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紅
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與再創(chuàng)新局面
■ 劉紅
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進入第二個四年后,“繼續(xù)鞏固兩岸政治互信基礎,深化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共同認知;繼續(xù)鞏固兩岸經貿關系發(fā)展成果,深化互利合作;繼續(xù)鞏固兩岸各界大交流局面,深化文化教育領域交流;繼續(xù)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民意基礎,深化兩岸同胞的感情融合”,作為發(fā)展兩岸關系的戰(zhàn)略設計,得到兩岸各界的高度贊成?!八膫€鞏固和深化”重在推動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fā)展,也是在為兩岸關系的突破增添動能。
政治互信就是海峽兩岸雙方彼此以口頭、書面或行為默契的方式,展現出共同維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和政治現實之意志,建立起相互包容和信任的政治關系。在和平發(fā)展階段,政治互信的本質是,在兩岸主要矛盾由公開對抗向和平發(fā)展的轉變過程中,表現出雙方的政治決策、政策制訂和政治包容度。
過去幾年來,雙方確立的反對“臺獨”、和平發(fā)展和堅持“九二共識”等政治決策,簽訂對雙方互利互惠的18個協議、特別是以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為主體的具體政策,以及雙方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敏感問題處理時的理解態(tài)度和解決方案,既是政治互信的結果,也是對政治互信的考驗,更是政治互信的提升。政治互信伴隨著和平發(fā)展的過程,推動著和平發(fā)展的前進。就政治互信來看,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初級階段的特征是民間進行的經貿文化社會的交流,主要是和平發(fā)展的啟動和正常運轉,實現和平發(fā)展的正?;蜋C制化,此階段的政治互信是保護“民間行為”的誠信保證和政治保障。和平發(fā)展的正?;蜋C制化,必然呼喚和平發(fā)展的常態(tài)化和普及化,大交流大合作大發(fā)展也由“民間渠道”轉為“機制渠道”。大交流大合作大發(fā)展的深化,必然促進社會融合,逐漸成為各自社會構成、邏輯思維、價值觀念的一部分,那么經過累積的政治互信也會隨之逐步提升和強化,“一個中國的認知”由“口頭的、各自的、模糊的”向“協議的、共同的、精準的”方向演變,成為和平發(fā)展的制度和政治保障的組成部分。當前,政治難點如果解決,思想認識和具體操作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對于政治難題,祖國大陸提出“一中框架”下的“兩岸一國”,臺灣強調“憲法一中”。如何化解這一“法統難題”,目前還缺乏解決的條件。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以其特有的方式和議題展開,實為政治難題解套的軟實力之一。在“法統意識”和政治對立意識沒有緩解的情況下,兩岸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通過文化交流與合作逐漸強化,中華文化也將成為超越兩岸關于發(fā)展道路、意識形態(tài)、政治體制和經濟模式爭論的最大共識和認同,進而在政治難題的解決過程中自覺內化為共同的價值取向,政治互信也將進入高級階段,為和平發(fā)展與和平統一打下扎實的基礎。
政治互信兩個階段的辯證關系和累積、提升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破解政治難題的條件和過程。
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的兩岸對話,是改善兩岸關系的必由途徑,也是和平發(fā)展鞏固和深化的重要方式。就兩岸對話機制看,一是海協會和海基會商談機制化。每半年一次、在兩岸分別舉行的“兩會”協商,已經成功簽署18項協議,成為兩岸對話的主要渠道?!皟蓵弊鳛閮砂秴f商主渠道,決定著兩岸商談的方向、議題,成為維護民間交流秩序的“非體制保障”。
二是協商渠道多樣化、參加成員專業(yè)化。兩岸對話根據交流交往議題的需要,開始組織相關行業(yè)和主管官員參加談判。如兩岸金融監(jiān)管部門在2009年11月簽署《兩岸金融監(jiān)理合作諒解備忘錄》、旅游部門在2010年5月互設辦事處、經貿部門為落實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成立“經濟合作委員會”、食品研究部門簽署合作意向書就是成功的典范。作為兩岸對話機制,經貿文化論壇、海峽論壇、地區(qū)合作和專題合作論壇越來越多,議題越來越廣,成為兩岸協商的新途徑、新平臺。
三是自覺遵守協議。兩岸簽署的各項協議,盡管是民間的,基本能夠得到嚴格執(zhí)行,成為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從華航談判、金門協議、“汪辜會談”和會晤,到“兩會”商談、專業(yè)部門的商談和各種論壇,兩岸談判已經積累起成功的經驗。如談判態(tài)度上,是緊緊抓住和切實用好兩岸關系發(fā)展面臨的難得歷史機遇,珍惜和維護“兩會”交往商談的政治基礎;如談判過程上,是平等協商、善意溝通、積累共識、務實進取,積極務實地解決存在問題;如談判議題上,是兩岸雙方要商談解決的問題很多,對商談議題和步驟做出合理規(guī)劃。值得指出的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設計的理念、政策思路與實踐方式,對未來全面建構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框架具有重要示范意義。兩岸應借鑒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有益經驗,推動兩岸關系全面深化發(fā)展,包括盡快啟動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制度化建設,適時啟動兩岸各種方式的政治對話與協商。兩岸已有的談判經驗,為推動兩岸政治關系的發(fā)展,為進行兩岸政治對話提供了寶貴經驗。
兩岸“三通”的實現,促進兩岸經貿文化和人員交流高潮的到來,對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為臺灣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直接幫助臺灣經濟抵御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完成經濟轉型。兩岸的共同利益在增加,精神紐帶在增強,在直接往來中增進了相互的了解與理解,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氛圍大為改善。
共同利益的形成,構成了兩岸和平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就臺商投資祖國大陸來說,到2011年底,臺商投資祖國大陸項目為85772個,總額達到542億美元,臺商每年利潤超過200億美元。就兩岸經貿來說,2011年達到1600億美元,臺灣順差近898億美元。兩岸經貿33年達到12690億美元,臺灣順差達到7890億美元,順差相當于臺灣2年的外貿總量,兩岸經貿成為臺灣經濟和外貿持續(xù)增長的重要原因。就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來說,早收清單進入的臺灣產品539項、138.4億美元,占臺灣對祖國大陸出口的16.1%,臺灣有2.3萬家中小企業(yè)和42萬勞工受惠,產值最少增加新臺幣千億元。就免稅和減稅效果看,臺灣在2011、2012年分別減少稅收141億、152億新臺幣。就祖國大陸民眾赴臺旅游方面,赴臺的450萬游客,不僅為臺灣觀光業(yè)帶來50億美元的外匯收益,而且還增加約5萬個就業(yè)崗位。就陸商投資臺灣來說,盡管存在限制和啟步不久,到2011年12月底,投資項目204個,總額約52.5億新臺幣,創(chuàng)造4700多個就業(yè)崗位。兩岸經濟交流正?;⒔洕献髦贫然〉玫慕洕б?,成為和平發(fā)展鞏固和深化、臺灣民意出現變化的物質基礎。
島內民意的變化上,出現一些值得關注的動向。如廣大臺灣同胞積極支持和投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fā)展,兩岸關系和“九二共識”開始成為臺灣重大選舉的正面議題,臺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敵意和誤解有了大幅下降,維護和平發(fā)展成為臺灣絕大多數民眾的共識。支持和平發(fā)展的臺灣民意的積聚,客觀上是積聚政治突破的能量,是在為破解政治難題創(chuàng)造民意條件。
和平發(fā)展的鞏固和深化,必然帶來政治互信的增加、兩岸談判的成熟、臺灣民意的變化等結果,這些結果必然帶來兩岸關系的美好前景。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作者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