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劍青
(周口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河南周口466001)
有關老子籍里,史籍有明確記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苦縣在亳州谷陽縣界。有老子宅及廟,廟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縣也。厲音賴”;晉《太康地記》亦載:“苦縣城東有瀨鄉(xiāng)祠,老子所生地也?!睋?jù)上述史籍,我們完全可以斷定“苦縣”確系老子籍里。
上引史籍中的“苦縣”經(jīng)過千年的歷史變遷,逐步發(fā)展演變到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①康熙版《鹿邑縣志》、乾隆版《鹿邑縣志》、光緒版《鹿邑縣志》均詳細記載了其縣域的歷史沿革。。因此,老子籍里在今河南省鹿邑縣。這本是一樁鐵案,自漢代以來少有疑問。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安徽大學孫以楷教授為主將的安徽籍學者,從史料、老莊的文本語言和內(nèi)容、口述史、神話、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作了大量論證,否定了《史記》中有關老子籍里在“苦縣”的“舊說”,提出老子故里在渦陽的所謂“新說”②有關新說(渦陽說)的主要代表性著文有:楊光《老子生地考辯》,《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廉成榮《打開歷史塵封,破解千古之謎——確認老子故里在安徽渦陽太清宮》,《人民政協(xié)報》,1988年5月22日;老莊《渦陽:道家始祖老子故里》,《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孫以楷《今本史記老子傳質(zhì)疑》,《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4期等。,因而引起了相當激烈的爭論。我們注意到,無論支持舊說還是推崇新說,其所采擇論證資料均以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二十三《陰溝水》為主要依據(jù)。為進一步辨析兩說真?zhèn)?本文通過對《水經(jīng)注》中所載相關資料的研究,并據(jù)以認為《史記》“舊說”可信。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檢諸史籍,明確記載老子籍里的文獻,除《史記》、《括地志》、《太康地記》等之外,《水經(jīng)注》應該是記載老子籍里位置最詳細、最具體的文獻之一?!端?jīng)注》卷二十三《陰溝水》[1]:
陰溝水出河南陽武縣蒗蕩渠。
陰溝首受大河于卷縣,故瀆東南逕卷縣故城南,又東逕蒙城北?!謻|逕開光亭南,又東逕清陽亭南,又東合右瀆,又東南逕封丘縣,絕濟瀆,東南至大梁,合蒗蕩渠?!?/p>
東南至沛為濄水。
陰溝始亂蒗蕩,終別于沙,而濄水出焉。濄水受沙水于扶溝縣,許慎又曰:濄水首受淮陽扶溝縣蒗蕩渠,不得至沛方為濄水也?!稜栄拧吩?濄為洵。郭景純曰:大水溢為小水也。呂忱曰:洵,濄水也。濄水逕大扶城西城之東北……
濄水又東南逕陽夏縣西,又東逕邈城北,城實中而西,有璅郭。濄水又東逕大棘城南,故鄢之大棘鄉(xiāng)也?!瓭闼謻|逕安平縣故城北。
《水經(jīng)注》經(jīng)文說“陰溝水出河南陽武縣蒗蕩渠”,蒗蕩渠即渠水,說明陰溝水是從渠水中分流而出的。經(jīng)文又說陰溝水“東南至沛,為渦水”。那么陰溝水就應該是渦水的上源。酈道元在談陰溝、蒗蕩、沙水和渦水四者關系時說:“陰溝始亂蒗蕩,終別于沙,而渦水出焉?!币馑际顷帨纤攘魅胼跏幥?最后又從沙水分出,成為渦水,也就是說渦水是從沙水中分出,渦水、沙水的上源都是從黃河里分出的陰溝水。
渦水自沙水分出以后,按酈道元所注“濄水逕大扶城西……又東南逕陽夏縣西,又東逕邈城北……又東逕大棘城南”。大扶城即扶樂城,楊守敬《水經(jīng)注疏》謂:“扶樂城在太康西北四十里,陽夏縣城即今太康縣治所在地。邈城,在太康縣東南。大棘城南,《括地志》載大棘故城在寧陵縣西南七十里。《太平寰宇記》,在柘城縣西北三十里,以后轉(zhuǎn)屬寧陵,復屬柘城矣。在今柘城縣西北?!盵2]2524-2525從以上所記可知,渦河河道尚在太康縣境而未入今鹿邑境。
《水經(jīng)注》中所記渦河河道古今差別很大,在現(xiàn)在太康縣境、今渦河自縣西北芝麻洼流入,穿過太康縣城東北角后向東南流入今柘城、鹿邑境內(nèi)。而《水經(jīng)注》中的河道卻在今太康縣城以西。在太康縣城西常營鎮(zhèn)、清集、獨塘一線至今仍有老渦河的河道。此老渦河河道又經(jīng)太康縣城南毛莊鎮(zhèn)向東,在水牛陳、顧樓、大施莊之間與今天渦河河道交匯。由是推知,《水經(jīng)注》中的渦河河道是在繞行今太康縣城以西后,又經(jīng)太康縣城的西南方向,經(jīng)常營鎮(zhèn)、遜母口鎮(zhèn)、大許寨、馬廠鎮(zhèn)一線附近地區(qū),向東流進入鹿邑境內(nèi)。而太康境內(nèi)的老渦河河道很可能就是《水經(jīng)注》中的渦河舊道。
渦河在入鹿邑縣境后,注文中記載了大量與老子故里有關的史料?!端?jīng)注》卷二十三《陰溝水》:
濄水又東逕鹿邑城北,世謂之虎鄉(xiāng)城,非也。《春秋》之鳴鹿矣?!瓭闼謻|逕武平縣故城北?!瓭闼謻|逕廣鄉(xiāng)城北?!瓭闼謻|逕苦縣西南,分為二水。枝流東北注于賴城入谷,謂死濄也。
濄水又東南屈,逕苦縣故城南?!犊尽吩?春秋之相也。王莽更名之曰賴陵矣。城之四門,列筑馳道,東起賴鄉(xiāng);南自南門,越水直指故臺西面,南門列道徑趣廣鄉(xiāng)道,西門馳道西屆武平,北門馳道暨于北臺。
濄水又東北屈,至賴鄉(xiāng),谷水注之。谷水首受渙水于襄邑縣東,東逕承匡城東?!人謻|南,逕已吾縣故城西……谷水又東逕柘縣故縣東?!人謻|逕苦縣故城中,水泛則四周隍塹,耗則孤津獨逝。谷水又東逕賴鄉(xiāng)城南,其城實中,東北隅有臺偏高,俗以是臺在谷水北,其城又謂之谷陽臺,非也。谷水自此東入濄水。
濄水又北逕老子廟東。廟前有二碑,在南門外。漢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陳相邊韶撰碑。北有雙石闕,甚整頓。石闕南側(cè),魏文帝黃初三年經(jīng)譙所勒;闕北東側(cè),有孔子廟,廟前一碑,西面是陳相魯國孔疇建和三年立;北則老君廟,廟東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濄水之側(cè),又有李母廟。廟在老子廟北,廟前有李母冢。冢東有碑,是永興元年譙令長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濄間。
濄水又曲東,逕相縣故城南,其城卑小實中。邊韶《老子碑》文云:老子,楚相縣人也。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存,在賴鄉(xiāng)之東,濄水處其陽。疑即此城也。自是無郭以應之。
渦河出鹿邑縣境后,入譙縣(今亳州)及其以東,注文亦對該地的郡縣、歷史、名勝等作了詳載?!端?jīng)注》卷二十三《陰溝水》:
濄水又東,逕譙縣故城北?!洞呵镒髠鳌?僖公二十二年,楚成得臣帥師伐陳,遂取譙,城頓而還是也。王莽之延成亭也。魏立譙郡,沇州治。沙水自南枝分,北逕譙城西,而北注濄。濄水四周城側(cè),城南有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廟堂,馀基尚存,柱礎仍在?!?/p>
濄水又東南,逕城父縣故城北,沙水枝分注之。水上承沙水于思善縣,世謂之漳水,故有漳頭之名也。東北流逕城父縣故城西,側(cè)城東北流入于濄。濄水又東逕下城父北?!犊尽吩?山??h有下城父聚者也。濄水又屈逕其聚東郎山西,又東南屈,逕郎山南,山東有垂惠聚,世謂之禮城。袁山松《郡國志》曰:山桑縣有垂惠聚,即此城也。
濄水又東南逕濄陽城北,臨側(cè)濄水,魏太和中為南兗州治,以孟表為刺史,后罷州立郡,衿帶遏戍。
濄水又東南逕龍亢縣故城南,漢建武十三年,世祖封傅昌為侯國。故語曰:沛國龍亢至山桑者也。
按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所言,渦水在今鹿邑縣境內(nèi)的流經(jīng)路線是較為明確的。渦水東逕安平縣故城北,鹿邑城北、武平縣故城北,廣鄉(xiāng)城北,東南屈后逕苦縣故城南,賴鄉(xiāng)北逕老子廟東,又北經(jīng)李母廟、相縣故城南。向東再逕譙縣故城北,在譙縣故城西渦水已入今安徽境內(nèi),渦水再東南,在今安徽境內(nèi)經(jīng)城父故城北,下城父城北,渦陽故城北,龍亢縣故城南至渦口城入于淮水,這是《水經(jīng)注》中渦河河道的基本狀況。而上述渦水所經(jīng)由的城邑大部分遺址尚存,安平縣故城,楊守敬按,今有安平集,在鹿邑縣西北七十里。鹿邑城,在今鹿邑縣西六十里。武平縣故城在今鹿邑縣西四十里。廣鄉(xiāng)城在今鹿邑西??嗫h故城、賴鄉(xiāng)城在今鹿邑縣東十里。老子廟、李母廟、李母冢都在今鹿邑縣東。相縣故城在今鹿邑縣東十五里。譙縣故城,在今安徽亳州市。城父故城,又名夷邑,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市東南七十里。渦陽在今蒙城縣。龍亢縣故城在今懷遠縣西北七十五里。
需要強調(diào)說明的是,《水經(jīng)注》中的渦陽并非今天的渦陽縣。今渦陽縣,漢代為城父、山桑、至縣地,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亳州、宿州、阜陽、蒙城析置渦陽縣,乃因襲北魏渦陽縣名,其距北魏蒙城渦陽約三四十公里。因此,從《水經(jīng)注》中記載的有關老子故里的遺跡來看,至少在北魏以前,能說明為老子故里的文物遺存都集中在今鹿邑城以東,即苦縣故城東、相縣故城以西的東西十余里范圍之內(nèi)。而今天安徽境內(nèi)的譙縣故城、城父故城、渦陽城均在相縣故城以東。今天渦陽縣在北魏時尚未有行政建制,其處在古城父與古渦陽城(也就是今城父集與蒙城)之間,偏于《水經(jīng)注》中所記載的老子故里之東南百余公里之外。
而今天的鹿邑,保存了自漢代以來的大量紀念老子的石刻和碑文,其中見于酈道元《水經(jīng)注》的有《李母冢碑》和邊韶《老子碑》兩種,此兩塊石碑碑文均被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收錄,極有價值?!独钅岗1啡Q《老子圣母李夫人碑》,系永興元年譙縣縣令長沙人王阜所立。碑文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無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盵3]從碑文內(nèi)容上看,此碑完全是紀念性質(zhì)。立碑者是漢桓帝永興元年的譙縣縣令長沙人王阜。東漢譙縣縣治在今鹿邑縣城東三十公里的今亳州市譙城區(qū),譙縣縣令立碑紀念老子不在今安徽渦陽縣,而在其西的今鹿邑太清宮鎮(zhèn),正說明《史記》老子故里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之說在當時毋庸置疑,而在今天也是值得信從的。
由《水經(jīng)注》所載渦河流向及沿途情況可知,與老子有關的文物包括老子廟、老子碑等,均分布于今日鹿邑縣境內(nèi),而與今日渦陽縣沒有任何關聯(lián)。今日渦陽縣所謂老子遺跡在《水經(jīng)注》中沒有任何訊息。
老子故里渦陽說的又一依據(jù)是“渦陽縣境內(nèi)的武家河,古名谷水,老子出生地天靜宮位于武家河入渦處,故可說:'谷水處其陽'可知老子故里在渦陽”[4]。老莊先生將渦陽武家河水當做古代的谷水,并據(jù)此認為這是老子故里在渦陽的又一證據(jù)。
渦陽縣境內(nèi)的武家河是不是《水經(jīng)注》中的谷水呢?從酈道元所記谷水自源頭、經(jīng)行及至賴鄉(xiāng)附近入渦水的河道來看,谷水根本流不到今亳州渦陽縣境?!端?jīng)注》卷二十三《陰溝水》:
濄水又東北屈,至賴鄉(xiāng),谷水注之。谷水首受渙水于襄邑縣東,東逕承匡城東。《春秋經(jīng)》書:夏,叔仲、彭生會晉郤缺于承匡?!蹲髠鳌吩?謀諸侯之從楚者。京相璠曰:今陳留襄邑西三十里有故承匡城。谷水又東南逕巳吾縣故城西。《陳留風俗傳》曰:縣,故宋也,雜以陳、楚之地,故梁國寧陵縣之徙種龍鄉(xiāng)也?!人謻|逕柘縣故城東?!兜乩碇尽?淮陽之屬縣也。……谷水又東逕苦縣故城中,水泛則四周隍塹,耗則孤津獨逝。谷水又東逕賴鄉(xiāng)城南,其城實中,東北隅有臺偏高,俗以是臺在谷水北,其城又謂之谷陽臺,非也。谷水自此東入濄水。
由酈道元所記可知,谷水并非一條大水,從源頭到尾閭,《水經(jīng)注》記載確鑿。谷水在襄邑縣城東從渙水中流出,逕承匡城東,又東南逕巳吾縣故城西,再東逕柘城縣東,之后穿過苦縣故城,在賴鄉(xiāng)城南東入渦水。注文中所說的襄邑縣在今河南雎縣西。承匡城,在今河南雎縣西三十里匡城鄉(xiāng)。巳吾縣故城,在今寧陵縣西南四十里。柘縣故城,即今柘城縣城。賴鄉(xiāng)城在今鹿邑縣東十里,谷水在賴鄉(xiāng)城南入渦。所以熊會貞在《水經(jīng)注疏》按語中說:“(谷)水自今雎州東,東南流經(jīng)寧陵縣,柘城縣,至鹿邑縣,東北入渦。”[2]2此言大體正確。這條水道大體是經(jīng)雎縣西,經(jīng)寧陵、柘城兩城,至今鹿邑縣入渦水,其西距安徽亳州數(shù)十公里。而渦陽境內(nèi)的武家河雖為渦河支流,源出于河南商丘縣城北山丘,但其主要部分在安徽省北部,沿商丘與虞城縣界南流,經(jīng)安徽省亳州市東,至渦陽縣城中入渦河,全長一百二十七公里[5]。
因此,以今渦陽縣境內(nèi)武家河為《水經(jīng)注》谷水的看法,與古代文獻所載不符,《水經(jīng)注》中的谷水不在今渦陽縣境。老莊先生“谷水處其陽,可知老子故里在渦陽”之說毫無文獻依據(jù),斷不可信。
《水經(jīng)注》中的“相縣”故城是確定老子故里在今鹿邑縣境的重要坐標。《水經(jīng)注》卷二十三《陰溝水》:
濄水又曲東,逕相縣故城南,其城卑小實中。邊韶《老子碑》文云:老子,楚相縣人也。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存,在賴鄉(xiāng)之東,濄水處其陽。疑即此城也。自是無郭以應之。
由此可知,相縣故城在老子故里與譙城之間,相縣故城之西有苦縣故城、賴鄉(xiāng)城、老子廟、李母廟、李母冢等;之東則有譙城,曹氏冢群和城父故城。相縣故城在兩漢至隋唐之間,屬于苦縣,所以酈道元才說“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存,在賴鄉(xiāng)之東,渦水處其陽”。這里所說的賴鄉(xiāng),據(jù)《太平寰宇記》卷十二《亳州真源》引崔元山《瀨鄉(xiāng)記》說:“李母祠在老子祠北三里。祠門內(nèi)右有圣母碑,東院內(nèi)有九井。”《述征記》:“廟內(nèi)九井,或云汲一井,而八井動。”《輿地志》“老子祠,即老子所生舊宅?!蓖怼盀|水”條載:“瀨水,在縣東南十二里。于苦縣界相縣故城西南五里谷水分流,入靈溪池,東入渦水。相縣在瀨水東是也?!盵6]這說明至少在宋代,當時“苦縣界”確有“瀨鄉(xiāng)”和“相縣故城”,其確切方位是:瀨鄉(xiāng)在“縣(城)東南十二里”,而相縣故城在賴鄉(xiāng)東五里,距當時苦縣治所也僅僅十七里之遙[7]。因此,相縣故城的地望對于我們尋找老子故里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那么相縣故城究竟應在何處?楊守敬按:“《一統(tǒng)志》,秦時故縣,非漢沛郡治之相縣。《寰宇記》,相縣在瀨水東。在今鹿邑縣東十五里?!盵2]2524-2525也就是說,楊守敬認為相縣故城在今鹿邑縣東十五里。從鹿邑縣城向東十五里正好是今太清宮鎮(zhèn)附近。仔細考察太清宮鎮(zhèn)附近地形,我們的目光聚焦到渦河北岸上的一處高地,可能由于渦水改道時激流沖刷而過,且歷代受河流雨水沖刷嚴重,這塊高地現(xiàn)在只剩下方圓半公里大小。它位于太清宮鎮(zhèn)東北方向,與《瀨鄉(xiāng)記》所說相縣故城在“瀨鄉(xiāng)東”吻合。與此高地隔河相望的是南岸的抄紙店村,該村距太清宮鎮(zhèn)大約三華里,加上渦水寬約一公里,高地距太清宮鎮(zhèn)的遠近與《瀨鄉(xiāng)記》、《歷代疆域表》相合無間。其次,當?shù)馗咐现两袢苑Q高地為“谷陽城”。這個自古相傳的地名,令人想到上引晉成帝成康三年更名谷陽縣,直至唐乾封元年才更名真源的事實,以及邊韶、酈道元“相縣荒虛,今屬苦”的記載。這均可證明當?shù)厮鶄鳌肮汝柍恰敝耆懈袚?jù),絕非空穴來風。至此,這個撲朔迷離的“相縣故城”的地理位置終于有了完全合乎情理的理解[7]。
因此,由《水經(jīng)注》等文獻所記相縣故城位置來看,至少在北魏以前能夠證明為老子故里的遺物均分布在相縣故城以西的今鹿邑縣境內(nèi),與今天亳州渦陽沒有關系。
《水經(jīng)注。陰溝水》載有豐富的有關老子籍里的信息。由《水經(jīng)注》所載渦河流向及沿途文物分布可知,與老子有關的文物包括老子廟、老子碑等,均分布于今日鹿邑縣境內(nèi),而與今日渦陽縣沒有關系?!端?jīng)注》所載“谷水”非渦陽縣境內(nèi)的“武家河”,某些學者的“谷水處其陽,可知老子故里在渦陽”之說毫無文獻依據(jù)。由《水經(jīng)注》等文獻所記相縣故城位置來看,至少在北魏以前能夠證明為老子故里的遺物均分布在相縣故城以西的今鹿邑縣境內(nèi),與今亳州渦陽沒任何關系??傊?由《水經(jīng)注》所載可知,老子故里確在河南鹿邑,安徽渦陽為老子故里之說確屬無據(jù)之論。
[1]水經(jīng)注校證[M].酈道元,注,陳橋驛,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550-551.
[2]水經(jīng)注疏[M].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3]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32[M].嚴可均,輯.北京:中華書局,1999:193.
[4]老莊.渦陽:道家始祖老子故里[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97(1):86-87.
[5]朱道清.中國水系大辭典[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3: 170.
[6]樂史.太平寰宇記:卷12[M].王文楚,校.北京:中華書局,1999:61.
[7]王玨.老子故里在鹿邑求解[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4 (4):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