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紅
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An exploration about the mode conversion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心理咨詢與治療模式轉換的探索
吳承紅
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An exploration about the mode conversion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在心理咨詢與治療日益為當代人所接受的同時,其療效也就成為了從業(yè)者研究的熱點,當前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流派已近百種,但真正意義上能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卻少之又少,其原因是療法的著眼點僅僅是意識層面。當意識層面受到“價值條件化”的作用后,人們的思維完全進入了自動化的加工過程,來訪者有時能夠意識到觀念的錯誤但卻無法改變它們。本文從模式轉換的角度探討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療效,力圖使心理咨詢與治療更加卓有成效。
心理咨詢與治療;模式;困境;無意識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程度也在與日俱增。在呼喚拯救人類心靈的前提下,對拯救的技術——心理咨詢與治療也在進行理性的思考,心理咨詢與治療到底療效如何?這是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社會與受眾相當看好這一行當,甚至感到心理咨詢與治療無所不能,只要有痛苦、糾結或者是自己解決不了的矛盾,就可以找心理醫(yī)生;而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從業(yè)人員卻有著諸多的無奈。當來訪者面對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之時,一般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往往難以奏效,原因是一般的干預方法僅僅涉及的是人的意識層面,而來訪者的意識層面在眾多外部刺激干擾下顯得完全不理性,道理上明白應該怎么做但卻無法駕馭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這就是當今心理咨詢與治療面臨的諸多無奈。
心理咨詢與治療是指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對來訪者的心理障礙進行干預和改善的過程。心理咨詢與治療誕生于人們企圖對異常心理和行為的改變,其曲折的發(fā)展歷程與整個西方文明的發(fā)展大體是同步的[1]。當今心理治療的方法早已不下百種。隨著2001年國家開考心理咨詢師職業(yè),大批熱衷于此項工作的人紛紛涉足其中。經(jīng)過這幾年的運作人們開始反思心理治療的療效及其操作手段,一方面是社會對此項服務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心理治療的效果不能盡如人意,有調查表明僅2.7%的從業(yè)人員認為自己能解決嚴重的心理疾病[2]。1952年心理學家艾森克就對心理治療的療效問題作了研究,結論震驚了心理治療界,即在康復率與心理治療之間顯然存在著一種反比關系,越是采用心理治療方法,患者康復率越低[3]。上述結果首先涉及到的是療效評估問題,心理治療界缺乏統(tǒng)一有效的療效評價標準,在此情況下來訪者的主觀評價還是能夠說明問題的。現(xiàn)實心理咨詢與治療療效與人們的期待存在相當?shù)木嚯x,致使許多已經(jīng)開業(yè)的心理診所紛紛轉向培訓,患者嚴重的心理障礙主要還是依賴醫(yī)學模式,而醫(yī)學模式對于心理疾病的療效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筆者在長期的心理治療過程中就接待過若干例由臨床心理科轉介來的患者,他們的就診線路往往是普通心理咨詢—臨床心理科—專業(yè)心理治療,普通心理咨詢門診對于神經(jīng)癥性心理問題一般采用轉介的方式,臨床心理科主要是服藥配合以簡單的心理治療,加之病流量大,醫(yī)生難以實施心理治療,絕大多數(shù)從業(yè)醫(yī)生多由精神科改行,對心理學及心理咨詢與治療理論與方法缺乏應有的掌握深度,使得多數(shù)??漆t(yī)院的心理治療形同虛設。
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困境還來自療法的局限,已有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使用最多的是行為療法,其次是來訪者中心療法、精神分析療法和理性情緒療法[4]。行為療法之所以最受歡迎,是因為它有具體的操作程序,容易掌握;精神分析療法在實踐中往往被使用者所誤解,認為對來訪者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就是精神分析療法,契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內涵的治療實踐卻因為時間的曠日持久和自由聯(lián)想技術難以把握而無法真正使用;來訪者中心療法和理性情緒療法與其說是療法不如說是理念,是對治療師治療理念的指導?,F(xiàn)今的心理咨詢與治療多數(shù)涉及的僅僅是意識層面,來訪者求助的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是因為其意識的調控能力下降,即顯示出了意志不自由的特點,心理矛盾沖突的雙方勢均力敵難以一爭高下,如果有一方面勝出形成失衡,即使勝出的一方并不符合社會認同,但痛苦的程度會降低,來訪者尋求幫助恰恰是他在難以駕馭兩種欲望之時,此時他會把這一兩難情境推給治療師。心理治療的成效取決于來訪者的認同與內化,或者通過心理改變來接受和正視現(xiàn)實層面的問題。但很多來訪者是既改變不了現(xiàn)實又不想改變自己,任憑咨詢師使用何種方法效果都不能盡如人意。
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迫切性以及所面臨的困境,使從業(yè)人員不得不探索心理治療模式的有效性問題。人的心理活動究竟受制于意識,還是無意識?正常人的心理活動與心理障礙患者在意志的自由度方面是否存在差異?對于這些問題的思考有助于認識現(xiàn)有治療模式所存在的問題。弗洛伊德曾經(jīng)指出“心理過程主要是無意識的,至于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僅僅是整個心靈的分離的部分和動作”[5]。萊考夫和約翰遜把認知無意識,即“思維大多數(shù)都是無意識的”,歸入認知科學的三個重要發(fā)現(xiàn)之一。不但人的身體的活動大多數(shù)是在清晰意識的層面之下進行的,而且,“我們的思想是在認知覺知的水平下活動,難以通達意識”[6]。長期以來人們對自身心理活動的認識是伴隨著爭議和探究的,科學心理學是以人的意識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并對意識的結構與功能進行探討,作為一種主流心理學其定位的影響根深蒂固。其實先驅們任何時候都未停止過對意識以外的心理活動的研究,尤其在心理治療領域隨著心理學第四種勢力—超個人心理學影響的擴大,超個人心理治療的作用日益顯現(xiàn)出來。超個人心理治療旨在改變狹隘的意識狀態(tài)建立超個人的心境和體驗,此種超個人的體驗是具有治療作用的。
臨床經(jīng)驗證明,不能尊重和保持自己的本性,脫離實際,盲目與他人攀比,追求過高的目標凡事皆求完美,或者好用心機、猜疑虛假的人,往往容易產(chǎn)生焦慮、煩惱、無助、后悔等不良情緒,甚至導致精神衰弱癥、精神不正?;蚓皴e亂;對于社會角色的過度認同,往往也使人失去本真之性,產(chǎn)生各種身心障礙[7]。帶著以上障礙的來訪者能夠體驗到痛苦和不適的心境,因此會主動尋求心理治療。而一般心理治療效果之所以不理想,是因為只是干預了意識層面,意識是伴隨著人的社會化過程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是社會給人打上的烙印,和社會保持一致,和他人進行攀比是人們的普遍心態(tài),當外部世界不能滿足人們的愿望時煩惱和障礙自然就產(chǎn)生了。來訪者懷著強烈的需求,期待心理治療幫助他們從煩惱與不適中解脫出來,他們對心理治療的要求是幫助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拒絕自己不想發(fā)生的事情。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意愿存在問題,所以意識層面認知改變的努力往往無法替代無意識的自動思維,這種自動思維是個體在一般情況下無法意識到的,是過度社會化的結果。有時來訪者不是不理解應該和不應該的道理,而是左右不了自己,因此一般心理咨詢與治療效果不佳是不難理解的。
當今的心理咨詢與治療已經(jīng)循著從意識層面向無意識層面轉化趨勢在發(fā)展,在后現(xiàn)代心理學的理念之下,心理治療領域對行為主義的機械還原論、弗洛伊德的生物還原論以及人本主義學派的“自我中心論”的批評以及加強對高級心理現(xiàn)象的研究[8],使心理治療更注重對無意識心理的干預。
心理咨詢與治療發(fā)展至今其療法已經(jīng)不下于百種,而近二、三十年期間的一種趨勢是眾多療法正在向無意識干預的層面發(fā)展。2002年以后在中國大陸引起巨大振動的家庭系統(tǒng)排列治療,創(chuàng)始人是伯特·海靈格先生,其處理的對象是人的潛意識和集體無意識[9],2002~2004年海靈格先生親自在臺灣、香港和大陸主持過數(shù)場示范和工作坊,引發(fā)了家庭系統(tǒng)排列的熱潮。家庭系統(tǒng)排列以其震撼和難以置信的效果有別于傳統(tǒng)的心理治療,很多人對療法的作用機制感到難以解釋,按照海靈格先生的觀點:我們很多人承接了家庭中上一代或前幾代的“問題模式”、遭遇或命運,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用共同受苦、共同負罪的方式,暗地里表達對家庭的忠誠[10]。和海靈格家庭系統(tǒng)排列有異曲同工的是薩提亞的家庭治療,對于心理治療薩提亞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xiàn)或應對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的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被壓抑并被我們忽略的“內在”。揭開冰山的秘密,我們會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無論是海靈格還是薩提亞他們的治療都涉及到了集體無意識,通過家庭的成員之間關系的調整,甚至通過對不同空間維次成員關系的修復,影響當前家庭成員的心理和行為。
超個心理治療是支撐超個人心理學的基石,超個人心理學的作為心理學的第四種勢力,它的誕生和發(fā)展是與超個人心理治療息息相關的。超個人心理治療與一般心理治療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注重潛意識層面,是對自我痛苦和煩惱原因作深層次探索。什么是痛苦和煩惱的根源?自弗洛伊德以來,西方深度心理學將自我與潛意識聯(lián)系起來回答這一問題,認為痛苦和煩惱的解脫依賴于自我與其深層淵源的重新結合[11],實質上是在打通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界限,改變狹隘的意識狀態(tài)和建立超個人的心境和體驗,而超個人體驗具有治療價值。超個人心理治療注重意識自我的超越及意識的變異狀態(tài),按照格羅夫的治療理念,超個人是指“達到超越個人之上”或“提升個人”。這一層次的經(jīng)驗超越了我們平常的界限(身體和自我),超越了三維空間和線性時間的限制。當處于日常意識狀態(tài)下時,這些局限影響了我們對世界和自己的看法。超個人心理治療的體驗是超越意識的自我,打破狹隘個人意識的禁錮,去體驗全新的“無我”狀態(tài),當體驗了自我的“解構”后,本來對人、我、是、非的種種執(zhí)著會頓時崩塌,全新的認知與心理狀態(tài)即刻建立,成就了佛家的所謂“見性”。
從意識層面到進入潛意識層面,是心理治療想要達到理想效果的必由之路,也是超個人心理治療追求的目標。在致幻劑被禁用之后,超個人心理治療也提出過全回歸呼吸法以及一些具體的操作手段,如靜坐、瑜珈、禪修、催眠等,這些能進入非常態(tài)意識活動的手段許多是需要較為長時間演練的,難以達到現(xiàn)代人對心理治療的要求,這也是超個人心理治療難以為大眾所接受的重要原因。而其中的催眠療法是在催眠師的引導下,使來訪者被動地進入非常態(tài)意識,這和通過長期自我修煉能夠達到的狀態(tài)極為相似,所以催眠可以看作是被動的禪定,在此境界中可以找到來訪者心理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治療。
心理咨詢與治療模式的轉換不僅是治療效果所需要考慮的問題,也代表了心理學加強對無意識研究的趨向,這里涉及到弗洛伊德的深度無意識,但更多涉及到了超個人心理學所倡導的高度無意識,當人們通過心理干預和“本真”越是接近之時,也是心理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之時。
[1]江光榮著. 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務[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9頁
[2]黃希庭.鄭涌.畢重增等. 關于中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問題[J].心理科學,2007年第1期第2頁
[3]張一帆. 從二歧到整合—現(xiàn)代西方心理治療理論的對峙與整合[D].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第12頁
[4]羅曉路.廖全明.郝敬習.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方法現(xiàn)狀調查[J]. 心理科學,2009年第4期第976頁
[5]弗洛伊德. 高覺敷譯. 精神分析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17頁
[6]李恒威.黃新華.“第二代認知科學”的認知觀[J]. 哲學研究,2006年第6期第94頁
[7]焦迎娜.超個人心理治療觀與老莊心理養(yǎng)生思想的比較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第16頁
[8]http://baike.baidu.com/view/2953090. htm?fr=ala0_1_1
[9](德)烏沙莫著.鄭立峰譯 家庭系統(tǒng)排列入門—如何釋放家庭愛的力量[M].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9年 譯者序
[10]http://www.joy-soul.com/gzfx.asp?id=158
Whil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is increasingly accepted by contemporary, its effects also becoming a hot spot to practitioners. There are hundred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schools in current times, but a real meaning method which could effectively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s still very few, the reason is that these therapies’ are only focus on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When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is affected by the “conditional value”, people’s thinking totally enter an automatically working process, sometimes visitors can realize but can not change the error of their concept.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from the angle of mode conversion to makes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have more affecti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mode; consciousness; dilemma; unconscious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4.066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9SJBXLX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