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莉,劉英杰
(集美大學體育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眾所周知,船員生活區(qū)域備受限制,不少人生物鐘出現(xiàn)紊亂,直接后果必然導致頭昏頭疼萎靡不振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工作不靈活效率下降,甚至產生消極悲觀輕生情緒。美國軍方認為,各種疾病中,事故性操作和精神疾病對海軍人員健康危害最大。我國研究人員分析1979-1983年間海員死因,發(fā)現(xiàn)外傷與意外事故死亡占四分之一,而其中超過三分之一是海員自殺。除此之外,外界多方因素也直接侵擾著船員的身體健康,從而引發(fā)心理困境,不斷挑戰(zhàn)著船員的身心素質。
暈船癥是船員最常見的航海疾病之一,它的直接后果是帶來身體與心理共同的不適,因為長時間的煩惱和痛苦令導致船員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喪失個人工作能力,有的還可能導致生理功能的障礙和抵抗力下降,削弱船員在特殊情況下的生存意志。
海洋的特殊環(huán)境造成密度飛躍層的分界面,在這個分界面上可以產生各種物理現(xiàn)象,航行深度會發(fā)生急劇變化,船只有可能會遇到突然被拋出水面或者降入海底的危險,船員容易跟隨險境迅速進入恐懼情緒和恐慌之中。
另外,船艙自我環(huán)境有毒有害氣味影響,個別潛水作業(yè)工程引發(fā)的生理焦慮反應,惡劣的水文條件,等。這些外界力量都將導致海員呼吸道受到刺激,咳嗽胸悶,抽搐窒息,心理上產生無助焦慮情緒,處理突發(fā)事件的能力下降,很容易導致意外事故發(fā)生。
航海過程中,船員都是在長時間無法??看a頭的海上航行,為了維持海上作業(yè),新鮮蔬菜和肉類只能供應幾天時間,大部分時期的肉菜都是冷凍食品和易于冷藏的單調食物,甚至是有限的可選擇簡易攜帶的食品,比如大量的罐頭食品。很多船只實行輪流進餐,造成食物冷熱多少不均,一旦遇到大風大浪船只搖晃,就有可能幾天無法準時正常開伙,霧航搶險很容易導致船員食欲不振情緒低落,疲憊與精力不足是船員工作效率下降,容易引發(fā)意外事故。
與人們日常生活之間的交往方式不同,航海環(huán)境和海上作業(yè)使交流受到很大限制。船員無法選擇交往的對象、地點、媒介和方式。船艙甲板這樣轟鳴聲嘈雜的狹窄區(qū)域,外加單調的大海背景,交往對象彼此無法回避沒有任何緩沖時間。如何調適自己的健康心態(tài)并且維護好船員之間的和諧氣氛是每個船員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因為情緒既可以傳染也可以應變。
現(xiàn)代心理培訓更加側重心理素質引導訓練,也就是外力干預和輔助。這是個非常需要教學兩方面的耐心和意志力的過程,通常的心理教師只是一個陪伴者,他需要專業(yè)素質的敏銳,溫柔,堅忍。他唯一需要長期付出的就是最真實的關注和細致的關懷。如果他并沒有對學生和病人具體做了什么,但是他卻在與學生的內心交流過程中做過停留并且存放了溫存。
因此,有心理學派把諸多的認識療法和行為指導稱為“將馴獸的方法用于人類”。很多現(xiàn)代心理培訓都是諸如食料刺激建立條件反射的思維關聯(lián),通過訓練形成成熟的反應方式,將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用一種綜合社會需要的模板壓制成型,從而達到一種必然的短暫的理想形象,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生必然快速反彈現(xiàn)狀,依然回歸到自我特性。目前航海高校心理學教育更是以理論說教為主,過分信任學生即將面對困境自我化解困難的能力。
常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接受外力刺激強壯心靈的訓練必然需要長久的時間和不間斷的支持,如果能夠傳授學生一種可以循序漸進的手段進行自我修養(yǎng),提高面對外界協(xié)調自我和完善身心的能力,那將是心理學教育所達到的最有效成果。
加入WTO 以后,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航海大國,目前與世界上360 多個港口都有航線行走,是世界上擁有最大海洋輸出船隊的國家之一。中國是世界制造工廠,海上運輸承擔著我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國際貿易和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國內貿易運輸任務。航海心理學教育承擔著提高專業(yè)人才素質的重要使命,目前社會上專業(yè)海員緊缺。每年畢業(yè)的高級船員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甚至連美國歐洲等發(fā)達國家也紛紛到中國招收專業(yè)船員。
我國每年需求船員人數缺口超過10 萬人,而目前我國海運相關專業(yè)院校每年培養(yǎng)的普通船員不到2 萬人左右。龐大的社會需求,加之其他專業(yè)大學生畢業(yè)后沉重的就業(yè)壓力和失業(yè)現(xiàn)象,導致很多來自農村或者內地偏遠山區(qū)的中學生紛紛報考航海專業(yè)院校,他們中很多人從出身開始就沒有見過大海,航海實習時間有限,防患于未然的課程教導是心理學教師應該提前思考的重要課題。
古人認為生命能量來自三大部分,先天之氣也就是當代醫(yī)學所言的基因模式,然后是一日三餐各類食物消化之后的水谷之氣,最后是身體所處的外界之空氣,它們包括草木山水泉流日月等各類交流氣息的吸收。第三者完全依靠后天行氣所得,通過內視存想守一等煉養(yǎng)過程與方法獲取。從漢代開始,我國行氣術就與道教醫(yī)術佛教武術等各學科融合,發(fā)展到現(xiàn)代氣功,可查詢的各類專著功法記載不下兩千種。
船員的特殊環(huán)境與狹小的獨處空間,尤其適合靜坐練習。古人認為,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因素離不開“六愮”和“七情”,即風寒暑濕燥熱六種外界因素和喜怒憂思悲恐驚七項自身情緒干擾。行氣術不僅可以吸收外界強健身體的各種有益氣息,更重要的是清空身體內部的各種情緒束縛,達到物我兩忘與外界完全融合的平衡境界。
當今船員面對的困難已經不再是過往更多的肉身挑戰(zhàn),比如船艦技術的落后、氣象環(huán)境的無法預知、援救的困難和資訊空白、或者戰(zhàn)爭目的等等。目前帶給船員挑戰(zhàn)的更多是自身情愫的清理,還有職業(yè)素質和責任感方面的境界提升。
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擁有旺盛的個體內在精力,保持巍然不動的堅強意志必然可以對抗千變萬化的干擾情緒,具備空谷幽蘭的寧靜氣魄就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隔閡和揣度猜想。心理健康與否通常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內在的動靜之間。
我國先秦時期就有簡單的導引術,現(xiàn)存西漢帛畫《導引圖》中的絕大多數動作都是針對身體某一病痛設計并且符合現(xiàn)代人體解剖結構。隨之而來的五禽戲、六字訣、導引按摩,直至隋唐時期的坐忘、解神、調身調息調心。止觀法總結說端身正坐猶如奠石,安心住在病處既能治病。明清以后古代煉養(yǎng)術和保健術等著述全面整理,紙質書本電子圖書不計其數,最著名的功法就是八段錦和易筋經,八段錦已經演變成為當今的廣播體操,易筋經依然普遍教學于武術界和體育院校武術專業(yè)。
導引術五花八門,臥坐站側各種姿態(tài)都可以練習,完全不受船舶動蕩空間狹隘風浪飄搖的影響,事實上,真正的養(yǎng)身學者更加提倡對外界不利因素的挑戰(zhàn),因為所有人的心靈都具備越挫越堅越戰(zhàn)越勇的品格,差異僅僅在于耐挫折訓練的開展。
我國遠古神話中的身體活動就已經表現(xiàn)出來強烈的道德傾向,有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大賢風格。尤其是三顧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敬業(yè)精神十分吻合船員半年以上時間必須與家人分離的現(xiàn)狀。
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方法就是建立在氣一元論生命觀上,提倡內外兼修的整體健康觀,明確指出人與天和,就是保持人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和諧;人與人和,指出注意保持與周圍群體社會之間的和諧;人自身和,就是保持個體精氣神的統(tǒng)一和諧。
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系統(tǒng)教育可以幫助船員提升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情感,尤其是超越個體民族之上的國際情感和集體主義情感,對工作的熱忱和對公共事務的責任感,船員之間的團結關愛精神。
對船員,除了不斷提高他們的駕馭船只能力,加強選拔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強他們心理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激發(fā)從業(yè)人員的航海動機,將他們原本僅僅為了謀生的航?;顒愚D變到熱愛海洋熱愛航行的事業(yè)中來。
擁有健全的身體配合心靈的喜悅和熱忱才可以發(fā)揮船員潛力,讓他們在樂趣中調節(jié)自身情緒,解除精神和心理疲勞,塑造良好的個性。不良個性通常是航海事故發(fā)生的主要根源,比如粗心大意、不拘小節(jié)、固執(zhí)己見、爭強好勝、膽小怕事、不負責任等。
回顧中國航海歷史,從隋唐時期開始就有使者與日本等周邊國家不間斷的通過海上航行互通貿易友好往來,一直到宋明時期戚繼光編著《紀效新書》,傳授養(yǎng)兵練將壯膽系列教程,大舉抗擊海上倭寇,確立了中國歷史上應用傳統(tǒng)養(yǎng)身方法增強體質和征戰(zhàn)衛(wèi)國的理論實踐價值。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航海活動,其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范圍之廣都是史無前例的,在當時的航海活動中達到了世界高峰,其中的船隊中擁有五種類型船舶,“寶船”可以容納上千人,這些活動見證了我國古代船員的輝煌征跡。
歷史已經足夠說明,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方法完全可以培養(yǎng)出國際一流的高素質船員。今天我們雖然借助了各國心理學科帶給全人類的寶貴成果,但是,我們更有必要應用千百年來國人不斷驗證摸索出來的完整瑰寶,因為,最適合自己的東西也通常來源于自己。
[1]史春林.一部非常獨特而實用的心理學著作——讀《航海心理學》[N].世界航運,2001-12-24(6).
[2]吳海燕.高師院校公共必修課《心理學》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J].福建論壇,2008(8):88-90.
[3]盧元鎮(zhèn).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23.
[4]崔樂泉.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圖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0:14-20.
[5]譚華.體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18.
[6]程大力.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16-21.
[7]馬濟人.中國氣功學[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13-17.
[8]林雅谷.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氣功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30-35.
[9]吳志超.導引養(yǎng)生史論稿[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23-28.
[10]王云強.情緒活動對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J].心理科學發(fā)展,2004(4):519-523.
[11]崔光輝.超越兩種文化:第三種文化變革中的當代心理學[J].心理學,2012(5):3-8.
[12]王有權.航海心理學[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7:30-40.
[13]蔡原德.腦功能的協(xié)同活動——簡論人腦潛能和人的素質[J].心理學報,37(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