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內地對港澳地區(qū)的出口供應看中國共產黨的港澳工作方針(1949—1978)

        2012-01-26 11:04:28歐陽湘唐富滿
        中共黨史研究 2012年10期

        歐陽湘 唐富滿

        內地對港澳地區(qū)貿易,是一個比較受關注的話題。特別是1997年香港回歸和1999年澳門回歸前后,相關成果特別多。較為系統(tǒng)的學術研究,主要有沈覺人主編《當代中國對外貿易》一書中的“中國內地同港澳地區(qū)的貿易”章節(jié)和王紅續(xù)的著作《新中國對港澳經濟貿易的政策》等。此外,還有若干學術論文①王紅續(xù):《新中國對港澳經濟貿易的政策》(《中央黨校黨報》1997年第3期),另撰有《雷任民與內地對港澳貿易》(《史志研究》2001年第3期)。其他有歷史回顧內容的文章有:《供港澳鮮活冷凍商品工作有何新招——全省供應港澳鮮活冷凍商品工作會議召開》(《廣東大經貿》1995年第6期)、《三趟快車——供應港澳的“生命線”》(《廣東大經貿》1996年第11期)、《上海供應港澳鮮活冷凍商品的快運列車開行40周年》(《鐵道貨運》2003年第2期)。。但已有的研究存在種種不足:第一,時間跨度上不平衡,關于改革開放以前特別是早期的研究相對比較少;第二,偏重于宏觀層面和重大事件,對于“三趟快車”和“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等關注得多,對于普通商品關注得較少,缺乏系統(tǒng)的、實證的歷史考察。第三,從經濟角度分析較多,且多集中于出口創(chuàng)匯問題,綜合考察比較少。本文擬在解讀原始檔案的基礎上,結合新中國對資本主義貿易的實踐,對中國政府確保對港澳地區(qū)供應政策措施作一系統(tǒng)的歷史考察,從一個側面考察中國共產黨的港澳工作方針。

        香港歷來是轉口貿易中心,是中國內地進出口的一個重要渠道。由于自然條件和經濟結構方面的歷史原因,香港經濟發(fā)展主要是以對外貿易為依托。香港土地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很少,本地銷售市場容量十分有限,當地居民生活消費品和生產所需原料、設備絕大部分依靠進口,工業(yè)產品也主要是供應出口。長期以來,香港和澳門所需生活資料和生產原料多從內地進口。從20世紀50年代初至1978年間,中國內地同港澳地區(qū)的經濟貿易關系有三個特點:經濟聯系以貿易為主;在貿易中,以內地對港澳地區(qū)的出口為主;在出口中,又以供應副食品和生產原料為主①參見沈覺人主編:《當代中國對外貿易》上冊,當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第463頁。。內地對港澳出口兼具貿易與供應的雙重功能。

        確保對港澳地區(qū)的出口供應,是貫徹中國共產黨對港澳地區(qū)“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方針的必然要求。早在1949年2月,毛澤東就指出:“在這種情況下,急于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相反,恐怕利用這兩地的原來地位,特別是香港,對我們發(fā)展海外關系、進出口貿易更為有利些?!雹凇对跉v史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第380頁。這一戰(zhàn)略構想不久變成了現實。到1952年,“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多集中港澳,港澳成為今后全國對資本主義國家貿易的大港”③中央財委:《今后對港澳貿易提出幾點意見》(1952年8月2日),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ZN17-2-899(中南局檔案)。。而只有確保對港澳地區(qū)的充足供應,保持物價穩(wěn)定,才能滿足港澳同胞的生活需要,維護社會安定,增強“香港制造”的國際競爭力,才能達到對港澳“充分利用”的功效。

        確保對港澳地區(qū)的出口供應,是中國政府保持港澳地區(qū)長期繁榮穩(wěn)定的重要舉措。而內地駐港澳貿易機構的建立健全,則為此打下了工作基礎。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香港分局就貫徹黨中央的統(tǒng)戰(zhàn)政策,與香港經濟貿易界廣泛接觸,建立良好的聯系,并組建華潤公司(1948年在香港開業(yè))和南光貿易公司(1949年8月在澳門成立)。新中國成立后,中共華南分局根據中央決策,制訂可實際操作的“對港澳的方針和政策”。華潤公司和南光公司則成為中國內地各進出口公司在港澳地區(qū)的總代理。1951年,外貿部門又在香港成立五豐行(隸屬華潤公司),專責落實執(zhí)行中國政府對香港農副產品的供應政策。

        內地對港澳地區(qū)的出口供應,亟須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予以保證。相對于國內消費來說,內地對港澳同胞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的供應是出口,在物資相對匱乏的時代,存在內外銷矛盾的問題。在改革開放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工業(yè)品嚴格按國家計劃生產,產品由國家統(tǒng)一調配、運輸,這就要求國家在制定經濟計劃時,對于供應港澳商品給予特別的傾斜政策。至于銷量更大、攸關港澳同胞生活需要的農副產品,因受自然條件所限,產量極不穩(wěn)定,其中的鮮活商品,對交通運輸和儲存條件要求特別高;而香港人多地少,倉租費率高,市場容量有限,變數更大,更需要強有力的政策來確保穩(wěn)定供應。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貫徹執(zhí)行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確保對港澳地區(qū)的供應。改革開放前的近30年,內地對港澳地區(qū)的出口供應工作及政策沿革發(fā)展,可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一)初步形成(1949—1958)

        20世紀50年代中前期,內地在生產、收購、運輸、出口等方面,初步形成對港澳地區(qū)的供應體系和政策措施。對港澳地區(qū)供應的基本原則與政策框架已經奠定,但供應體系和機制仍在磨合中。

        1949年至1952年的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內地實行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制度,市場機制在同港澳貿易中起著重要作用。人民政府對于內地對港澳地區(qū)的出口供應,采取寬松和通融的政策,主要是沿用老辦法,包括繼續(xù)倚重廣州和香港私營進出口商的聯號關系,允許商人在港澳邊緣區(qū)進行小額貿易。①參見唐富滿:《新中國成立初期內地對港澳地區(qū)供應的政策措施述論》,《當代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3期。

        從1953年開始,中國內地逐步確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對港澳貿易成為政府經濟管理的新課題。1954年10月,外貿部召集擴大對港澳出口工作會議,確定了對港澳出口供應方針:為團結港澳同胞及東南亞僑胞,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并增加外匯收入,以保證國家工業(yè)化建設,必須在進一步貫徹“內銷服從外銷”的原則下,加強領導、統(tǒng)一步調、積極擴大對港澳出口及經港澳轉口東南亞的貿易,對港澳居民與東南亞僑胞所需的日常消費品,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做到全部或大部組織供應與轉口輸出。②國務院(五辦):《轉發(fā)對外貿易部“關于擴大向港、澳出口(包括經港、澳轉口東南亞)的工作方案》(1954年12月6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04-1-340。

        隨著對港澳出口供應的發(fā)展,組織協(xié)調機制也逐步升級。1954年擴大對港澳出口的工作會議要求駐港澳機構德信行、五豐行和華潤公司均以對港澳出口供應為主要任務,受華南(廣東)及有關總公司雙重領導;華南外貿分局“應特別加強對本口岸貨源及公私營企業(yè)的組織工作和對我駐港、澳機構的領導、督促與檢查,并與全國各口岸經常取得密切聯系”。據此,華南外貿分局從貨源組織的角度,以出口經營與輸出口岸專業(yè)化為原則,擬訂了對港澳農副產品的供應方案。③華南外貿分局:《關于擴大對港澳出口的貨源組織問題》(1954年),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24。到1955年,外貿部復設駐廣州特派員,管轄中南五省和福建。在廣州召集對港澳出口會議,是特派員統(tǒng)籌協(xié)調這項工作的主要方式。

        外貿部門根據內地貨源生產和港澳市場容量制定出口計劃,特別是針對鮮活冷凍商品提出“優(yōu)質、適量、均衡、應時”的供應方針,并在貨源、質量、出口、運輸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配額管理制度就是確保對港澳市場均衡供應的一項措施。外貿部駐廣州特派員(華南外貿分局)分季度、分月制定下達供應物資的品種和數量。1954年8月底,華南外貿分局制定《廣東生豬出口調配管理辦法》。廣東生豬出口配額按月由中國食品出口公司廣州分公司聯系中國食品公司廣東省公司研究制定,于每月25日前報分局批準后執(zhí)行。除廣東口岸外,湖南生豬出口數量報請中南外貿局批準,由廣州海關按核定配額并驗收;廣西數量,由外貿分局制定后會同廣西商業(yè)廳,指示出口單位嚴格依配額均勻出口。④華南外貿分局:《通知開會討論廣東生豬出口調配管理辦法》(1954年9月1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25-1-40。

        在20世紀50年代,對港澳地區(qū)供應最大的問題是品質、規(guī)格與要求不符合,無法做到均勻供應,浪費也很嚴重。問題發(fā)生的根源,是各地區(qū)、各部門不習慣嚴格執(zhí)行經濟計劃,有關單位與官員沒有掌握對港澳出口供應工作的規(guī)律。到1957年,內地生豬輸港脫銷與積壓交替發(fā)生,周而復始。脫銷導致港澳市場物價波動,引起社會動蕩;積壓則造成經濟損失。為此,有關部門曾厲行配額管理制度,但在事后就放松管理。1958年7月,廣東食品出口公司因各支公司人手較少,為了盡可能減少可以減少的工作,決定自8月份起取消“配額出口商品旬報表”。⑤廣東省食出公司:《生豬配額出口的制度》(1958年7月31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25-1-456。簡直是“好了傷疤忘了痛”。

        (二)基本成熟(1958—1966)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前期,中國政府以強有力措施確保對港澳出口貨源;同時堅持標本兼治,逐步形成“舉國體制”的供應體系和成熟有效的管理制度,足以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fā)事件。

        1958年“大躍進”運動,掀起全民大煉鋼鐵熱潮,導致糧食大幅度減收;接下來,是農村大食堂“放開肚皮吃”。于是,在1958年底和1959年初,供應港澳物資突然出現短缺性危機。這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1959年1月,新華社《內部參考》報道:最近一個月來,內地對香港副食品供應量銳減,在香港各階層人士中引起很大波動。對此,毛澤東指示鄧小平將此報道印發(fā)給在北京開會的各省市自治區(qū)黨委書記,要求一把手直接過問此事。此后,中央、國務院發(fā)出了一系列加強出口收購、抓緊副食品供應的緊急通知,中央各供貨部門、交通運輸部門和各省、市、自治區(qū)都迅速行動起來,大力支持外貿收購和出口工作,形成了轟轟烈烈的外貿收購、調運、出口的突擊運動。1959年2月,中共中央批轉國務院的一份報告特別指出:“對港澳副食品供應問題極為重要,必須解決。我們經過港澳的貿易,每年可以拿到兩億以上的美元,單只對港澳出口副食品一項,就有七千萬美元,必須引起重視。目前,港澳副食品價格上漲很多,當地商業(yè)界和居民都有抱怨情緒,反動報紙對我們在大肆進行污蔑。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我們要求各有關省市對中央已經布置了的對港澳的出口任務,努力保證完成?!雹僦泄仓醒肱D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關于市場情況和輕工業(yè)生產問題的報告》(1959年2月24日)。同年3月,中共中央又專門發(fā)出《關于保證供應對港澳副食品出口的緊急通知》,除要求“廣東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外,其他有關各省(自治區(qū))也必須將對港澳出口的副食品的供應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保證完成。必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按照中央安排的對港澳副食品如期供應。②《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1958—1965)》(對外貿易卷),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年,第513頁。

        由于各地區(qū)、各部門貫徹執(zhí)行中央的方針政策,對港澳地區(qū)的副食品供應在1962年基本恢復正常?!叭丝燔嚒焙汀皷|深供水工程”,則是內地對港澳地區(qū)供應的重大工程。1960年,廣東省寶安縣建成深圳水庫后,每年給香港供水。后來,廣東經國務院批準興建“東深供水工程”。1965年工程完工后,基本解決香港的用水困難問題。1962年,在周恩來的親切關懷下,外貿部和鐵道部為適應供港澳鮮活商品“優(yōu)質、適量、均衡、應時”的要求,開創(chuàng)了編號為751、753及755的三趟快運貨物列車,分別自上海、鄭州、武漢三地始發(fā),每日滿載鮮活商品經深圳運抵香港,史稱“三趟快車”。鐵路部門還制定了—系列特殊政策,如“一保(保車源)三優(yōu)先(優(yōu)先配車、優(yōu)先裝貨、優(yōu)先掛運)”,保證了鮮活貨物“優(yōu)質、適量、均衡、應時”供應港澳。“三趟快車”的開行,擴展了對港澳地區(qū)供應的范圍。內地除西藏、寧夏以外的其他省、市、自治區(qū),共同擔負對港澳鮮活和冷凍商品的供應任務,形成“舉國體制”。

        到20世紀60年代前期,中國內地對港澳地區(qū)供應的管理制度也基本成熟。其中最具成效的,是出口商品生產基地的建設和配額管理制度的完善。(1)完善配額管理制度。到1965年,各省曾設立配額管理辦公室、各公司成立配額領導小組,配額管理也在對港澳地區(qū)的供應中起到良好成效。(2)建立出口商品生產基地。1960年4月,國務院批準對外貿易部成立“生產基地局”。6月30日,中央批準外貿部黨組關于建立出口商品生產基地若干問題的意見,先行擬定1960年至1962年出口商品生產基地的初步規(guī)劃。③《中央批轉對外貿易部黨組“關于建立出口商品生產基地的請示報告”》(1960年6月30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22-2-3。同年8月,中央將建立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問題寫入紅頭文件:須要認真建立出口商品生產基地④《中共中央關于全黨大搞對外貿易收購和出口運動的緊急指示》(1960年8月10日),《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454頁。。據16個省區(qū)統(tǒng)計,到1962年,已建成出口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共94個品種254個基地。這些基地,“對扶植出口商品生產,增加出口貨源,提高出口商品質量,特別是對港澳的均衡供應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1958—1965)》(對外貿易卷),第201—202頁。

        在這一階段,內地對港澳出口供應的相關政策和制度已經趨于成熟。計劃經濟體制的運作已經順暢,為本地區(qū)和本部門利益拒不執(zhí)行配額的情況已不多見,有關部門和外貿官員已可輕松駕馭內地計劃經濟與港澳市場經濟并存的局面。大宗商品脫銷與積壓交替發(fā)生的惡性循環(huán)少了,對港澳地區(qū)供應的經濟效益得到了提升。

        (三)堅持與完善(1966—1978)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對外貿易的歷史發(fā)展是極其錯綜復雜的,既有嚴重的干擾,又有堅決的反干擾斗爭。1976年10月后,對港澳地區(qū)的供應走上正軌,并為對外開放的啟動奠定了基礎。

        1967年5月初,香港發(fā)生“反英抗暴”運動。由于暴動的影響,內地對香港出口驟減。1968年8月3日,中央轉發(fā)外貿部《關于對香港出口問題的通報》指出:“由于港英當局加強對我商品的歧視限制和我部分出口商品供應不足,以及運輸上有脫節(jié)等原因,今年上半年我出口商品在香港市場已退居第二位,日本貨已占第一位,美帝國主義來貨在六月份也已接近我貨”。為“把已失去的市場陣地奪回來”,外貿部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對向香港出口情況進行一次查檢并且采取必要措施,盡快恢復我主要商品在香港市場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②廣東省外貿局:《轉發(fā)外貿部“關于對香港出口問題”的通報》(1968年8月28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376。此后,有關各省迅速行動起來。例如廣東省革委會先后于8月14日、9月2日,發(fā)出《批轉生產組關于加強外貿,做好履約工作的情況報告》和《關于切實做好對港澳出口工作,堅決反擊帝、修、反爭奪我港澳市場的通知》。經過努力,對港澳出口供應逐漸恢復正常。1969年內地對港澳地區(qū)出口量已接近1966年的水平,1970年則大大超出這個紀錄。③參見歐陽湘:《1967年香港反英抗暴斗爭后中國對港貿易的恢復》,《當代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5期。

        1971年林彪集團覆滅后,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極左思潮,對外貿易逐步回到正常的軌道。后來在周恩來病重期間,鄧小平在毛主席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對各條戰(zhàn)線進行整頓,對外貿易的發(fā)展重新出現了好勢頭。對港澳地區(qū)的供應工作,獲得有力的政策支撐。1974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對外貿易部在北京召開對港澳出口供應工作座談會。參加座談的有各省市自治區(qū)外貿局、各總公司負責同志。國家計委、國家建委、外交部、輕工業(yè)部、冶金部、交通部、燃化部、一機部的負責同志出席會議。這是當代中國對港澳出口供應工作會議中規(guī)模相當高的一次。國務院辦公廳在轉發(fā)會議文件時,國務院領導特別指示:做好對港澳的出口供應工作,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白裾罩醒雽ο愀鄣姆结?,我們應當充分利用港澳的作用,鞏固我國傳統(tǒng)市場,絕不退讓?!雹車鴦赵恨k公廳:《對港澳出口供應工作座談會紀要》(1974年8月16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35-2-95。

        這一階段,外貿部門還致力于完善配額管理,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并加強對出口商品基地的建設。1973年,外貿部在佛山市試辦的出口商品生產綜合基地,確定了“以供應港澳為主,以農副產品為主,以鮮活商品為主”方針。同時,繼續(xù)開行“三趟快車”并改善運輸條件??者\活螃蟹供應香港,是一個新舉措,為高價名貴鮮活商品空運香港開辟了新渠道,已見改革開放之先聲。⑤《去年我試辦空運活螃蟹供應香港效果很好》,《外貿簡報》1978年2月28日。由于有較為成熟的制度和良好的基礎,內地一直及時穩(wěn)定地向港澳供應生活必需品和生產原料。這從一個側面體現了黨的港澳工作方針的穩(wěn)定性,及以周恩來為代表的黨內健康力量在“文化大革命”中發(fā)揮的中流砥柱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內地對港澳供應的穩(wěn)定發(fā)展,與中國外貿出口的起伏興衰不完全同步。例如,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對外貿易陷入了低谷。從1960年起,我國對外貿易連年下降,至1962年降為26.62億美元,倒退到1954年的水平,比1957年下降14.18%,年平均下降3%①裴長洪主編:《共和國對外貿易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3頁。。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中國外貿出口額又連年下降。但中國內地對港澳地區(qū)出口卻保持了穩(wěn)定發(fā)展態(tài)勢:1960年明顯好于1959年,1962年超過了1958年的最高水平。這一升一降的結果,使對港澳出口占中國出口額的比重上升。如下表所示,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內地對港澳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一直為10%強,1959年降至8.45%。但到1962年,這一比例超過15%,1964年超過20%,1968年達到25.30%。到1978年,更是達到27.37%的歷史最高點。內地對港澳貿易的一枝獨秀,就是源于中國政府對港澳地區(qū)供應的傾斜政策。

        1955年至1978年中國內地對港澳出口及全國比重表 (金額:億美元;比重:%)② 參見對外經濟貿易部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1984)》(IV),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84年,第5頁;國家統(tǒng)計局編:《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歷史統(tǒng)計資料匯編(1949—1989)》,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1990年,第10、27頁。

        從1968年開始,中國內地商品在香港市場退居第二位、日本來貨占據了第一位。這一格局,保持到了1982年。這是因為,20世紀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是港澳經濟起飛和結構轉型時期,內地正處于“文化大革命”動亂時期,對港澳出口的商品結構仍以農副產品為最大宗,未能隨港澳進口商品結構的變化而轉變。與此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擺脫本國的經濟危機,極力爭奪世界市場,以種種競爭手段和加強促銷措施,擴大對香港市場的出口。特別是日本,向香港大量出口工業(yè)和公共工程所需原料、半制成品和生產設備,保持了在香港市場的優(yōu)勢地位。③參見沈覺人主編:《當代中國對外貿易》上冊,第470—471頁。顯然,這不是對港澳地區(qū)供應工作不力所致。

        在物資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社會主義中國為什么要對尚在帝國主義殖民統(tǒng)治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和澳門地區(qū)確保生活用品的穩(wěn)定供應呢?經貿意義上的出口創(chuàng)匯的目的不足以說明中國共產黨的戰(zhàn)略意圖。內地對港澳地區(qū)的供應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港澳工作方針,具有全局性和戰(zhàn)略高度。

        (一)經貿價值

        中國政府確保對港澳地區(qū)的穩(wěn)定供應,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港澳工作方針。在經濟上,這不僅是為了出口創(chuàng)匯,更重要的是確保我國內地商品在港澳市場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

        對港澳地區(qū)的物資供應,首先是一個經濟貿易問題。這也正是當今學術界重點關注的。眾所周知,港澳對于中國貿易的價值,除了1951年至1954年(特別是1951年)之外,主要是出口①參見李世安:《香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外貿易中的作用》,《世界歷史》1997年第2期。。但完整地說,對港澳地區(qū)的出口供應有三個層次的經貿價值。一是推銷農產品。華南土產的生產都是非常分散的小商品生產,除了內銷和從港澳找出路外沒有其他途徑。如果對港澳的貿易發(fā)生問題,“華南土產的出路就會成為苦惱的事情”②《華南對外貿易的基本特點》(1953年),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8。。二是做轉口貿易。利用港澳市場的有利條件,將一些內地商品轉銷到一些尚未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和進行直接貿易往來的國家。例如1967年,中國茶葉土產公司對港澳出口計劃為6820萬美元,實際對港出口6500萬美元,其中約有一半以上轉銷東南亞及其他國家③印發(fā)《對香港出口問題碰頭會議》(1967年8月15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24-1-172。。1967年“反英抗暴”運動后,港英政府限制內地商品通過香港轉口,我國只得另開新的轉口渠道。三是利用香港加工出口。中國的農副產品和初級加工產品,以低廉的價格供應香港,使得香港產品的成本保持在比較低的水平上,形成優(yōu)勢互補、互利雙贏的產業(yè)鏈,增強了香港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也帶動中國的對外貿易。

        在改革開放前的相當一段時期里,由于受極左路線的影響,“外匯掛帥”遭到了錯誤批判。但是,保持我國商品在港澳市場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幾乎是共識:對于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對出口創(chuàng)匯不感興趣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它是一種主權的象征;對于政府特別是專業(yè)的外貿部門來說,則是出于守土有責的陣地意識,他們認為,“我們必須狠狠地占領對港澳出口的工作,決不能放松”,堅決地繼續(xù)貫徹執(zhí)行“我出口在港澳市場上保持絕對優(yōu)勢”的方針;對于外貿企業(yè)和外貿工作者來說,還有一種“不進則退”的憂患意識,因為一旦內地商品供應不足,外貨就會乘機大量侵入或刺激本地生產。結果,不僅削弱我們商品的傳統(tǒng)優(yōu)勢,港商經營國貨的信心也會減退,影響深遠。如1959年前后,由于內地商品供應不足,品質下降,合同執(zhí)行得不好,商人失去信心,紛紛經營外貨。由于在一段時間內多方對“重質先于重量”、重合同守信用政策貫徹得不好,也影響推銷網的鞏固,影響推銷并造成今后的困難。④《1959年上半年對港澳東南亞出口工作初步總結》,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01。事實上,正是由于1959年內地供應短缺,日貨開始在港澳市場占據優(yōu)勢地位;1967年后內地對港澳出口的減少,導致日貨占港澳市場的比重一舉超過中國內地。歷史的經驗表明,對港澳地區(qū)出口供應是:少出口一天就少收一天的外匯,過后無法再補;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市場優(yōu)勢得之困難,失之甚易。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相比較而言,對港澳地區(qū)的物資供應,保持市場優(yōu)勢是絕對的,出口創(chuàng)匯則是相對的。在非常時期的特殊情況下,必須采取不計損失的斗爭策略。要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住腳,特別是要從已被競爭對手搶占中恢復我們的市場份額,就必須有充足的貨源、優(yōu)良的品質、低廉的價格。這對于地大物博的社會主義中國來說,特別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并不難做到。在不同的具體情況下,外貿部門對于同樣性質的事件也會有不同的態(tài)度。例如,同樣是輸港生豬積壓事件,1957年4月事件,引發(fā)廣州特派員辦事處的高度自責和深刻反省。但1960年6月中旬,湖南發(fā)活豬8709頭,因質量差急宰1044頭,急宰率高達12%,卻未見自責,顯得相對淡然得多。⑤中食出總公司:《對港澳供應情況和下半年工作安排》(1962年6月30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25-1-712。1959年后,政府采取強有力措施確保對港澳地區(qū)供應后,部分商品出現供應過剩,主要副食品價格亦隨市下跌。到1962年以后,由于貨源趨于穩(wěn)定,政府改而重視經營成本核算和經濟效益,致力于建立健全配額管理。優(yōu)質而充足的供應,也有助奪回市場,并為國家賺得更多外匯。例如1963年內地出口的荔枝,就因到貨均勻質量好,曾迫使美國橙和澳洲蘋果進倉冷藏。

        實際上,這也是各大經濟體的大博弈。在相當一段時間里,各方所占市場份額就像拆分大餅一樣,此消彼長。臺灣、日本、東南亞和美國為搶占和保住在港澳市場份額,也常采取不計成本的傾銷手段,逼迫競爭對手讓步。由于商品上市量增加,市場容量有限,我們要恢復港澳市場,而外貨極力堅持不退,也常常采取虧本降價拋售同中國商品競爭。在這種博弈中,誰能撐到最后,就是勝利者。1959年,港澳市場上的競爭緊張。臺灣的生豬,貨源本來已成問題,但臺灣方面仍安排了4月份運港生豬8000至10000頭。來貨較3月有所增加,上旬共到4166頭生豬。①梁威林:《四月六日至十日我主要副食品對港出口情況及香港副食品市場動態(tài)簡報》(1959年4月18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22-2-349。1962年4月,外豬曾接連四次主動降價,4月底每司擔售價比年初低25%;美國橙還舉行“特價周”;澳洲蘋果在新、馬舉行“蘋果周”,價格比去年低10%;臺灣干果為梅坯桂圓肉,以比內地貨價低20%至30%參與競銷。第一季度內地總平均售價比去年同期下降4%。為了繼續(xù)恢復和保持內地商品在港澳市場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必須加強商品的競爭能力而改進品質規(guī)格,以利推銷,多收外匯。②中國食品出口總公司:《對港澳供應情況和下半年工作安排》(1962年6月30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25-1-712。顯然,在同外國商品競爭的過程中,采取降價的手段排擠外貨,并在工作中避免出現殘次等級產品的問題和發(fā)生不必要的損失。

        與日本爭奪香港市場的斗爭具有典型意義。從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日本壟斷資本積極對外擴張,并以香港為重點目標。日本對香港的經濟擴張,使我國內地對香港出口受到影響,甚至我國傳統(tǒng)出口商品如副食品、土產等在香港市場占有量也急劇減少。外貿部認為,這是由于我國“出口貨源較為緊張,對香港供應不足,而日貨又乘隙而所致”。如果我們不能保證對香港出口貨源充分的和均衡的供應,不斷提高質量和改進花色品種,就不可能有效地打擊日本壟斷資本的經濟擴張,甚至連傳統(tǒng)商品的市場也難以保持,從而使我國在政治上、經濟上遭受更大的損失。③《中央關于同意外貿部黨組關于在香港地區(qū)加強貿易斗爭反擊日本經濟擴張的報告》(1960年),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22-2-3。1968年,日本超越中國,成為香港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國。直到1982年,中國內地出口再一次超越日本,恢復在港澳市場的優(yōu)勢地位。而在相當一段時間里,中國的工業(yè)品尚不足以與日貨抗衡。李先念在1971年說:“我們的出口,現在不能靠出口機器,主要靠農副產品、輕紡工業(yè)品、手工藝品?!雹軓V東省外貿局:《省外貿工作會議嚴亦竣同志傳達全國外貿工作發(fā)言》(1971年),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24-2-110。顯然,要同日本爭奪港澳市場,我國必須發(fā)揮農副產品的傳統(tǒng)優(yōu)勢。

        (二)政治意義

        對港澳供應工作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周恩來曾指出:“這個陣地越搞越重要,對港澳供應確實是一項政治任務?!毕旅鏀M三個層次進行分析。

        1.對港澳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

        一是群眾性的政治工作。確保港澳市場的穩(wěn)定供應,有基于同胞情誼的價值判斷。香港、澳門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國不承認帝國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港澳居民絕大多數(約98%)是中國同胞;且多來自珠江三角洲,特別是原廣州府屬各縣最多,使用粵語者約占總人口的90%。實際上,港澳地區(qū)居民的生活日用品是由內地特別是毗鄰的珠江三角洲地區(qū)供應的。⑤參見黃增章:《民國廣東商業(yè)史》,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期。長期以來,廣大港澳同胞養(yǎng)成了樂用內地商品的習慣。對港澳地區(qū)的穩(wěn)定供應,事關廣大普通民眾的生活。這項工作做得好,有利于新中國爭取民心民意,并借機對港澳同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認同感。事實上,在1959年至1961年和1967年至1968年內地對港澳供應減少,造成港澳同胞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產生懷疑。由于供應少,香港副食品價格大幅度上漲,增加民眾的生活負擔,工商界、工人乃至居民對內地政府有所抱怨;有的則薪金被減半,雜魚欄工人大部分7折發(fā)薪,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對此,李先念說:“我們不單單是拿幾個外匯,香港在罵我們,豬肉上漲,這是脫離群眾。香港不是外國人,是中國人,他們在埋怨我們?!雹佟独钕饶罡笨偫碓谕赓Q部電話會議上的指示》(1959年2月4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4-1-34。在改革開放前,對港澳地區(qū)的供應工作,有階級立場和民族情感的政治意義。

        二是團結港澳華商。經營內地供應商品的港澳商人絕大部分是中、小資本家。唯利是圖是商人的本質,但有許多人在政治上是愛國的。當時我們對香港商人采取的政策是使他們有一定的利潤可圖,調動他們經營國貨的積極性。這種合作關系,使過去表現進步的人士更加靠近祖國,一些中間、落后或不敢和祖國來往的人士,也紛紛愿意同祖國進行交易,特別是一些上層分子紛紛靠攏祖國②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關于團結利用港澳華商進一步擴展對港澳及東南亞的貿易問題》(1958年),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4-1-20。。但1959年以后,受“大躍進”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內地對港澳地區(qū)供應持續(xù)減少。反動報紙則乘機進行造謠誣蔑,挑撥港澳同胞和祖國的關系,使一些商人對經營國貨失去信心。如上層分子“因我無法交貨有意見”。有的人說:“國貨來途有問題,且品質不好。去年我信心很高,但現在香港的人心所向是否屬于大陸很有疑問,經營國貨要慎重考慮”。③《1959年上半年對港澳東南亞出口工作初步總結》,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01。據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調查,由于內地主要副食品的出口情況尚未基本好轉,致使有些行業(yè)的欄商對內地貨源供應信心不足,開始改營外貨。一向經營內地蔬菜的菜聯行,也有不少顧慮,擔心內地貨源供應不能很快恢復正常,要求增加傭金,以維持日常開支,甚至懷疑內地貨物在市場上的優(yōu)勢等。各業(yè)欄商均迫切盼望內地早日恢復正常來貨。④梁威林:《四月六日至十日我主要副食品對港出口情況及香港副食品市場動態(tài)簡報》(1959年4月18日)。由于內地供應的紙張色不白,拉力弱,連政治上傾向進步的香港《大公報》《文匯報》也不愿購用??梢?,經濟是政治的基礎,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不可能完全離開經濟利益!

        2.對港臺當局的斗爭

        一是維持與港英當局既斗爭又合作的關系。長期以來,香港與內地經濟貿易關系密切,在政治關系上也達成一定的默契。在新中國成立前,由于兩地社會制度差異不大,彼此相安無事。但新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權,社會制度與香港的迥異。廣大香港同胞對于社會主義祖國有深厚感情,這使得港英政府憂心忡忡,一直力圖擺脫香港對內地商品的過分依賴。但另一方面,當時中英關系并不像中美關系那樣敵對,中國政府致力于保持香港地區(qū)經濟與社會的長期繁榮穩(wěn)定。這樣,中國政府與港英當局之間維持著一種既斗爭又合作的微妙關系。一旦內地商品供應緊張,便予港英政府以可乘之機。1959年內地對港澳地區(qū)供應出現問題后,香港政府趁機挑撥造謠,鼓勵當地生產,開辟外地貨源。港督祐立基說:“我很高興知道新界農民將得到政府的各種貸款及有關機關的幫助來應付由于大陸以廉價蔬菜生豬和家禽輸入本港引起嚴重的競爭?!雹荨?959年上半年對港澳東南亞出口工作初步總結》,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01。1967年后,港英政府又加緊擺脫對中國副食品的依賴。據外貿部調查,1968年4月,港府“工商處”召集怡和洋行等8個公司專門研究推銷丹麥凍豬肉、凍豬副產品和凍雞等問題;“香港貿易發(fā)展局”派貿易代表團赴加拿大,除推銷香港商品外并洽購加拿大食品。港府還積極鼓勵“新界”發(fā)展副業(yè)。港英“漁農處”處長在“新界養(yǎng)雞同業(yè)會”上公開表示,任何有興趣養(yǎng)雞而缺乏資金者,可向該處申請協(xié)助。此外,香港還計劃利用淡水湖大量養(yǎng)殖淡水魚,以抵制內地貨輸港。⑥廣東省外貿局:《轉發(fā)外貿部“關于對香港出口問題”的通報》(1968年8月28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376。保持對港澳(主要是香港)市場的穩(wěn)定供應,不僅使得港英當局的這種企圖“師出無名”,而且足以壓縮其成效。

        二是對臺灣當局的堅決斗爭。盤踞臺灣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有意在港澳與新中國展開較量。港澳地區(qū)進出口商的政治情況復雜:有靠近祖國的商行,有資本主義國家的洋行,有對南洋的辦莊,以及行莊、欄商等,還有國民黨以掩蔽為目的的特務商行。例如1954年,代表臺方的“工商界上層人士”尹致中(偽“國大”代表)自臺灣回港后即聲言:“臺灣決不惜一切力量爭取香港及海外華僑”。當年中華廠商會的選舉就暴露了臺灣的陰謀活動。據華潤公司估計,“年底前后另一大社團中華總商會的改選,將亦有一番激烈斗爭,因臺灣分子亦在蠢蠢欲動”。①《香港華潤公司副經理何平同志在華南第一次外貿會議關于港、澳與東南亞市場情況的報告》(1954年),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ZN56-2-83(中南局檔案)。1959年香港和廣東發(fā)生特大水災,臺灣蔣介石集團亦表示“關注”、“慰問”和救災,并擺出一副“反攻大陸”的架勢。香港各大報紙均以較大的篇幅刊載洪水侵襲廣州和廣東部分地區(qū)的消息?!缎菎u日報》叫嚷“中共殘暴無道,臺灣吊民伐罪無力”,幻想災慘狀況下會出一個“朱洪武”。有的配合蔣介石“反攻大陸”,說“大陸水災將加深中共政權與人民的裂縫”;應恢復空軍對大陸的活動,一面空投救濟,一面軍事行動,要拯救大陸災胞,“除非推翻暴政,別無出路”。②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港澳組:《香港的雨災情況及反動報對廣東水災的反應》(1959年7月1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17-1-501。挫敗港臺反動派的囂張氣焰,保持對港澳地區(qū)的穩(wěn)定供應是非常必要的。

        3.外交與國際斗爭

        應當指出,確保對港澳地區(qū)的穩(wěn)定供應,加強內地與港澳之間的緊密聯系,也是中國開展外交和國際斗爭的一步活棋。在這里,可以開展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斗爭,擴大并利用美國與西歐國家之間在對華經濟政策上的分歧。中國也可通過香港這個平臺開展國際統(tǒng)戰(zhàn)工作,廣交朋友。對此,周恩來曾風趣地說:香港是一個觀測站,是一個氣象臺,是一個交際處。按國務院港澳辦原副主任李后的理解:所謂觀測站和氣象臺,就是可以利用這個地方來觀察國際上的政治氣候;所謂交際處,就是我們可以在香港結交一些我們在內地接觸不到的人物,包括中國人,包括外國人。③李后:《百年屈辱史的終結:香港問題始末》,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第40頁。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還通過香港開展與蘇聯、東歐等“修正主義國家”的斗爭。外貿部門1963年的報告說:“修正主義集團控制的國家”在經濟上不斷地向資本主義市場加強其貿易活動,為其投降主義的外交政策服務。目前,這個集團的國家正在越來越加強插足于香港和東南亞市場,有削弱和爭奪我在香港和東南亞已有市場地位的企圖。這個集團的國家為了擴大其“和平共處”的政治影響,近年來,在減少對我貿易的同時,去增加對我傳統(tǒng)市場的出口,企圖削弱我與這一地區(qū)長期以來的經濟聯系,借此貶低我國在這一地區(qū)的國際威望。④廣東省外貿局:《修正主義集團控制的國家在香港及東南亞市場的貿易活動情況》(1963年9月29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24-2-48。從此,中國駐香港機構經常搜集有關蘇聯及東歐國家在香港活動的經濟情報,經濟導報社和大公報社所編的香港經濟資料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例如《香港經濟年鑒》,“文化大革命”期間就增列“對蘇修貿易”和“蘇修加強在香港活動”等欄目。當然,由于蘇聯距香港遙遠,出口商品結構互補性不強,中蘇在香港的爭奪并不激烈,但中國從未放松對蘇聯的警惕。中央關于在香港的斗爭特別貿易爭奪戰(zhàn)的指示,往往將“帝修反”并稱,美、蘇、日、臺均為主要競爭對手。

        總之,中國政府確保對港澳地區(qū)供應的政策,不僅僅是利用港澳通道發(fā)展出口貿易,而是具有全局性和戰(zhàn)略高度。這一政策措施,貫徹落實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確定的“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港澳工作方針,體現了中國政府維持港澳地區(qū)經濟與社會繁榮穩(wěn)定的立場與成效。

        国产亚洲3p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乱码| 被暴雨淋湿爆乳少妇正在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天天看天天狠| 国产女人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毛片AV不卡尤物| 日韩精品夜色二区91久久久| 上海熟女av黑人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午夜片无码区在线|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乳精品爆| 欧美人成人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极品裸体淫片av| 国产女主播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白袜脚足j棉袜在线观看| 伊人精品在线观看| 美女被插到高潮嗷嗷叫|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视频| 日本爽快片18禁免费看| 中文不卡视频| 亚洲一本二区偷拍精品| 免费无码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做夜欢视频九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蜜芽 |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成人| 亚洲中文高清乱码av中文| 亚洲熟妇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女女精品视频久热视频| 日本韩国三级aⅴ在线观看 |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观看| 中文字幕日本韩国精品免费观看 | 色偷偷av一区二区三区|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男同| 天堂av中文在线官网| 欧美白人战黑吊|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久| 91极品尤物在线观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