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慧
在信息技術課中運用任務驅(qū)動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陳淑慧
深圳市鹽田區(qū)外國語學校 廣東深圳 518083
素質(zhì)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明確要求,但在最近的一個國際調(diào)查中,中國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依然很不理想。作為基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技術教育對學生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圍繞任務驅(qū)動教學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闡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具體實踐細節(jié),以更有效的方式培養(yǎng)和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信息技術;任務驅(qū)動;解決問題能力
Author’s address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Lan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518083
新課程改革實施綱要中指出:“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應體現(xiàn)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意識。”然而,新課程改革實施了將近10年,一項針對21個國家學生素質(zhì)的調(diào)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shù)第一,解決問題能力排名倒數(shù)第五。由此可見,素質(zhì)教育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和重點內(nèi)容。如何利用任務驅(qū)動的教學模式去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驅(qū)動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具體如何操作,是許多教師都存在的困惑。本文將圍繞任務驅(qū)動教學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闡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具體實踐細節(jié),以更有效的方式培養(yǎng)和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謂“任務驅(qū)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qū)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chǎn)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
“任務驅(qū)動”教學過程一般分為:創(chuàng)設情境、展示任務→分析討論、規(guī)劃設計→自主探索、完成任務→總結(jié)評價。在此,筆者將談談在這幾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通過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展示出有效的任務在“任務驅(qū)動”教學中非常關鍵[1]。
任務情境的設計應當具備下面幾個特點。
1)真實性:任務的設計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會遇上一些要解決的問題,用生活中會碰上的問題來激發(fā)教學,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去觀察、去思考問題。
2)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務要讓學生感興趣,才能形成學生解決問題的內(nèi)驅(qū)力,任務才能被主動完成。
3)開放性:給學生充分的發(fā)揮空間,訓練學生從實際問題的表面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并能舉一反三,能力得到發(fā)展。
4)層次性:任務的設計要兼顧各個水平層次的學生,讓每位學生都能體會到通過努力后解決問題獲得的成就感,從而強化學生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積極性。
在布置了任務之后,學生的分析規(guī)劃對于整個任務的解決具有指導性的作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這個階段要做的事情是:
1)進行認真思考和分析,將總?cè)蝿占毣癁椤半A段任務”,進而將“階段任務”細化為更小的“分任務”,經(jīng)過這樣逐步細化,學生更加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把握好方向;
2)學生逐步理清問題,找出哪些是自己曾有的經(jīng)驗,哪些是需要自己去學習的新知識和新技能;
3)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相互討論幫助,發(fā)現(xiàn)并提出自己的問題;
4)搜索、獲取相關信息、資料,尋找相關的幫助,提出解決問題的大體思路;
5)做出完成總?cè)蝿盏囊?guī)劃,附上前面分析問題的思路及問題,用書面形式展現(xiàn)出來。
學生自主探索分析,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完全放手了,而是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點撥,具體做法是:
1)有些學生剛接到一個任務時,不知道從何下手,完全沒有頭緒,教師這時要引導好學生做相關分析,讓學生將任務和本身已習得的知識、情感聯(lián)系起來,再逐步明確任務的方向;
2)在細化總?cè)蝿盏倪^程中,由于不了解整個教材內(nèi)容,沒有掌握系統(tǒng)知識,學生可能會在細化成可操作的“小任務”過程中提出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有的是可以達到目的的,有的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教師在這個階段必須及時給予指導和說明,協(xié)助學生確定各階段的小任務;
3)學生提出解決問題思路后,在自主探索和相互討論過程中會提出自己的問題,或者對解決任務即將使用的方法還有疑惑,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有關線索,比如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尋找相關的幫助。
做好了前期的準備工作,學生開始著手將思路轉(zhuǎn)化成實際的實踐操作。一般學生通過兩種方式去完成任務。
1)自主探索。學生可以借助網(wǎng)絡、圖書館、實地考察等方式,根據(jù)任務的具體需求,探索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收集有用的信息資料,從中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求問題的最終解決。
2)互助合作。學生各自都有自己的經(jīng)驗世界,學習風格、性格也有差異。不同的學生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發(fā)揮學生各自的學習優(yōu)勢,利用網(wǎng)絡交互的特點,進行多樣化交流,通過這種交互、合作和溝通,學生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cè)面和解決途徑,從而對知識產(chǎn)生新的理解[2]。通常,在完成一個任務的過程中,這兩種方式都會用上,而不是單純地使用一種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做好以下事情:
1)根據(jù)任務的解決方案,搜索相關信息、資料,獲取新知識、新方法,為解決問題提供知識基礎;
2)在實施方案過程中,對于遇上的問題,可以進行自主探索、與同學討論協(xié)作、向老師尋求一定的支持或通過其他途徑獲取幫助,特別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可以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促進對知識產(chǎn)生新的理解;
3)通過探索,補充、修正和調(diào)整問題的解決方案;
4)做好解決任務實踐操作的記錄,以便操作過程中查詢或修正方案的便利;
5)完成任務。
教師作為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要發(fā)揮好主導作用,應當做好這些工作:
1)要主動去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中容易出錯的問題,歸納出共性問題,在全班給予指導;
2)針對某些小組,或者某位學生碰上的問題,進行單獨的討論、分析和輔導;
3)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或討論難以進展下去時,需要教師及時為小組討論提供點撥,使小組討論能夠重新順利開展;
4)學生階段任務的解決偏離方向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指導,讓學生重回到達總目標的正常軌道;
5)對于學生各階段的成果,應予中肯的建議,同時給予適當?shù)目隙?,讓學生始終保持對解決問題的熱情。
教學中對學生的正確評價能激發(fā)并維持學生的學習激情,促進自主學習的進行,從而促進學生認知、思維、情感的發(fā)展和知識的建構。
教師可以通過成果和過程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1)成果評價:從作品的完成程度來衡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2)過程評價:通過對學生解決任務過程的觀察以及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記錄,衡量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成長尺度。教師在對所有任務的完成進行總體評論后,還要針對每個小組的作品進行優(yōu)點、缺點的評述及對每個小組提出完善的建議。學生要懂得通過別人的成果學習經(jīng)驗,根據(jù)教師的評價對自己的成果進行改善及對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總結(jié),從而達到對知識的建構和能力的提高。
目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已成為必修課,任務驅(qū)動教學法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得到廣泛的實踐和運用。信息技術課程綱要中提出“應當培養(yǎng)學生學會利用信息技術解決自身學習、生活和社會活動中遇到的常見問題”,教師必須從具體的實踐出發(fā),認真思考每個實踐的細節(jié),以達到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發(fā)展。
[1]齊曙云.以任務驅(qū)動構建高效課堂[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1(8):45-47.
[2]鐘衛(wèi)東,李莉.“任務驅(qū)動法”在計算機培訓教學中的應用[J].成人教育,2004(5):68-69.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of Solving Problems by Task Driving Teaching in ICT
Chen Shuhui
Quality Education is surely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However, according to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it’s still a problem for Chinese students to solving a problem well.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basic ed ucation, ICT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quality. In this essay,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the teachers’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will be focus in each part of task driving teaching to find an effective way in promot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solving problem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ask-driving; ability of solving probl ems
G642.2
B
1671-489X(2012)36-0097-02
10.3969/j.issn.1671-489X.2012.36.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