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肖菊,關曉光,曾雪璐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針灸結合情志調理在社區(qū)老年2型糖尿病控制中的應用效果*
朱肖菊,關曉光△,曾雪璐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目的:觀察針灸結合情志調理在社區(qū)老年2型糖尿病控制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受試者6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給予患者糖尿病飲食并結合常規(guī)藥物治療;干預組除了上述方法外,同時運用針灸結合情志調理的方法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抑郁量表(HAMD)的變化情況。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和心理抑郁狀況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干預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針灸結合情志調理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消除患者的情緒障礙。
糖尿病;2型;情志因素;針灸
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以糖代謝紊亂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內分泌代謝疾病。中醫(yī)學又將其稱為消渴病。近年來糖尿病患者大量向社區(qū)轉移,其中Ⅱ型糖尿病占90%,且老年人口中糖尿病的患病率較中青年人群要高3~6倍。當前,糖尿病也被列為是心身疾病的一種。有文獻報道社區(qū)糖尿病患者焦慮發(fā)生率約為82.5%,且抑郁發(fā)生率高于正常人[1]。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社會壓力的日益增大,糖尿病在其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患者常常伴有情志失調,糖尿病患者確診后常表現(xiàn)出特定的心理特征:懷疑和否認心理,失望和無助感,焦慮恐懼心理,自責自罪心理,悲觀厭世和自殺心理。如長期得不到糾正,易造成糖尿病并發(fā)抑郁癥,不利于治療和預后[2]。針對糖尿病患者情志失調的特點,筆者采取針灸結合情志調理的治療方法,取得了顯著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選取哈爾濱市香坊區(qū)的3個社區(qū)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60例,診斷標準:符合1997年美國糖尿病學會推薦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0 mmol/L,并經哈爾濱精神病醫(yī)院確診合并抑郁或焦慮。
按照簡單隨機數(shù)字表法,根據(jù)入選患者的就診時間順序,隨機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干預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干預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65~79歲,平均年齡(69.2±3.8)歲;對照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66~75歲,平均(70.8±3.5)歲。經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與60名患者簽知情同意書,患者積極配合研究工作。兩組研究對象在課題研究期間的藥物治療方法維持不變。如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各種急慢性疾病不適合針灸治療者,或由于搬遷無法隨訪而不能配合完成研究過程者,或藥物治療方法改變者,均予以剔除。
對照組給予患者糖尿病飲食并結合常規(guī)藥物治療;干預組除了對照組治療方法外,同時運用針灸結合情志調理的方法。針刺主穴:百會、四神聰;輔穴太沖、三陰交、足三里。針刺深度0.5~0.8寸,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每間隔10 min行針1次,每周針刺5次,10次為1個療程。情志調理以言語開導法、轉移注意法、安神靜志法為主。
1.2.1 言語開導法 醫(yī)生通過言語和行為影響患者的心理,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識。耐心細致地幫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引起重視。多關心和鼓勵并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使其從緊張焦慮抑郁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
1.2.2 轉移注意法 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鼓勵患者發(fā)揮興趣愛好,如音樂舞蹈、琴棋書畫;進行傳統(tǒng)健身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等,可起到疏通氣機、緩解壓力、培養(yǎng)情趣、陶冶情操的作用。此外,鼓勵病友之間相互督促、交流和討論。
1.2.3 安神靜志法 采用身心修煉法,如氣功、靜坐法等使患者神志保持安定,以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
兩組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后進行療效對比。
檢測治療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HbAIc)水平和抑郁量表(HAMD)評分。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量表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各指標均值均出現(xiàn)下降,但對照組下降幅度較干預組小,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干預組干預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干預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糖尿病患者干預前后各指標比較 (n=30)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單純用藥物治療糖尿病已遠遠不夠,必須采用綜合方法治療,情志療法就是其中之一。中醫(yī)學歷來重視心理因素在治療中的能動作用[3],《河間六書·三消論》說:“消渴者……耗亂精神,過違其度,而燥熱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過極,皆從火化,熱盛傷陰,致令消渴。”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三消》言:“心境愁郁,內心自然,乃消渴大病?!庇纱丝梢?,消渴病的發(fā)生多由于情志抑郁,肝失調達,氣郁化火,而致傷津耗氣,并可導致消渴病的加重。臨床治療以疏肝解郁、調暢氣機為主。
老年人多由于退休導致心情憂郁,在診斷糖尿病后就更易出現(xiàn)心理上不平衡?,F(xiàn)代醫(yī)學證明,焦慮、易怒等負性情緒會使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大量的兒茶酚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全身小動脈收縮,血壓升高,胰高血糖素釋放增加,導致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直接影響著糖尿病的轉歸、治療和預防[4]。因此,針對老年糖尿病人的這些心理狀況,必須幫助其調整錯誤的心態(tài),使其接受正規(guī)的治療以利于病情的控制。
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是基本醫(yī)療和公共衛(wèi)生的網(wǎng)底,在疾病的“三級預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社區(qū)為居民提供個性化、連續(xù)性、綜合性、方便性、低廉和可親近性的衛(wèi)生保健服務顯得特別重要[5]。關于糖尿病的針灸治療方法古籍中早有記載,如《針灸甲乙經》中敘述了有關消渴病的取穴和治療。本研究探索了針灸治療結合情志調理方法在社區(qū)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應用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干預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和心理抑郁狀況4項指標均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在針灸治療時選取百會與四神聰相配可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太沖配三陰交,二穴可平肝潛陽、熄風通絡。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足三里、三陰交等穴,可調節(jié)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6]。
針對糖尿病人易出現(xiàn)情志失調的情況本研究采取了較為常用的心理療法:言語開導法、轉移注意法和安神靜志法,不僅使患者對自身的疾病有科學的認識和了解,還解除了患者的思想負擔,對保持其情緒的穩(wěn)定和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越來越多的研究已證實糖尿病的發(fā)病與情志因素之間是密切相關的,并逐漸引起多方面的重視。情志失調不僅可以誘發(fā)糖尿病的發(fā)生并且還可以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嚴重影響著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所以,無論是對于糖尿病患者本身或是糖尿病易感者,亦包括臨床醫(yī)護人員都要了解情志因素對糖尿病發(fā)生和轉歸的影響。臨床工作者在糖尿病預防和治療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中醫(yī)學的獨特優(yōu)勢,重視心理因素在治療中的能動作用,注意患者的情志調理。力求使糖尿病患者的情緒保持穩(wěn)定,避免不良精神因素刺激,使患者心情舒暢,節(jié)喜怒、減思慮、怡情悅志,避免因情緒激動導致的血糖增高,鼓勵病人正確對待生活和疾病,從而防止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1]張先庚,張洪,彭德忠,等.中醫(yī)情志調護法在社區(qū)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1,38(3):572-573
[2]李霞.針灸加中藥治療糖尿病并發(fā)抑郁癥臨床對比觀察[J].中醫(yī)學報,2010,25(149):781-782
[3]許建國,梁娜,趙泉霖.試論情志因素對糖尿病肝陰虛證型的影響[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0,29(3):147-148
[4]周銘.糖尿病與情志失調[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19(4):1002-1003
[5]何善嫻,李琳,楊鳳梅.社區(qū)糖尿病患者知己健康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11):3556-3558
[6]張艷紅.針灸治療2型糖尿病35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 (1):51
Effect on the Control of TypeⅡDiabetes in the Elderly Communities by Acupuncture Therapy and Emotion Regulation
ZHU Xiao-ju,GUAN Xiao-Guang△,ZENG Xue-Lu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150040,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n typeⅡdiabetes in elderly communities by acupuncture therapy and emotion regulation.Methods:Separate the tested sixty people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Each of the two groups had 30 people.One group w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and the other was control group.For the two groups,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medication and diet controling.For the intervention group,patients accepted the acupuncture therapy and emotion regulation.Observe the blood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nd depression scale when fasting and two hours after a meal.Results:Two groups'people became better after treatment,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other group.Conclusion:Acupuncture therapy and emotion regulation can control the level of blood sugar and glycated hemoglobin and eliminate the mood disorder of patients.
Diabetes mellitus;TypeⅡ;Emotional factors;Acupuncture
R246.1
B
1005-0779(2012)006-0015-02
2012年黑龍江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資助項目,項目編號: 12522281。
朱肖菊(1977-),女,講師,主要從事預防醫(yī)學教學和科研工作。
△通訊作者:關曉光(1963-),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醫(yī)學與哲學。
201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