ⅰ)[J]. 天然氣工業(yè),2007(1):120-123.
4 柳 山.液化天然氣(LNG)全容儲罐結構和性能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09.
5 Hosoo Kim,Myung-Wook Shin,En Sup Yoon.Optimization of operating procedure of LNG storage facilities using rigorous BOR model[C].Proceedings of the 17th World Congress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 Seoul,Korea,2008
6 Faruque Hasan M M,Alfred Minghan Zheng,Karimi I A.Minimizing boil-off losses in liquefied natural gas transportation[J].Industrial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09,48:9571-9580.
7 Querol E,Gonzalez-Regueral B,García-Torrent J,et al.Boil off gas(BOG)management in Spanish liquid natural gas(LNG)terminals[J].Applied Energy,2010,87(11):3384-3392.
8 Rama Subba Reddy Gorla.Probabilistic analysis of a liquefied natural gas storage tank[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10,30:2763-2769.
9 王良軍,劉 揚.大型儲罐內LNG翻滾機理和預防措施[J].天然氣工業(yè),2008,28(5):97-99.
10 LEMMERS S p B,F(xiàn)luor Haarlem B V.LNG receiving and regasification terminal operations[J].Hydrocarbon Processing,2005(7):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