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動
(周口師范學院中文系,河南周口466001)
1992年以后,隨著社會的轉型,商品經(jīng)濟的沖擊,以及自身面臨的困境,中國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了彌散期,不再居于當代文學和社會生活的中心而日益走向邊緣化。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草率宣告詩歌的死亡。面對新世紀以來甚囂塵上的“文學死亡”論,陳曉明博士曾把自己的一本文學批評文集命名為《不死的純文學》。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詩歌永遠不會死亡,因為鐘情于詩歌的一直大有人在,他們在默默堅守詩歌陣地,執(zhí)拗地發(fā)出自己獨特的聲音,頑強地向世人展示詩歌的存在。周口詩人申艷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把詩歌創(chuàng)作當做生命的寄托,為了詩歌可以割舍一切。在申艷等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詩歌走出沉寂、重鑄輝煌的希望。
一
周口是羲皇故都和黃河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深厚的文化積淀和不竭的人文傳統(tǒng),使這里成為文學藝術的熱土、厚土、沃土??娍〗苷f:“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周口一代又一代的文學人才?!盵1]新時期“周口作家群”的異軍突起,并成為中國當代文壇一支勁旅,更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周口作家群”中,活躍著一批潛心創(chuàng)作、不事張揚、風格迥異、個性突出的詩人,形成了“周口詩群”。
無論就作者人數(shù)之眾多、作品個性之彰顯而言,還是就題材范圍之寬廣、藝術手法之多樣而言,“周口詩群”的詩歌創(chuàng)作都稱得上是生氣蓬勃,氣象萬千。為此,《詩選刊》2008年第10期曾不吝版面,以《周口詩群》為題,推介梁庭華、申艷等國內(nèi)具有影響的詩人為代表的梯隊整齊的周口詩人隊伍,并刊發(fā)了申艷、賀紅、霍楠囡、孫新華等8位周口本土詩人的15首詩歌,擴大了周口詩歌的影響,提高了周口詩人的知名度,讓中國當代詩壇刮目相看。
申艷是“周口詩群”的后起之秀,也是“周口詩群”的驕傲。申艷的詩歌擁有大量的讀者,特別是在網(wǎng)絡上有極高的人氣,被很多網(wǎng)站發(fā)表、轉載,點擊率很高。著名評論家王干說:“博客隨著網(wǎng)絡興起,日漸繁榮,博客高度的個人性和隨機性,是一個開放社會才有的表征,對寫作者而言,可以最大限度實現(xiàn)創(chuàng)作自由和發(fā)表自由?!盵2]申艷詩歌的網(wǎng)絡傳播,主要就是借助于其博客。當代法國思想界的先鋒人物、著名文學理論家羅蘭·巴特,于1968年發(fā)表了他最著名的論文《作者之死》,提出要解放讀者,給作者的中心地位以顛覆性的打擊。他認為讀者也是作者,使讀者的重要意義得到重視。因為傳統(tǒng)文學的最大缺點即在于封閉的文本,只能聽到作者的聲音,所以羅蘭·巴特一直呼吁文學的對話功能,強調(diào)文學必須是開放的文本。而博客的“最大特點不是個人情緒的無障礙表達,而是在于它的受眾(網(wǎng)民)的介入,跟帖留言是博客的一個重要部分,閱讀博客和跟帖正是開放的文學、開放的文本一個重要表征”[2]。申艷博客里的詩,有大量的跟帖留言,這些跟帖留言議論、評價申艷詩歌,闡發(fā)閱讀申艷詩歌的感受,雖然語言極為簡短,但也不乏精辟的見解。申艷博客里的跟帖留言解放了讀者,彰顯了讀者的意義,也使申艷的詩歌成為開放的文本,通過讀者的參與而產(chǎn)生了極為廣泛的影響。
申艷詩歌獨特的個性,突出的成績,以及在網(wǎng)絡的廣泛傳播,對于打造周口文學品牌,提升周口文學在“中原作家群”乃至中國當代文壇中的地位,增強周口文化的軟實力,推動周口文學事業(yè)的大發(fā)展大繁榮,加快周口市由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強市轉變,無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2010年榮獲“中國當代杰出民族詩人詩歌獎”的蒙古族詩人舒潔說:“每一個虔誠的、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詩人都有自己精神的故鄉(xiāng),他們不是這個故鄉(xiāng)的主宰,而是赤子。”[3]河南周口既是給予申艷肉體生命的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更是給了她藝術靈感的精神的故鄉(xiāng),申艷對故鄉(xiāng)周口的赤子情懷,在其詩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申艷深愛著周口這片神奇的土地。她說:“我對這片平原有著一棵看麥娘的難以言表的感恩?!币虼?“我需要用詩歌描述眼前的這片平原,需要與那些分行的文字一同感受平原上光陰的流動,感受大地的呼吸,在詩行里回望平原數(shù)千年的興衰演替,體察平原特有的變與不變,同時也從中品味農(nóng)耕文化與大自然之間達成的默契”[4]。懷著對故鄉(xiāng)的深情與感恩,申艷創(chuàng)作了《平原》、《我的平原》、《豫東平原》等組詩,以及《存兒表妹》、《青草》、《截住是個姑娘的名字》、《家鄉(xiāng)》、《鐵牛》、《三條河流穿過我的城市》、《彭埠口》、《河灣》、《魚鼓道情》、《三川》等抒情短章,描繪豫東平原的景致,書寫生存在這塊古老土地上的普通農(nóng)民,尤其是“鄉(xiāng)村女”的生活與命運,抒發(fā)對農(nóng)村和農(nóng)民的熱愛、理解、寬容與悲憫的復雜情感,以此向現(xiàn)實和精神的故鄉(xiāng)獻禮。
2009年第25屆青春詩會之后,《詩刊》雜志隆重推出了申艷的組詩《我的平原》,包括《雪野》、《黃泛區(qū)》、《田壟上》、《平原早晨》、《平原史》、《媽糊》等14首詩。這些詩作以生動的細節(jié),純凈的意象,樸實自然的語言,集中表達了申艷對現(xiàn)實和精神故鄉(xiāng)的深厚感情。如“雪落在雪上,重逢的絮語/窸窸窣窣。兩只雪中洗澡的麻雀/打斷了它們。幾聲啁啾之后/兩條頑皮的曲線,把視線扯得更遠//大雪之外還是大雪/正如雪融之后,麥田之外還是麥田/雪又緊了。已覺得不是向下飄落/是大地在緩緩上升,上升”(《雪野》)。詩作對白雪覆蓋下,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的豫東平原銀色世界的描繪,以及抒情主體“此刻”的瞬間感覺,均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詩中鮮活生動的細節(jié)的捕捉與極其本色自然的語言?!皟芍谎┲邢丛璧穆槿浮?扯出“兩條頑皮的曲線”之后,把抒情主體的“視線扯得更遠”,麻雀在雪中的疾馳,給呆滯的雪野帶來了生機,讀來令人欣喜。而“雪又緊了”,用周口方言“緊”字,來描寫紛紛揚揚的漫天大雪,用筆雖然極為簡省,但境界全出,以極為樸實自然的語言渲染了雪下之大、雪下之急,非常富有神韻。
《存兒表妹》、《青草》、《截住是個姑娘的名字》是三首敘事與抒情完美結合,既很生活又很藝術的短詩。詩作都以豫東平原極其普通的“鄉(xiāng)村女”的名字命名。存兒是一位在豫東農(nóng)村生活了20年,沒有出過遠門的鄉(xiāng)下妹子,她“頭發(fā)微黃,牙齒微黃,皮膚微黃”?!斑^了正月十五/存兒要去南方打工了/能坐火車,能看大海/能拿到賣糧食以外的收入/也許到明年的這個時候/就能收割兩輩人的夢想/說這話的時候,她的眼里有一種光?!痹诖鎯荷砩?體現(xiàn)了鄉(xiāng)村少女對現(xiàn)代文明的向往和未來新生活的憧憬。青草則是“十八歲扎根農(nóng)村”、“從城市移植到山下”,而今“開了春,孫子就要出生”的當年的“知青”。在她身上,體現(xiàn)的是離開城市,在農(nóng)村生活多年之后,已經(jīng)把血肉和靈魂融入到廣袤平原的“知青”,對鄉(xiāng)村和土地的眷戀,“妙齡少女喝著曠野的風/手執(zhí)羊鞭驅趕青春”,“她服了那里的水土”。截住是“豆芽一樣”、“頭大身條細”的“十七歲的少女”。她的大姐叫“換兒”,二姐叫“改兒”,從“換兒”、“改兒”、“截住”這三個名字,我們可以感到重男輕女,渴望有兒子來傳宗接代的古老生活法則在豫東平原的遺存,傳統(tǒng)因襲的重負,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一些農(nóng)民質(zhì)樸而又愚昧,并深深地影響了鄉(xiāng)村少女的命運?!皳Q兒是大姐,得到過父母笑臉的照耀/讀過初中,現(xiàn)在廣州”;“二姐改兒也識幾個字,去了上?!?而“截住是一個被現(xiàn)代生活丟棄的字/只在二姐教室的窗外學會了幾個拼音”,“在嘆息聲中走進生命的花季”。申艷對“截住”這個鄉(xiāng)村姑娘命運的震撼人心的書寫,體現(xiàn)出作者對“鄉(xiāng)村女”生活與命運的關注與同情,集中表達了申艷的悲憫情懷,以及希望廣大農(nóng)民盡快從歷史遺留下來的因襲重負下解脫出來的理想。
三
申艷的詩歌《母親燈》、《走失的故鄉(xiāng)》、《二月,在枝頭等待歌謠》、《那時》、《哥哥》、《那個圓圈》、《刺槐》等,引用了周口童謠:“小老鼠,爬燈臺,偷油喝,下不來”,“篩籮籮,打湯湯,誰來了,二姑娘”,“二月二,拍瓦子,蝎子蚰蜒沒爪子”,“河里是啥?螞蝦。一把抓幾個?一把抓十仨”,“篩籮籮,籮籮滾,買個小豬咱倆啃”,“盤、盤、盤腳盤,一盤盤了兩三年”, “洋槐花,一串白,嬸子走了妗子來”。
《媽糊》寫周口的風味小吃“媽糊”,“看著是黏的,喝著是爽的”;《陳州東湖的午后》描繪中國最大的圍城湖——周口淮陽龍湖如夢似幻的美景,“輕風推著水面/陽光游動,模仿的魚鱗閃光/睡蓮在湖底夢想六月”;《泥泥狗》則書寫被海內(nèi)外專家譽之為“真圖騰、活化石”的淮陽獨有的泥制玩具“泥泥狗”及其豐厚的文化底蘊,“一團團活著的遠古。泥泥狗/是它們的統(tǒng)稱,且與稱呼一樣/帶著神秘莫測的稚氣/把人類的童年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太昊陵廟會》表現(xiàn)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并被列入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國規(guī)模最大、會期最長、最古老的民間廟會——“太昊陵廟會”的盛況,“很多很多螞蟻聚集在一起是要下雨/很多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是太昊陵廟會/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的/每一天,總有數(shù)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人/簇擁著一些旗幟回到伏羲的史前部落”……所有這些,都讓申艷的詩充溢著濃濃的鄉(xiāng)情、親切動人的地方色彩、厚重的文化品格,從而體現(xiàn)出“鄉(xiāng)土詩”的鮮明特點,既表達了申艷對故鄉(xiāng)周口熱愛與感恩的赤子情懷,也再次印證了著名評論家南丁先生對周口文學的整體評價:“穎河平原也是生長文學的。這是帶有魚腥味道和小草氣息的文學。”[5]
申艷的詩以抒情短章為多,但紙短情長,詩中表達的情感,充沛、飽滿而濃烈,而且富含哲理,充滿哲思睿語的詩句,在申艷的作品中不時閃現(xiàn),讓讀者在享受審美愉悅的同時,又能獲得思想的啟迪。比如, “許多精彩的,乏味的細節(jié),被錯過/我成了另一只吊偶,被生活提著”(《吊偶》);“請允許我瞻望后世,并袒露/今生的卑怯與狹隘”(《一粒沙的路程》);“多么簡潔的夜,不適合/想復雜的事,但是什么都不想/又覺得月亮似乎大了些,夜太深了些”(《月圓》);“城市混淆了晝夜。男人和女人/在縫隙里走過從結網(wǎng)/到上網(wǎng)的各種忙碌”(《黃泛區(qū)》);“越是春和景明,艷陽高照/越讓人感到如臨幻境”(《一只鷯哥的高度》)……這些詩句所蘊涵的哲思,都是詩人基于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提煉出的人生感悟,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也能觸發(fā)讀者的思考,并增強了詩歌的內(nèi)在張力。
中國“第三代”詩人和“民間寫作”的代表韓東曾說“詩到語言為止”,得到過不少詩人和詩評家的激賞。韓東強調(diào)語言之于詩歌的重要性,是頗有道理的。但是,“詩是語言藝術,但卻不可以'到語言為止'。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有通過語言并走到語言之外,才能夠發(fā)現(xiàn),在語言的背后,蘊藏著更加巨大的隱秘的空間、蟄伏的力量以及點點滴滴凝固并堆積下來的時光與滄桑”[6]。解讀申艷的詩,就需要“走到語言之外”。她的詩歌,“在語言的背后,蘊藏著更加巨大的隱秘的空間、蟄伏的力量”。而所謂“隱秘的空間”與“蟄伏的力量”,即是申艷詩歌蘊涵的形而上思辨與哲理。曾被譽為“21世紀文學之星”的周口詩人谷禾說:“地域性能成就一個詩人,也能限制一個詩人,好的詩人需要更寬廣的視野?!盵7]詩歌的“高度在深處”,申艷詩歌的哲理思辨色彩,使她的作品在擁有“地域性”品格的同時,又具有了思想的深度,顯示出申艷作為一個優(yōu)秀詩人所具備的寬廣的生活和藝術視野。
聶鑫森說,申艷詩作中“顯示出來的深邃與開闊之境,對于一位女詩人來說尤顯得可貴,也使我們對她今后的發(fā)展有理由給予更大的期待”[8]。申艷的詩意境深邃開闊,風格清新自然,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并得到了詩壇的認同和肯定,憑借她對文藝女神繆斯的摯愛以及敏銳的藝術感覺、時時創(chuàng)造的沖動和不斷超越的渴望,我們完全有理由對她今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寄予更大的期待。
[1]繆俊杰.周口作家群印象[J].神州,2005(8):85.
[2]王干.博客是一種軟文學[J].南方文壇,2009(5):42.
[3]舒潔.詩歌:一個詩人精神的故鄉(xiāng)[N].文藝報,2010-10-20(6).
[4]申艷.我是你的“看麥娘”[J].詩刊,2009(23):75.
[5]南丁.穎河作家叢書.總序[M]//孫方有.刺客.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2.
[6]任林舉.高度在深處:趙首先最新詩集《看卻無痕》讀后[J].文藝爭鳴,2009(10):166.
[7]武翩翩.詩歌要引領時代的文化價值[N].文藝報,2010-10-22(1).
[8]聶鑫森.推薦理由[J].詩刊,2009(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