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桂禎
(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 傳播工程系,廣東 廣州 510300)
互聯(lián)網的誕生及廣泛應用,以其較諸傳統(tǒng)媒體體現(xiàn)出的更強的開放性、更快的時效性、更好的便捷性、更多的互動性,給人們提供了新的溝通交流方式和渠道。尤其當Web2.0甚至web3.0的門扉被逐扇推開,一個全新的自媒體時代已經來臨,互聯(lián)網與人們的生活更是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度綁定。據聯(lián)合國國際電信聯(lián)盟統(tǒng)計,目前全球網民數(shù)已突破20億。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網民數(shù)量也在迅速增加。2012年1月16日,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了《第2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5.13億[1]。
互聯(lián)網的應用,為人們意見的表達、信息的傳遞交換乃至情緒的宣泄提供了最廣闊的空間,最大化地給了受眾自由表達的權力,理論上應當激發(fā)起廣大使用者最大的表達欲望,但是現(xiàn)實情況卻與此背離。隨著網絡媒體的不斷發(fā)展,網絡上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群體,他們一直在使用即時通信工具,在完全可以自由表達或可以顯示自己身份和顯示自己在線的情況下,卻往往設置為隱身的狀態(tài),刻意選擇隱藏自己的身份;他們關注各種信息,但僅限于瀏覽,沉默地接收各種網絡信息;甚至包括以前曾經在網絡上活躍的一些人也因為某些原因隨著時間的流轉而逐漸變得沉默了。這類現(xiàn)象,筆者稱之為“網絡默覽現(xiàn)象”。
目前,學界研究涉及這一群體和這類現(xiàn)象的并不多,誠如臺灣學者張紳震所說:“若我們將cyber-space比喻成為一座冰山,那么,在研究網際網絡現(xiàn)象中所觀察到的使用者行為,都只是冰山露出水面上的那一塊。水面下的冰山結構正是支撐冰山的基礎,在cyberspace里,我們稱這樣的一群人為潛水族(Lurker)?!盵2]本文試圖對網絡默覽現(xiàn)象進行初步研究,梳理其表征,并從文化的維度剖析其精神內核。
網絡默覽現(xiàn)象由兩個要件構成,一個是主觀要件即默覽者,一個是客觀要件即默覽行為。歸納起來,這二者都有其主要的特點或表現(xiàn)形式。
一是表現(xiàn)在對新聞事件和熱點問題表達的人遠遠少于點擊率即瀏覽率。2010年10月5日,網友蓉榮在國內著名的網絡社區(qū)天涯上發(fā)表“感謝小月月這樣一個極品的朋友給我?guī)砹诉@樣一個悲情的國慶,深度八做留戀”的帖子,爆出轟動一時的“小月月事件”,截至2012年6月10日,原帖共點擊近5536萬次,但與此龐大的點擊量相比,網友的回復卻不足11萬次,也就意味著平均超過500次點擊才有一次回復,而且通過對參與評論的網友的ID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進行評論的網友是相對比較集中的。這充分說明,盡管有相當熱門的話題,但網絡上的旁觀者仍然要遠遠多于參與者。這種現(xiàn)象無論是新聞網頁還是社區(qū)、論壇,都普遍地存在,絕無例外。
二是即時通信工具使用者主動隱身。作為最受歡迎的即時通信工具的MSN和OICQ,每天有大量的隱身者掛在線上,雖然有大量好友在線,他們也不會主動打招呼或者發(fā)起聊天。為了對付隱身者,網上還一度流行使用一種反隱身的“彩虹qq”軟件,“隱身”這個詞也隨之成為網絡流行語。截至2012年6月10日,在“百度”的搜索引擎輸入該詞,即可找到相關網頁約6 820萬篇,天涯網友“起個名字怎那難”發(fā)起《你是否已成為“QQ隱身族”,都進來聊聊吧》的調查,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該帖很快成為網上的熱門討論帖,八成網友在回帖中承認自己是QQ隱身族。
根據主觀心理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把網絡默覽者分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
1.傳統(tǒng)型——我不說
由于傳統(tǒng)紙質文本閱讀模式的慣性使然,這一類默覽者習慣性地采取只看不說的方式,沒有對外表達的沖動和欲望,充其量只會構建一個“自我設問——自我回答”的心理模式。這一類人屬于最穩(wěn)定的默覽人群,在沒有外力作用的情況下,靠其自身很難改變默覽者的角色。
2.保守型——我怕說
這一類默覽者對網絡媒體有很多顧慮,他們不愿意在網絡上留下過多的代表自己的痕跡,更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和信息,尤其是“人肉搜索”出現(xiàn)以后,這一群體就更加保守。這類人害怕自己成為別人的焦點,默覽只是其“想做個普通人”的主觀心理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這類人還可以細分為兩種:一種是“怕說錯”,成為網上被攻擊和譴責的對象;另一種是“怕說不好”,從而引起其他人的誤會。
3.功利型——說了也沒用
此類默覽者認為言論表達出來就要有用,說了也沒用的話不如不說。這類人通常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平時比較容易將自己的主觀愿望轉化為現(xiàn)實,但網絡表達卻無法使其獲得和現(xiàn)實一樣的心理快感,于是選擇了沉默。
4.懶惰型——懶得說
此類人多數(shù)認為上網就是為了輕松地獲取信息,娛樂一下,沒必要過于正經和緊張,他們覺得思考很累,組織語言表達很累,打字更累。
5.欣賞型——看別人說
這類默覽者喜歡看別人發(fā)表言論,看別人聊天,看別人玩游戲,等等,在觀看的過程中找到樂趣與滿足。他們往往會欣賞那些牛人,鄙視那些俗人。
6.忙碌型——沒時間說
網絡的興起深刻變革著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由寫信、打電話變成依靠網絡即時通信工具和電子郵件;學習科學知識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海量資源;從報紙、電視上獲取新聞信息轉變成在網絡上接收時效性更強的多媒體信息;生活上有任何難題、疑問可以直接利用搜索引擎;生活消費或貨幣交易直接上網上店鋪,用網上銀行;紙質辦公逐漸地轉為電子辦公……網絡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帶來了巨大便捷,但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網絡依賴癥。很多人習慣上網,哪怕不需要在網上做什么事情,依然要掛在“網”上,加上實際中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很忙,所以只能隱身或“潛水”。
7.懷疑型——不值得說
這類受眾對于網絡這個虛擬的空間抱有懷疑的態(tài)度,對于網絡信息他們不完全相信,而且很多一度引起廣大受眾廣泛關注的網絡事件,最后查實有的是虛假的炒作,有些只是捕風捉影的謠言,有些事情不清不楚地就不了了之了,等等。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受眾的參與熱情,網絡媒體的公信力不足與受眾對網絡媒體的懷疑導致了許多受眾選擇了默覽的方式。
8.清高型——不屑一說
這一類人通常都有較高的素養(yǎng)和較深厚的學識,因此也有較高于常人的見解,但正因此往往也會流于清高。當他們看到別人的意見之后覺得不好、不成熟或者幼稚,而且有時候網絡上的言論表達有些胡言亂語的情況出現(xiàn),會有一種不屑與這些發(fā)言者為伍的心理,于是他們會保持沉默。
9.嫌煩型——嫌麻煩而不說
由于許多網站的參與模式較復雜,例如發(fā)言表達之前要先注冊用戶名或成為該網的會員,要填寫復雜的個人信息資料,還要設置密碼和登陸,很多人遇到此類情況就會放棄表達,選擇沉默。
網絡默覽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形式林林總總,但毋庸置疑,在其紛繁復雜的表象背后,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元素。
1.自由精神的執(zhí)著體現(xiàn)
誠如前文所言,網絡以其開放性給廣大受眾提供了自由表達和自由發(fā)揮的舞臺,許多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種種原因而無法表達的意見、觀點、情感,可以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酣暢淋漓地表達,所以大量受眾熱衷于在各個論壇、博客、甚至于對新聞的評論中發(fā)表留言,不論質量,不計數(shù)量,想說就說,這是對在現(xiàn)實中身心的解放和對情感的撫慰,歸根到底是一種對自由精神的渴求。同樣,這點在諸多網絡默覽者身上也是鮮明地顯現(xiàn)著。他們認為,在誓死捍衛(wèi)大眾說話權利的同時,也一樣要誓死捍衛(wèi)不說話的權利,因為這是自我的選擇,是自由精神的外化。
2.實用主義的淋漓體現(xiàn)
一方面,表現(xiàn)在不少網絡默覽者認為,相比較花時間在網絡上進行留言、“灌水”、論戰(zhàn),他們更愿意以實際行動完成好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項任務,在他們看來,這更為實際更為重要?!八麄兛傇诓煌5貙W習提高,也喜歡鉆研國外的最新網絡技術,表面上看他們言語不多,只會悶頭地做自己的技術,但他們其實是真正的‘心知肚明’,對于網上ICQ、IRC等好玩的東西他們都了然于胸,并經常會挖掘出一些讓常泡在里面的網友們從未想到過的嶄新功能。他們喜歡到技術論壇里面與同部落的朋友偶爾作些溝通和交流,也喜歡在ICQ上游蕩,但他們只不過是里面的匆匆過客,因為他們視那些天南海北的聊天為極無聊。他們也在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豐富國內的網絡內涵而努力著,網絡的發(fā)展給了他們思路也給了他們力量”[3]309-310。另一方面,有些時候網絡發(fā)言程序比較繁瑣,或者其他一些經濟因素等,這也會影響一些意見的正常發(fā)表。例如門戶網站“貓撲”規(guī)定:在社區(qū)里發(fā)言首先需要注冊,并達到一定的積分,發(fā)言出現(xiàn)“問題”,還會被關進“小木屋”以禁止發(fā)言作為懲罰。在有關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網民表示“由于上網費用的關系,我不會花太多時間發(fā)表文章”,可見網民會因為考慮經濟因素而選擇進行默覽。此外,個人能力也是影響網民發(fā)言的重要因素。即時通信軟件OICQ隨機進行的調查顯示,近四成的人認為打字速度慢、花費的時間較多影響到自已參與討論的興趣,并有37.5%的受訪者表示由于自我感覺知識欠缺,而不會選擇和其他人交談或發(fā)表文章[4]。
3.明哲保身的典型表現(xiàn)
當前,因為網絡有效管理的缺失,導致在一些互聯(lián)網的公眾事件中,理性溫和的聲音往往越來越少,更多的是無原則的泛道德化批評,而且言論發(fā)表之后,有助于解決問題的行為也越來越少,最終結果就是互聯(lián)網公眾對此類難以確定真?zhèn)蔚氖录耆バ湃魏团d趣,從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選擇了沉默。因此理查德·桑內特在《公共人的衰落》一書中寫道:“由于對公眾事件的失望,導致個人對于公眾事件的態(tài)度逐漸淡漠,最終表現(xiàn)就是公眾整體選擇漸漸消失?!笔鼙妼W絡公眾事件態(tài)度日益消極,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視而不見,公眾利益的公眾維護在互聯(lián)網上逐漸成了一句空話;再加之公眾意見在多數(shù)情況下并沒有被重視,或者有些不同的聲音被刪帖的情況屢屢發(fā)生,“人肉搜索”和由于表達意見而被攻擊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這些都導致越來越多的受眾選擇沉默,也有更多的人由網絡活躍者轉變成了網絡默覽者。一位名為“春風化雨”的網民在《網絡里面的新新人類》一文中,將年輕網民進行了分類,其中的“默默無聞型”可以集中概況括網絡“潛水”者的特征——“他們很像現(xiàn)實社會中普通的蕓蕓眾生,沒有絲毫的張揚,謹小慎微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事。他們大多由于性格內向或是疑心較重,不輕易相信網上出現(xiàn)的新面孔和新事物,他們上網更多的是收發(fā)郵件,看看網上新聞或下載 ‘東東’,極少會在聊天室、ICQ或論壇里出現(xiàn),但他們絕不是一個專題的發(fā)起者或是主持人什么的,他們樂于做一個積極的觀眾,或是作為一個微不足道的參與者夾雜在其中。其實他們很是羨慕那些在聊天室或論壇里發(fā)表長篇宏論的網友,也喜歡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在網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個群體是最為龐大的,是他們構成了網絡社會的底層文化,屬于網民‘金字塔’的基座”[3]309。另外,有些受眾對于網絡這個虛擬世界存在許多懷疑和顧慮,對于網絡信息懷著半信半疑的態(tài)度,害怕個人隱私被泄露被攻擊,不想在網絡上暴露自己的身份和信息,這種自我保護意識使他們很少參與網絡意見的表達。傳播學者杜駿飛在其著作《網絡傳播概論》的“自我認同更新”部分指出:“當我們在網絡上長期使用同一個代號以后,環(huán)繞著這個代號會凝聚出一個人際關系的網絡,慢慢地這個代號就像是我們在真實世界的外貌長相一樣。……因此成為我們自我認同的一部分。”[5]因此,即使在匿名條件下人們同樣具有現(xiàn)實的顧慮,網絡上即使你有各種不同的“馬甲”,但那還是代表你,只是完成了現(xiàn)實個體角色到網絡形象的轉換而已。
沉默有很多語義。沉默可以代表贊同,可以表示漠不關心,可以代表不高興,可以代表神秘。網絡默覽者也并不是具有絕對的穩(wěn)定性,網絡活躍者和默覽者往往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的關注上,例如關系國家形象、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上,以往的默覽者就會浮出水面,積極正面地回應,往往平時的活躍者在這時亦可能會變得沉默起來。因此,默覽現(xiàn)象應該是值得傳播者和傳播媒介關注和研究的一個問題?,F(xiàn)代社會早已進入了廣泛傳播、多元傳播、交叉?zhèn)鞑?、相互傳播的時代,與受眾取得廣泛的交流、產生良好的互動是媒體發(fā)展的方向和趨勢。傳播者只有了解受眾的需要,才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傳播者可以試著改變傳播方式、轉換傳播內容來逐漸扭轉默覽現(xiàn)象,以期獲得更多的受眾信息,更大地發(fā)揮網絡的優(yōu)勢特點。
目前,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及一些新的應用形式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默覽現(xiàn)象,例如即時通信工具越來越多地使用SNS技術,幫助用戶建立交際圈子,讓用戶更加活躍,更有話說;微博有一鍵轉發(fā)的功能,只需要點擊一下鼠標,就可以側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且微博和眾多網頁進行了技術鏈接,這種第三方應用和多平臺發(fā)布的技術特點使用戶發(fā)表信息更便利;還有社交網站與社區(qū)的大量出現(xiàn),用標簽或話題的方式重建人際關系圈子,令用戶可以更加方便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朋友、圈子或者話題,還可以找到和自己愛好等各方面相似的人,都有助于交流的進一步擴大。
另外,在構建和諧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對網絡輿論的正確引導也是需要為政者高度重視審慎對待的,網絡言論應該也完全能夠成為黨和政府了解民情、體察民意、問計于民的一種渠道。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言論應最充分地表達,默覽者的規(guī)模從理論上來講應該越小越好。因此,只有不斷地規(guī)范網絡發(fā)展,健全網絡法規(guī),提高內容質量,簡化表達程序,凈化網絡環(huán)境,才能讓受眾最充分地表達成為可能,能夠使想要表達的受眾想說就說,主動說,大膽說,勤于說,言之有物,言之有用。
[1]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CNNIC,2011 http://www.cnnic.net.cn/.
[2]張紳震.失聲?無聲?——網絡貢獻者(contributor)與潛水族(Lurker)沉默考量因素初探研究:以元智大學為例[EB/OL].[2006-03-10].http://tech.bokee.com/48/2004-01-14/23786.html.
[3]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管玄.試論網絡潛水現(xiàn)象成因[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79-82.
[5]杜駿飛.網絡傳播概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