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貝爾 李曉芳 董瑞娟 劉博
聽力損失是人類最主要的感覺缺失之一,不僅嚴重影響患者聽覺、言語能力的發(fā)展,還可能導致其產(chǎn)生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對聽力損失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質(zhì)量以及社會交往能力產(chǎn)生嚴重影響[1~4]。人工耳蝸、助聽器作為目前最常用的人工聽覺裝置,在幫助聽力損失者改善和重獲聽力、促進言語發(fā)育的同時,也有助于改善聽力損失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5,6]。本研究擬通過調(diào)查語后聾人工耳蝸植入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并與聽力正常人進行對比,分析人工耳蝸植入對重度聽力損失者身心健康狀態(tài)的改善程度,為制定個性化的聽覺-言語-心理康復計劃,幫助聽力損失者回歸主流社會提供參考。
1.1研究對象 選擇語后聾人工耳蝸使用者18名(耳蝸組)作為研究對象,男10例,女8例,年齡17~62歲,平均33±14歲,人工耳蝸使用時間均在14個月以上。其中7人在正常學校就讀,10人在當?shù)毓ぷ鳎?人務農(nóng),口語交流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交流方式,耳蝸組基本情況見表1。對照組為既往無耳鼻咽喉科病史、無耳聾家族史、250~8 000 Hz純音聽閾≤15 dB HL的聽力正常人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16~38歲,平均29±4歲。
表1 人工耳蝸植入者基本情況
注:O:Oral language 口語交流; L:Lip reading 唇讀; LVAS:大前庭水管綜合征
1.2研究方法 心理健康狀態(tài)評定采用癥狀自評量表、人格評定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兩者均為自陳測試,受試者參照統(tǒng)一的指導語,結合現(xiàn)在或者過去一周的實際情況自行填寫問卷,由研究人員將回答結果輸入北京師大輔仁應用心理發(fā)展中心開發(fā)的輔仁心智心理測評系統(tǒng)進行評分。
1.2.1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 lnventory) 又名90項癥狀清單(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是一個包含90個項目的癥狀自陳量表,主要反映受試者有無各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分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共九個因子[7]。各項目從無、輕度、中度、偏重、嚴重分別計1~5分,得分≥2者計為陽性。各因子分反映受試者在該項目的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得分越高,說明癥狀越重[7]。
1.2.2艾森克人格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根據(jù)內(nèi)外傾向、神經(jīng)質(zhì)、精神質(zhì)三個維度的不同傾向和程度對人格特質(zhì)進行測量[8],共85個題目。本測驗使用陳仲庚等[9]修訂的成人版,適合初中及以上年齡的人群測試。受試者根據(jù)實際情況回答“是(計1分)”或“否(計0分)”,按照精神質(zhì)(P量表)、內(nèi)外傾向(E量表)、神經(jīng)質(zhì)(N量表)、掩飾性(L量表)分別記分,用于分析個體人格特征[7]。
1.3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對兩組數(shù)據(jù)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
2.1耳蝸組與對照組SCL-90評定結果比較 耳蝸組在人際關系、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六個因子的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軀體化、強迫、抑郁三個因子的得分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耳蝸組與對照組SCL-90評定結果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2.2耳蝸組與對照組EPQ評定結果比較 人工耳蝸使用者的內(nèi)外傾向、神經(jīng)質(zhì)、精神質(zhì)、掩飾性四個量表得分與對照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耳蝸組與對照組EPQ評定結果比較(分,
聽力損失是人類最常見的殘疾之一,亦是導致言語交流障礙的首要因素。聽力損失者由于缺乏聽覺刺激、回饋與溝通,使其與周圍環(huán)境隔離,阻礙其認知、語言等心理功能的發(fā)展,當面對競爭或遇到挫折時缺乏向外界尋求支持的有效手段,因此與聽力正常人相比更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異常情緒及情感,嚴重時甚至可導致精神狀態(tài)的惡化[4,10,11]。目前,臨床上對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jīng)性聾的治療及防止因聾致啞的主要手段是實施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表明,植入人工耳蝸可有效幫助大多數(shù)聽力損失者獲得較好的聽覺和言語識別能力[12,13]。隨著聽覺功能的恢復,聽力損失者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能否得到改善值得關注。
從文中結果看,人工耳蝸植入者在SCL-90量表的人際關系、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六個因子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雖然人工耳蝸裝置能幫助極重度感音神經(jīng)性聾患者重獲聽力,但是作為一組特殊的人工聽覺群體,在與健聽人的交往中,仍會因存在聽覺及言語功能的缺陷而產(chǎn)生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耳蝸組人際關系因子分與對照組之間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存在明顯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而且由于人工耳蝸使用者在噪聲環(huán)境下的言語識別能力下降[14],其中部分人工耳蝸使用者還需要借助唇讀理解語言,因此人工耳蝸使用者在社會交往中多處于被動狀態(tài),往往不愿意主動和陌生人交流,導致其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自卑感。長期的人際關系敏感狀態(tài)會進一步導致其社會適應不良,進而影響其他社會適應能力,從而使得這類人群更易產(chǎn)生焦慮、恐怖等癥狀[15,16]。耳蝸組的敵對性和偏執(zhí)兩因子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也可能與他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與其他人的交往和交流的機會和經(jīng)驗欠缺有關。
人格是一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穩(wěn)定而統(tǒng)一的心理品質(zhì),是個體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對人工耳蝸使用者和聽力正常對照組的人格特質(zhì)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兩組受試者在內(nèi)外傾向、神經(jīng)質(zhì)、精神質(zhì)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本組人工耳蝸使用者沒有明顯的人格缺陷,在性格傾向、自我控制能力和環(huán)境適應能力等方面與聽力正常人相當。以往針對耳聾群體人格特質(zhì)的研究表明,聽力損失對聾人的人格形成有巨大影響,大多數(shù)聾人的人格有明顯偏離,性格內(nèi)向、情緒不穩(wěn)定;不健康的人格導致聾啞人在日常生活中針對各種生活事件易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產(chǎn)生負性的情緒情感體驗,進而造成適應困難[13,17,18]。本研究結果與此不一致,考慮原因如下:首先,人格是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長期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本組受試者在人格形成的關鍵期(3~18歲)聽力尚處于正?;蛘邇H為輕度至中度聾,因此聽力損失并未對人格的形成產(chǎn)生明顯不良影響;其次,耳聾發(fā)生后積極使用助聽器輔助聽覺并盡快植入人工耳蝸恢復聽覺,使其并未長時間脫離主流社會,也有利于其人格持續(xù)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人工助聽裝置雖然可以幫助聽力損失者重獲聽力,但是在與健聽人的交往中仍存在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偏執(zhí)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提示為人工耳蝸使用者制定康復訓練計劃時,應充分考慮聽障者的主觀感受;在關注聽力殘疾本身的同時,還要關注由此引起的其它損傷,特別是心理和社會交往能力的不足。以《全國聽力障礙預防與康復規(guī)劃(2007- 2015 年)》為指導,同時考慮聽覺言語能力和心理社會功能兩個方面,制定有效的聽覺言語康復以及心理干預計劃,有針對性地改善其社會適應能力,提高聽力損失者的生活質(zhì)量,在治療軀體疾病的前提下,使患者達到心理、精神以及社會層面的康寧,幫助其完美回歸主流社會。
(致謝:在此對作為聽力正常對照組參加本研究的全體同志表示感謝!)
4 參考文獻
1 Espmark AKK, Rosenhall U, Erlandsson S. The two faces of presbyacusis: hearing impairment and psychosocial consequences[J]. Int J Audiol,2002, 41:125.
2 王淑玉,李曉明,趙麗,等.重度聽力障礙兒童聽覺干預后非言語認知及社會適應能力研究[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8,16:225.
3 Monzani D, Galeazzi GM, Genovese E, et al. Psychological profile and social behaviour of working adults with mild or moderate hearing loss[J]. Acta Oto-Laryngologica, 2008,28:61.
4 黃麗琴,楊樺.老年性耳聾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J].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 2007,8: 469.
5 肖瑞春.老年性聾患者配戴助聽器前后的心理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09, 16: 259.
6 Knutson JF, Murray KT, Husarek S, et al. Psychological change over 54 months of cochlear implant use[J]. Ear Hear,1998,19:191.
7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31~35.
8 Eysenck HJ, Eysenck SBG. Manual of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scales (EPS adult)[M].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Publishers, 1996.92~98.
9 陳仲庚.艾森克人格問卷的項目分析[J]. 心理學報, 1983, 15:211.
10 Kvam MH, Loeb M, Tambs K. Mental health in deaf adults: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hearing and deaf individuals[J]. J Deaf Stud and Deaf Educ,2007,12:1.
11 黃錦玲,蔡太生,婁星明. 聾生與健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的比較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 ,16:618.
12 Han D, Liu B, Zhou N, et al. Lexical tone perception with HiResolution and HiResolution 120 sound-processing strategies in pediatric Mandarin-speaking cochlear implant users[J]. Ear Hear, 2009, 30:169.
13 陳雪清,劉海紅.語前聾患者人工耳蝸植入后聲調(diào)識別能力研究[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0,18:55.
14 Vermeire K, Punte AK, Van de Heyning P. Better speech recognition in noise with the fine structure processing coding strategy[J]. ORL, 2010,72:305.
15 趙徐靜,孫樂球,朱翌,等.社會參與因素對聽力障礙者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0(2):136.
16 李強,樂國安,張然,等.聾啞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與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267.
17 熊昌娥,陳曉,陳子敏,等. 咸寧市聾啞學生人格特征和孤獨感的相關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09(30):529.
18 程穎,王惠萍,陳容,等. 沈陽市聾啞學生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國校醫(yī),1997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