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發(fā)芾
吉林省遼源市環(huán)保局局長在一次會上發(fā)飆說,領(lǐng)導就得騎馬坐轎,還說“想要公平是臭不要臉”。之后沒多久,這位局長就在人們的聲討中悻悻辭職了。不過,辭職歸辭職,這個官員說領(lǐng)導就要騎馬坐轎,倒是符合中國人的傳統(tǒng)心理。古代社會等級森嚴,出行工具是最能體現(xiàn)等級的標志,高頭大馬和八抬大轎就是這方面的極致。
劉邦建立政權(quán)后,因找不到相同顏色的四匹馬為他拉車,只好改坐雜色的馬拉的車,而宰相據(jù)說坐的是牛車。除了坐車,那時候人們也騎馬出行,但劉邦規(guī)定,禁止商人騎馬。這個命令也叫做“賤商令”。禁止商人騎馬,說明非商人階層是可以騎馬的。但除了官員之外,一般老百姓,如果不是在牧區(qū)生活,平日要騎馬代步,恐怕還是有些困難的。歷史上確實有不少朝代要求當官的以馬代步,上朝、出行除了坐轎就是騎馬,騎馬就是官員的特權(quán)。唐朝宰相武元衡被刺客暗殺,他的馬跑回家,家人才知道武元衡遇害,說明唐朝的高級官員騎馬。宋朝宰相王旦,據(jù)說連為他牽馬執(zhí)韁多年的役卒都不認識,只是在這位役卒因退休前來辭別的轉(zhuǎn)身瞬間,他才從背部看到熟悉的影子,猛然想起這是一個為他服務(wù)多年的勤雜人員。這說明,宋朝的宰相也是要騎馬的,并且還有專門人員為他執(zhí)鞭隨鐙。
到了明朝,轎子已經(jīng)非常流行,官員們對于轎子的熱衷勝過了騎馬,但朱元璋嚴禁一般官員坐轎,不過這種禁令到明朝后期就成為了具文。人們?nèi)绱藷嶂赞I子,是因為轎子比馬匹更能體現(xiàn)等級的榮光。騎再好的馬也不過一匹,但是坐轎子,就可以有一群人供你驅(qū)使,而這群人的數(shù)量與你的官品和身份成正比。官員坐轎出巡,排軍鳴鑼喝道,仆從前呼后擁,平民百姓走匿回避,回避不及的要趴在路邊磕頭,不回避也不下跪的會被抓去治罪。在當時,這是官員最完滿的自我實現(xiàn)方式。
在明朝,中央大員外出視察,無不向地方強行“索轎”,地方官員當然不敢怠慢,只好給老百姓強派抬轎的差役。給上級來人備轎子、抬轎子,成為官場潛規(guī)則。流風所及,有些官員告老還鄉(xiāng),也要求甚至命令途經(jīng)的地方給他大轎伺候,以突出衣錦榮歸的聲勢;一些家居的士大夫、紳士,也往往向當?shù)氐恼饕I子辦理私事。地方上伺候大員的轎夫,有些是無償?shù)牟钜?,有些是花錢雇的,但是雇轎夫的錢仍然由當?shù)匕傩粘袚?。給上級官員抬轎子,已然成為地方的沉重負擔。
官轎揮霍擾民,因此嘉靖時期一個叫做張永明的官員,就給皇帝上了一道奏疏,要求查處這樣的官員。他在奏疏中說,南京太仆寺卿王某升光祿寺卿(正三品),赴任時,王某和家人坐八抬大轎3乘,四抬大轎4乘,總共用了340個扛夫和轎夫,一天花費差銀四十余兩,從南京到北京三千里路,浪費差銀不下千兩。
這派頭確實讓人瞠目結(jié)舌,無怪乎吉林省遼源市那位環(huán)保局局長說起坐轎子時仍然是那樣地興致高昂。
編 輯/蔡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