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丙賀
(遼寧省本溪市中醫(yī)院·117000)
膽石癥(gallstones)或(choleliths), 膽管或膽囊產生膽石而引起劇烈的腹痛、黃疸、發(fā)燒等癥狀之疾病,稱為“膽石癥”。膽石癥包括膽囊結石、膽管結石和肝內膽管結石[1]。膽石癥是最常見的膽道疾病。排石膠囊系本溪市中醫(yī)院研制用于治療膽石癥的中藥制劑,該制劑由大黃、玄明粉、枳實組成,具有清肝利膽,排石作用。治療膽腑郁熱所致的右脅脹痛,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失眠之癥。為了進一步觀察其療效及安全性,我院從2008年-2010年期間進行128例臨床觀察,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所有病人均來自本院門診,共12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排石膠囊組)和對照組(利膽排石片組)。治療組64例,男42例,女22例,年齡20~76歲,平均43歲,膽囊結石者11例,膽總管結石者15例、肝內膽管結石者17例、急性膽囊炎者9例,慢性膽囊炎者12例;對照組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齡18~70歲,平均39歲,膽囊結石者13例,膽總管結石者15例、肝內膽管結石者14例、急性膽囊炎者7例,慢性膽囊炎者13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輕重、中醫(yī)辨證分型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中醫(yī)診斷、辨證分型標準:根據(jù)2003年7月第六版《中醫(yī)內科學》診斷為膽脹、辨證分型為膽腑郁熱型。癥見右脅脹熱疼痛,口苦咽干,心煩失眠易怒,小溲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shù)。
(2)西醫(yī)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為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肝內膽管結石、急慢型膽囊炎等辨證屬于中醫(yī)膽腑郁熱型者。上述疾病均按《實用外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五版)為診斷標準。
(1)納入病例標準:凡符合中醫(yī)診斷、辨證分型標準及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在20~76歲患者均可納入實驗病例。
(2)排除病例標準:①凡不符合納入病例標準均排除在外;②凡未按規(guī)定用藥或者接受其他治療,無法判斷療效者或資料不全者。
(1)治療組口服本溪市中醫(yī)院制劑室制成的中藥制劑排石膠囊。
服用方法:口服,1日3次,每次2~4粒,餐后半小時溫開水送服。
(2)對照組口服利膽排石片。
服用方法:口服,1日3次,每次3片。
(3)兩組均以10天為一療程,觀察2個療程,療程期間停用其它治療本病藥物。
總體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痊愈:腹痛、體癥完全消失,體溫、化驗正常,B超,CT等檢查基本正常。
好轉:腹痛緩解,體溫正常,但仍有輕度體癥,B超、CT的檢查結石有所減少或縮小。未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以痊愈+好轉計算總有效率。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療效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過2個療程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及痊愈率分別為93.75%、39.06%,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及痊愈率75.00%、17.19%,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 <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在服藥初期有部分病人會出現(xiàn)腹瀉等癥狀,服藥3~7天后腹瀉可自行緩解。經(jīng)過對血、尿、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測。治療組未發(fā)現(xiàn)毒副作用。
膽石癥是一種外科常見病,在我國發(fā)病率很高,治療困難、危害性大,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膽結石多由于膽腑氣機通降失調,郁熱內蘊,膽腑不通所致。郁熱蘊結膽腑,通降失調,膽失于疏泄,則呈右上腹劇烈絞痛拒按,痛時牽引背部與劍突下等處有明顯自痛和壓痛[3]。熱邪循肝經(jīng)上擾,則見口苦咽干。郁熱上擾心神,則心煩失眠。小溲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shù)為熱象。膽結石造成的疼痛程度較大,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故宜用清肝膽火、疏利肝膽、緩下排石法,排石膠囊中重用大黃苦寒瀉熱,蕩滌腸胃。玄明粉咸苦而寒,瀉熱通便,軟堅潤燥,協(xié)大黃攻下熱結之力尤增。配伍枳實能行氣排石,使其留在腸胃緩緩發(fā)揮瀉熱之用。
總之,排石膠囊作為治療膽腑郁熱型膽脹的中藥制劑,經(jīng)臨床試驗觀察,清肝利膽、排石作用明顯,尤其在軟堅溶石排石方面效果更佳,療效確切,且藥味簡單,服用方便,安全可靠,療程短,見效快,是一種較為理想的中藥制劑。
[1]魏金鳳. 大柴胡湯治療膽石癥臨床療效觀察[J]. 黑龍江中醫(yī)藥,2004,4:21-22.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51.
[3]雷光輝,羅顯波.中醫(yī)藥治療膽結石的體會[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