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紅
江蘇教育學院運河分院,江蘇邳州 221300
在美術教學中進行美育的思考與實踐
朱俊紅
江蘇教育學院運河分院,江蘇邳州 221300
怎樣在美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筆者認為:開拓眼界,深入觀察,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深入意境,“緣物寄情”,使學生得到情的陶冶;想象理解,“得意忘象”,使學生受到理的啟迪,通過美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完美的人格。
美術教學;美育;美的享受;情的陶冶;理的啟迪
美術在對人進行美的教育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用美的藝術陶冶情操,培養(yǎng)美感以及審美能力,達到寓教于樂,凈化、美化心靈,完善人格形成的目的。在美術教學中,要通過美的教育,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健康的審美趣味,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品位,豐富學生的情感,塑造完美的個性人格。
在美術教學中既要注重教授給學生美術的技巧和方法,又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完美的人格,以下是筆者在美術教學中進行美育的幾點思考和實踐。
美術是用形體構成、色彩的調配、線條的組合、明暗的對比等藝術手段來塑造具體的藝術形象的,它讓欣賞者感到的是一種視覺美。通過觀察、聯(lián)想,體驗到作品所描繪的情景或所表達的感情意義,進而與自己的經驗相結合,引起感情的共鳴,理解到美術作品所表達的意境或哲理,是欣賞美術的心理過程。我們在美術教學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開拓眼界,仔細觀察,透過表象形成印象的能力,讓學生體驗美術欣賞的上述過程,獲得美的享受。法國偉大藝術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發(fā)現(xiàn)美”。我們在美術教學中有意培養(yǎng)學生觀察畫面形象的能力,訓練學生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如徐悲鴻畫的馬形象各異,但都是來自生活并被畫家提高到理想境界,升華為人格化的形象,將作者的個性和政治理想寄寓其中,表達作者希望民族覺醒、奮起救亡的熱情。齊白石所畫的花卉草蟲、蔬菜瓜果、蝦蟹魚蛙,可謂五彩繽紛、萬物竟存、琳瑯滿目、清新動人、美不勝收,平凡的表象中洋溢著他對自然、人生愛的溫馨,把我們帶進無邪無瑕的童話般的藝術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我們不斷引導學生通過表象獲得印象,通過美景、美物,發(fā)掘美情、美意,獲得美的享受。
我國著名畫家劉海栗說:“中小學的美術教學,不只是簡單地讓學生畫成一件東西了事,教學的目的包括欣賞和創(chuàng)作兩層意義,訓練學生具有挖掘對象美的能力”。在美術教學中我們要通過生動形象和對美的觀察聯(lián)想,進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美好感情,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美術作品是情感的載體,美術作品是融情于物、用情創(chuàng)造的結晶,可以說,沒有情感就沒有藝術和審美、就沒有美術的創(chuàng)造和欣賞。美術活動始終需要情感的支持,美術與情感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因此,我們在美術教學中,無論是鑒賞還是創(chuàng)作,都自始至終與情感相伴而行。我們在美術教學中,引導學生“緣物寄情”深入意境,接受情的陶冶。
首先,揭示情之根由?!睹赡取惿肥沁_·芬奇在文藝復興時期最出色的肖像之一,這幅肖像最重要的藝術特征是蒙娜·麗莎的微笑,幾個世紀以來眾說紛紜,達·芬奇為什么一定要畫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又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我們引導學生從畫這幅畫的背景揭示畫家所賦予的真正情感意義。在黑暗的中世紀蒙昧殘酷的封建統(tǒng)治和基督教的禁欲主義給西歐人帶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人們喪失了思想的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權利,任何喜怒哀樂都會被視為觸犯了上帝的天條。因此,那時的肖像畫,無論是至高無上的圣母、耶穌肖像,還是地位低下的百姓肖像,總是面無表情、呆板僵硬。文藝復興給西歐的畫壇帶來了生機,喪失已久的笑容又回到了人間,回到了獲得新生的婦女們的臉上,笑容成了新時代到來的寫照,表現(xiàn)了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和顯現(xiàn)。時刻關注國家命運的達·芬奇敏銳的感受到了這一點,他首先使自己畫筆下的人物出現(xiàn)明朗的笑容,一掃過去畫壇郁郁寡歡、沉悶壓抑的陰影,用自己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表明:沖破封建專制藩離的人也有七情六欲,是向往自由快樂的生活的,表現(xiàn)了強烈的時代精神。
其次,分析情之表現(xiàn)。美術情感用什么來表現(xiàn)?主要借助藝術形象、作品基調、色彩等。在美術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去了解這些感情表達的要素,從而正確地欣賞和創(chuàng)作,真正從中得到情的陶冶。清代畫家陳洪綬的一幅《屈子行吟圖》,為我們描繪了屈原被放逐后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藝術形象,畫家成功地刻畫了屈原“寧赴常流而葬乎魚腹”,也不肯向惡勢力屈服的錚錚鐵骨,屈原的精神氣質在畫家堅實、凝練的造型筆墨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讓人看后產生濃厚的愛國情懷,極具藝術感染力。中國隋代畫家展子虔的《游春圖》創(chuàng)造出大氣磅礴、沉雄高古的意境,表達了昂揚向上的情感。色彩是美術作品最能表達情感的要素,英國藝術理論家克芬申指出:“在繪畫藝術的表現(xiàn)上,如果說素描是屬于理智方面的,色彩則可以說是屬于情緒方面的,色彩能更多地喚起人們感情上的反映。”! !!不同的色彩表現(xiàn)不同的情感,我們在美術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去體味、掌握不同色彩反映的不同情感。
美術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它反映的是一定時期人們的生活經驗、觀念,因此,它又是人的精神指向,美術作品的美又包含著深刻的理??档抡f:藝術作品能夠喚起許多思想,但又不能為任何一個特定的思想所窮盡。我國古代畫論中就有“得意忘象”之說,這里所產的“意”就是指精神的、內在的、本質方面的東西,是畫家思想情感,“象”是指所描繪的客觀對象。由此,在美術課教學中,還要注重引導學生思考人生之理、美術之理。
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深入理解美術作品所表現(xiàn)的時代風貌和特定內涵,從中得到理的啟迪。如丹麥哥本哈根丘吉爾公園的港口巖石上矗立著一尊《美人魚》雕塑,丹麥把它作為本國的標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美人魚》描畫一個人身魚尾的形象,她坐在一塊海石上,凝望大海,臉上露出深思,面帶向往而又略帶抑郁的神情。這取材于本國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海的女兒》中海公主的動人事跡及表現(xiàn)的意義,象征民族追求幸福和愛情的堅強毅力和犧牲精神。
其次,引導學生了解美術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創(chuàng)作個性、思想感情等。法蘭西藝術理論家勒內·于格在《圖像的威力》一書說:“美術猶如一位三個臉蛋的美女,分別反映著外部的現(xiàn)實、內部現(xiàn)實和造型創(chuàng)作”。美術是“心靈的語言”,是“架設在心靈之間的橋梁”,美術的“每一個畫面都浸透了畫家的整個身心”,都“從根本上打上了美術家的烙印”。中國古代畫論中也有“畫乃心印”之說。因此,我們要深入理解美術作品內在意蘊,還必須了解熟悉美術作者。為什么凡!高喜歡黃色?黃色是他郁積在心中的思想情感的渲泄與傾訴。為什么挪威著名畫家蒙克的代表作《吶喊》能強烈震撼人的心靈?因為他凄慘的命運,極度驚恐、絕望、不安的心理在《吶喊》的創(chuàng)作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為什么齊白石三易畫蝦風格?是因為藝術家不為傳統(tǒng)世俗所累,敢于否定自己,敢于超越自己,孜孜不倦地探索藝術的真諦。為什么徐悲鴻筆下奔馬有一些馬腿是直的?這是因為藝術家筆下馬,并非如實的“眼中之馬”,而是“變形”了的“心中之馬”,從而畫出馬的風骨、馬的精神,給人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產生超越一切、勇往直前的藝術感染力。
在美術課教學中,美術教師要發(fā)揮美術多元獨特的教育功能,全方位地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精神情操和優(yōu)秀的公民素質。要發(fā)揮美術的情感功能,引導學生在對美的追求中明確善惡,振奮精神,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勞動,要充分發(fā)揮美術教學的創(chuàng)造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獨創(chuàng)精神,還要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毅力,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為他們的高尚人格的形成打實基礎,在美術的教育園地里建成柏拉圖所描繪的藝術“理想國”。
[1]劉海栗.精神文明和美育.美術[J],1983:(2)
[2]克芬申.色彩.美苑[J],1983:(3)
[3]勒內·于格.圖像的威力[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78)
10.3969/j.issn.1001-8972.2012.20.125
朱俊紅(1968.5-),女,講師,江蘇教育學院運河分院,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