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麗華(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學)
作文一直是學生和老師的一大難題,學生非常害怕寫作文,把它當做一種苦差事,教師的難題也就來了——要硬著頭皮看一篇篇談不上有什么質(zhì)量可言的學生習作。所以,語文教師常會抱怨作文最難教,作文教學至今也沒有走出“高耗低能”的怪圈。去年五月份,我市教師進修學校組織開展了以“聚焦課堂”為主題的教研活動,我在聽一位教師給學生上題為《你的作文寫給誰》的作文課后很有感觸,由此引發(fā)了深入思考:中學生作文應該寫給誰?
中學生怕寫作文,原因有二:其一,對自己的生活熟視無睹,感到?jīng)]什么可寫;其二,偶爾發(fā)現(xiàn)有東西可寫,卻不知道怎樣才能寫好。其實,所謂的“感到?jīng)]什么可寫”實際上也是一種“卻不知怎樣才能寫好”,因為一些“不會”寫作文的中學生與同學說起自己的某一次經(jīng)歷,或者與別人爭辯某一個問題時都能振振有詞、頭頭是道。所以,中學生怕寫作文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深入自己已有的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業(yè)余生活,不會用筆表現(xiàn)生活。這樣看來,我們老師首先要做的是:應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消解寫作的神秘感,讓我們的學生擁有一種放松的心態(tài),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我手寫我口”。讓學生明白:作文不可怕,作文就是說話;作文是“言志”“緣情”之物;作文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生命行為。真實的寫作應該是“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即作文是寫自己的生活實際。
錢夢龍先生說過,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也說不清是什么原因,文學創(chuàng)作的不少術(shù)語,如“主題”“題材”“技巧”之類,被不知不覺引進了中學作文教學的課堂。語文教師套用這些來指導學生的作文,就有意無意地把學生作文同文學創(chuàng)作混淆了起來,于是提出了種種不切實際的要求。長期以來,我們的作文教學偏重于“技術(shù)”操作,偏重于抽象、概括、提煉等邏輯思維的訓練;輕視學生在整個作文過程中情感、意志、個性、情趣的介入。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作文沒有了情感,很少有文章能打動人。特別是目前,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下,許多老師指導的是應試作文,學生被束縛了手腳,寫作動機不純,寫作興趣全無,把寫作視為畏途。這樣哪能寫出好文章?
比如近十年的中考、高考作文,但凡滿分作文幾乎都是片段作文。這個時期的片段文章,無非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累的名人事跡、精彩開頭結(jié)尾,以及古今中外名家詩詞歌賦中的千古名句等所謂的寫作素材,依據(jù)作文題分類重組而形成的文章。這樣的作文也引起了評分標準的改變:文章華麗辭藻越多、詩句名言越精彩、材料越新奇、組織材料越有創(chuàng)意,就越能得高分甚至滿分。學生在這樣的指揮棒指導下,寫出來的文章千篇一律。因此,教師必須糾正只為考試的作文教學觀,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讓他們愿意寫作。
教育專家近兩年來提倡抒寫自己真情實感的文章,特別要求重視寫記敘文。真情實感是作文的價值所在;胡編亂造,弄虛作假,這是作文的大忌。在近年來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試題中,許多試卷在提示上直接寫明要求有真情實感的就有很多。有的雖然在提示中沒有寫明,但在評分標準中也注重強調(diào)。從記敘文作文教學的發(fā)展趨勢看,對作文的真情實感的要求必定會進一步加強。
記敘文是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物的經(jīng)歷和事物發(fā)展變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一種文體。記敘文寫作,是把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給讀者。也就是因為記敘文寫的是生活中的見聞,所以表達的必定是學生對于生活的真切感受,是學生真情實感的流露。老一輩語文教育家早就說過,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
《課程標準》強調(diào)“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充分尊重作為寫作主體的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只有具備了這樣的思想和感情的作文,才稱得上真正的作文。
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改善和發(fā)展學生對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客觀事物和對象持正確的態(tài)度和體驗,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學生只有對知識產(chǎn)生情感,才會熱情地投入學習。
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語文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chǔ)。學生只有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才能準確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細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情感因素,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開發(fā)利用情感因素。這就是說追求真理,學習知識,鉆研學問都需要情感。教育應該輔導學生感情的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把人文教育提到關(guān)鍵位置,也就說明教育專家們已經(jīng)開始重視學生的心智訓練和情感陶冶,這是正確的。語文教師應該加強中學生情感教育,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zhì);同時這也是全面科學地完成中學語文教學目標任務的必然要求;更是改革目前語文教學現(xiàn)狀、解決目前中學生情感領(lǐng)域存在的問題的迫切要求。
從“聚焦課堂”教研活動中聽到初三學生回答“作文是寫給改卷老師看的”后,我感到“片段作文”的弊病猶存,我們的作文教學還是過于強調(diào)作文的功利性?;氐阶约旱某醵n堂,我問了同樣的問題,學生的回答也是一樣。于是,我用了整整一節(jié)課,用大家的優(yōu)秀作品作為佐證來說明:作文應該是寫給自己的,寫的是讓自己感動的生活實際。
例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先是魯迅先生自己因為被藤野先生的情誼感動而撰文,之后我們才看到他寫成的文章而被感動。又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在《背影》篇末寫道:“我北來后,他(指作者的父親)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易x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1947年作者答《文藝知識》編者關(guān)于散文寫作問題時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起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文章只是實寫?!边@樣看來,朱自清先生這篇著名的散文,也是先自己感動得“淚如泉涌”后而成文,才讓我們讀得“淚如泉涌”……通過這一節(jié)課,學生會知道:被選進課本的優(yōu)秀散文,幾乎都是描寫作者生活的、從生活小事中得到的感悟,都是寫作的優(yōu)秀范例。
語文及教學要與生活相結(jié)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個趨勢。教育學生熱愛生活、深入生活;教育學生親近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語文教學的任務。學生置身于豐富多彩的生活之中,但在寫作時卻選不出材料、無話可說。這些現(xiàn)狀與我們以往的教學方式有很大關(guān)系。作文教學應該強調(diào)以人為本,以人格建構(gòu)為旨歸,努力實現(xiàn)從單純的作文訓練到作文與做人相結(jié)合的教學觀念的轉(zhuǎn)變。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并且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干預生活。只有這樣,“文如其人”才不是一句空話,中學生作文教學才能呈現(xiàn)一片生機。
參考資料:
1.紀春蘭、夏安高《怎樣誘發(fā)學生的作文靈感》,《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5期。
2.侯建華《讀書養(yǎng)氣自然為文》,《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