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浮城繪

        2012-01-01 00:00:00李婷
        大武漢 2012年1期

        女孩整容惹來一身麻煩

        21歲的女孩晶晶(化名),一年多前,在整容醫(yī)院整了容,將原本的單眼皮變成了雙眼皮,并摘掉了眼鏡。手術(shù)成功后,家人朋友都說她比原來更漂亮了。但隨著相貌的改變,晶晶的生活也出現(xiàn)了各種意想不到的煩惱:無論是去銀行存取款,或者參加各類考試,工作人員都不相信眼前的晶晶就是身份證上的單眼皮女孩。為了避免誤會,晶晶每次都只能將身份證和戶口本一起帶上,還要費盡口舌向?qū)Ψ秸f明情況。無奈的晶晶只得向公安局戶政處申請重新辦理身份證。按照要求,晶晶向派出所民警出具了當年動整形手術(shù)的病歷資料。民警同時建議晶晶扎起頭發(fā)、摘掉眼鏡,最大限度地還原之前的相貌。

        (《武漢晚報》12月23日)

        藏錢的電腦被當廢品賣了

        28歲的準新娘蘇少菊,從租住地搬到姐姐家中,為了安全,就將男友給的7萬元彩金交給姐姐保管。姐姐蘇少紅看到桌上那臺舊電腦的機箱,遂順手把錢藏在其中。12月的一天早上,姐姐去上班了,蘇少菊從菜場買菜回來,看到一對夫婦在回收舊家電?!拔壹矣信_舊電腦,要不要?”蘇少菊當即將兩人帶到家中看貨。帶他們進屋后,蘇少菊讓對方開機箱驗貨。自己與朋友,坐在旁邊聊天。男子背對著自己,打開電腦機箱看了一眼,不到1分鐘就把機箱蓋關(guān)上了。男子說:“100元?!碧K少菊覺得低了,要賣200元。男子一口便應(yīng)允下來,付完錢,抱起機箱就下樓了。中午,姐姐蘇少紅下班回來,蘇少菊興奮地告訴姐姐,她把舊電腦賣了200元錢。蘇少紅一聽就懵了,“我把你的彩金7萬元放在里面了……”

        (《武漢晨報》12月20日)

        忘帶鑰匙 鄰居欲當蜘蛛人

        “糖衣”是一名孕婦,早上在家睡覺休息時有人反復(fù)敲門,一問說是隔壁的,她就開了門。敲門的是對母子,母親50多歲,她說,母子倆都沒帶鑰匙,想身上系根繩,從“糖衣”家的陽臺翻進她家去?!疤且隆闭f,她家住9樓,而且她家陽臺外裝了防盜網(wǎng),網(wǎng)上只開了一扇窗,從那扇窗到隔壁家陽臺很遠,且沒有落腳踩踏的地方,實在太危險。于是“糖衣”就勸母子去找鎖匠開門,可那母親卻說,怕開鎖的會從此惦記她家,而且開鎖費太貴,她翻陽臺不會有事的?!疤且隆边€是很擔心,拒絕了。沒想到,她的好心惹的鄰居母子一陣不高興。

        (《武漢晚報》12月23日)

        17歲宅男招住家女仆

        家住武昌區(qū)水果湖雙湖橋小區(qū)的黃宇飛,發(fā)布了一則招聘信息,聲稱要為一名17歲家境優(yōu)越的宅男招募私人住家女仆。在這則招聘啟事中,“要求穿女仆裝、住在主人家里,需要稱呼雇主為‘主人’,陪主人看動漫,不用洗衣做飯,只需泡茶、送茶,服侍主人起居即可?!倍偷拇鰳俗⒁埠芮宄?,“帶合同、有三金,周末雙休,底薪3000元以上,并依據(jù)表現(xiàn)有各種獎金?!秉S宇飛稱,要求能說中英雙語,因為“雇主喜歡的是英式女仆,所以更希望對方能說英文”。女生最好熟悉動漫游戲,工作中對女仆角色扮演要“到位”。“長相不要求特漂亮,但一定要清純,最好是時下最流行的‘萌’蘿莉類型,頭發(fā)為金色或者紅色的長卷發(fā)?!?/p>

        (《長江日報》12月20日)

        年輕媽媽抱嬰兒血拼平安夜

        平安夜晚上,武漢各大商場摩肩接踵,一位年輕媽媽一手推著嬰兒車,一手拎著一大堆購物袋,不時往店里張望。嬰兒車里的寶寶正熟睡著,車下?lián)醢迳线€堆著幾個購物袋。年輕的媽媽姓李,今年26歲,嬰兒車里酣睡著的是她的兒子,生下來還不到三個月。李小姐的丈夫段先生說,妻子是個購物狂,平時就喜歡逛街。但懷孕期間家人管得嚴,不讓她出來,生完寶寶坐月子,她幾次想出門也被阻擋。恰巧今年圣誕期間兩方父母都在外地,家里只剩小夫妻倆。晚上吃完飯,妻子見外面逛街逛得吼,實在憋不住,鬧著要出來逛。但孩子才三個月,肯定不能單獨放家里,只好裹得嚴嚴實實一起帶出來了。

        (《武漢晨報》12月25日)

        武漢東進前傳

        ——二七大橋?qū)⒏淖兪裁?/p>

        二七大橋是武漢第七座長江大橋。向西是二橋,一橋,白沙洲大橋和軍山大橋。向東是天興洲大橋和陽邏大橋。二橋處于正中,成為武漢的南北軸線。而十多年前,武漢的南北軸線當仁不讓是一橋。二七大橋通車,悄然間改變了武漢的地理格局,武漢在向東。

        按照規(guī)劃,武漢將來在西部將再建三座大橋,東部將再建一座大橋。在這些完全變成現(xiàn)實之前,武漢無疑迎來了寶貴的東部時間。

        十多年前,長江二橋撬動了兩岸繁華,成為交通改變城市格局的樣本。二七大橋的通車,必將在二七和青山,演繹同樣的故事。在新的故事上演之前,我們把目光投向了當下,投向了過去,在舊的故事中尋找關(guān)于未來的線索和伏筆。

        我們注意到,當二七大橋連接起武漢東部的兩岸,借助物理聯(lián)系,反而看清它們精神的相通:重工業(yè)建設(shè)背景下,熱血青年自天南海北匯聚、拓荒。無論青山的紅房子,還是徐州新村的老社區(qū),都用建筑和街道的肌理復(fù)述當年工友、鄰居合二為一的聚居文化和生態(tài)。大廠辦社會的烙印,讓活在其中的人天然有安全感,所以,他們不匆忙,按部就班。

        踏實地駐足現(xiàn)場,親近老街坊、小菜場、公園慢生活……探尋二七和青山為什么能夠掌控生活的節(jié)奏?從過去到現(xiàn)在,緩緩流過的生活如何塑造其間的人和物?

        二七大橋聚起城市東進的力量

        □ 記者 李斐 攝影 陳卓 實習(xí)生 陳星曲

        去年最后一天,長江二橋沒有感受到強烈的晚高峰,因為與它相隔3.2公里處,長江上第7座橋——二七長江大橋通車。從動工到通車,它僅用了39個月。

        《楚天都市報》記者蹲守青山一側(cè),在10分鐘內(nèi)發(fā)現(xiàn)“有33輛車從漢口方向駛來,而從武昌方向過橋車輛有19輛,平均每分鐘通過車輛約5輛,最密集時也只有9輛?!币磺性谄届o中度過,絲毫沒有17年前長江二橋通車時的過節(jié)氣氛,是人流而非車流占據(jù)了大橋。有家長領(lǐng)著孩子,頂烈日出行,全家春游似走過大橋,對仍是菜地的徐東行注目禮;有中學(xué)生騎自行車從武昌趕往橋頭,只為仰望橋塔。十年重塑永清和徐東,也成熟了市民的心態(tài)。

        前車之鑒讓我們浮想聯(lián)翩:這座嶄新的大橋又將帶來什么?

        其實,從地理位置看,二七和青山都在武漢東部,且距長江二橋不遠,但繁華卻止步在黃浦路和羅家橋。多少年,它們守著鋼鐵、鐵路,半封閉過日子,看病在單位門診部,上學(xué)在子弟學(xué)校,娛樂不是社區(qū)放電影就是工廠俱樂部,逢年過節(jié)進一次“城”。他們心里,“城”就是江漢路、司門口。直到有一天,城市分成環(huán)、畫成圈,二七、青山突然由邊緣成中心,它們是武漢以東、城市二環(huán)的心。發(fā)展的能量遲早會傳遞到這里,只是時間問題。

        當我們打量城市東移的心臟,卻遇到熟悉的陌生感。因為它們是武漢,又不是武漢。

        二七和青山的老社區(qū)里,上世紀50年代建成的磚房和蘇式紅房子都有半輩子住在一地的人。陽光下,扎堆喝茶、看報、咵天的老人們,彼此是一生的工友、鄰居。老武漢的人情味特別濃,鄰里幫襯著,剛工作的小年輕獨居時不必攤5元的衛(wèi)生費。社區(qū)放電影,扯開白布,正反都能看見,各家搬出板凳,擠成團,笑聲不斷。實際上,未必是看電影,更多是湊熱鬧。

        不過,生活其間的多半是工業(yè)建設(shè)的“移民”,他們來自徐州、河南、遼寧……一代、兩代、三代,鄉(xiāng)音已改,吃面食的習(xí)慣也漸漸變成米飯。不過,有種節(jié)奏還在,大工廠時期留下的“慢”。在青山圈子多,暴走的、打得羅(抽陀螺)的、折紙的;在二七問路容易,他們不光指路,還愿意帶一段。《怪誕心理學(xué)》記錄過一項研究:生活節(jié)奏越快的地方,人們的冷漠程度越高。所以,武漢以東流露的溫情,彌足珍貴。

        話到此,或許你已明白本期封面報道的目的,不是暢想未來,用高樓或CBD鼓舞人心,而是趕在變化發(fā)生前,走近這里,用文字和影像記錄屬于這片土地的生活和記憶。父輩們寫下的每一筆,都是種下的因,未來會告訴我們,果實的滋味?!?/p>

        家住鐵路邊,二七生活記憶

        □ 記者 李斐 攝影 枕濤 實習(xí)生 陳星曲

        臘肉和香腸吊在電線上搖擺,一同起舞的還有秋褲,陽光不怎么明媚。合上鐵門,譚文江順著轉(zhuǎn)車小路慢慢走,他家與老機務(wù)段相隔不過10米。場門內(nèi),旗桿孤零零杵著,花壇的荒草沒過膝蓋,職工俱樂部——從前最熱鬧的地方,現(xiàn)在剩下碎磚殘石。文革時,機務(wù)段頂住上面的壓力,以倉庫為名建成俱樂部,鐵路家屬搬來枕木當?shù)首?,?lián)歡、報告、職工大會年復(fù)一年在其中上演。

        坑洼小路通向舊時的鐵軌,路中央露出無蓋的下水道口。中年男人彎下身,用塑料桶取水,又快步折回不遠處的菜園。菜薹、白菜、大蒜“盛放”在星羅棋布的小菜地,側(cè)畔橫斜漆黑枕木。譚文江跺跺腳,揚起黑塵,他指著菜地蔓延的方向,曾經(jīng)都是鐵軌,而腳下的“黑土地”是煤渣填滿的湖蕩子。滄海桑田,53年。

        出門基本靠走

        抗美援朝的戰(zhàn)火遠了,譚文江1958年退伍轉(zhuǎn)業(yè)、分配到江岸機務(wù)段,正趕上鐵路建設(shè)加快,機務(wù)段大量招人,河南的技校學(xué)生、襄陽的農(nóng)村青年都來了。有人被指派修火車頭,有人上崗跑車,譚文江也跟過車。那時,學(xué)徒每月工資18元,轉(zhuǎn)業(yè)干部譚文江能拿到37.4元。進食堂吃飯,米飯2分,小菜三五分,飽餐一頓花不了1毛錢。

        不過,年輕人的興奮漸漸被荒涼澆滅,從頭道街到丹水池,除了菜地、荒灘,就是湖蕩子。墩子上原住民住著茅草棚或土房,方圓幾里僅有的“高層建筑”就是江岸車輛廠(前身是1901年創(chuàng)辦的江岸機廠)的杜拉克別墅,兩層樓洋房。

        蒸汽機吐著白煙奔馳,勾勒出江岸機務(wù)段的疆界,南到赤壁、北到信陽。鐵軌帶走青春,又帶來沿線嫁給鐵路工的女人。1961年,譚文江結(jié)婚了,妻子是鐵路工的女兒。憑結(jié)婚證,他們買了熱水瓶和臉盆,沒有喜宴,蝸居在租來的平房。

        文革開始,二七片才有路。黃浦路以下解放大道突然變窄,如同羊腸小道,以至上世紀80年代,二七居民仍把到黃浦路上線稱為“去漢口?!辫F路工人文化宮的路挨著臭水溝,“路又窄,溝又臭,一不小心就掉進溝。”譚文江記得:機務(wù)段平房后的水塘還淹死過人。于是,江岸機

        務(wù)段和江岸車輛廠都動手平溝、填塘,卻引發(fā)爭地風波。為了圈地,兩家比賽填塘,最后還是江岸機務(wù)段占優(yōu),因為有源源不斷卸下的煤渣。

        路雖窄,卻不擠。進出二七,公交只有電車3路和4路,發(fā)車間隔長,每一車都裝得滿。三陽路到二七,全票8分錢,還能找會計報銷4分錢。另外,黃浦路設(shè)有三輪車站,但居民外出基本靠走。小兒子生病,譚文家和妻子不放心送到鐵路門診部,凌晨3點抱著兒子步行到兒童醫(yī)院,幸好在解放公園遇到熱心人,用三輪車送了他們一段。

        偷菜

        計劃經(jīng)濟,米、油限量,買菜憑票,生活艱難。糧食不夠,孩子餓得叫,跑車的同事在生活區(qū)集資,到信陽、廣水收購紅薯,因為買紅薯不用糧票。但買的量大,當?shù)厝瞬粯芬?,只能搶運回漢。為了省錢,妻子常去鐵道邊拾煤渣。盡管如此,機務(wù)段職工的生活仍比周邊菜農(nóng)寬裕。

        父母在外忙生活,小兒女很早當家。譚家的大女兒譚明仙6歲就會做飯,燒鋼精鍋煮米,瀝干后放在鐵板燜熟。半夜,她領(lǐng)著弟弟,拿筲箕到菜場排隊買排骨。磚頭壓住筲箕,等開市再來人,通常只有排進前3,才能買到。她也會在清晨5點花4分錢坐車到堤角買便宜包菜,再步行回家。有次打油,譚明仙將找零的4元塞進荷包,沒有留意錢被人偷走?;氐郊?,父親狠狠揍了她。文革中,譚文江50.9元的工資要養(yǎng)活6口人,而“隔壁火車司機馬伯伯81.9元養(yǎng)了8個人。”譚明仙感嘆。

        孩子們喜歡踢毽子、丟沙包、拍糖紙,也愛湊近聽院里唯一的收音機。不過,放學(xué)后,她們最經(jīng)常的活動是撿菜——紅薯、小白菜秧,“白蘿卜纓子當寶貝,做腌菜最好”。譚明仙有時站在菜地邊,等菜農(nóng)甩菜篼子,挑好的拿回家曬干腌著吃;有時伙伴們壯膽,一起“偷”。她們個子小,趴在地上偷芹菜,望見菜農(nóng)來了,提起籃子燕子飛。夏天,她剪了涼鞋鞋帶當拖鞋,奔向屋后的水塘,撥開蘆葦挖藕,腿上吸滿螞蟥。起初,她用力扯,螞蟥越吸越緊。菜農(nóng)教她伸手拍,一拍,螞蟥掉了,但滿腿是血。

        28天蓋好四層樓

        新村百貨(現(xiàn)在是郵局)前的馬路在下午5點后變成竹床的海洋,家家戶戶搶占乘涼的有利地形,大扇子呼呼響,風力有限,主要是趕蚊子。睡到凌晨兩三點,男女老少又紛紛返回屋內(nèi),盡管平房悶熱似蒸籠。

        機務(wù)段要分房,而且是樓房。消息一出,炸了鍋。新村百貨后的4層樓立刻成為整個機務(wù)段的焦點。譚家分到一間房,“23平方米,有廚房,3家共一個廁所。”譚明仙抑制不住激動,因為父母用木頭當框,填泥巴和草做磚砌廚房的影像仿佛是昨天。

        觀察4層樓建設(shè)進度成了譚明仙每日的功課。28天,四層樓蓋好了。10月1日,終于搬進2樓的新家。她一口氣沖到樓頂,突然感覺頭暈,恐高不敢往下看?!艾F(xiàn)在,我住12樓,一點也不暈?!?/p>

        小姨年長譚明仙8歲,在漢口鐵中上學(xué)。學(xué)校有臺7寸黑白電視播放《賣花姑娘》,譚明仙得信后從二七走到麻陽街,拖出教室的長凳踮腳看,只見人影晃動,除了聽到歌聲,什么也沒看見。譚明仙卻喜歡上看電影。

        鐵路工人文化宮放電影,細鐵絲交錯露出小小的售票口。如果有人不守規(guī)矩插隊,人群就會瞬間涌上窗口,人疊人。譚明仙琢磨出辦法,挨墻根慢慢挪,直到靠近售票口,小手伸進里面搶票。機務(wù)段也在居民區(qū)放電影,《加里森敢死隊》、《大西洋底來的人》,一匹白布扯開,正、反面都能看。其實,看熱鬧的居多。

        婆家走兩步就能回娘家

        院子的大喇叭響了,重要通知:最后一批頂職入廠正在辦理。下午上班,黨委干部找到譚文江,如果退休,兒女就能頂職。他連夜退休,給讀高中的女兒轉(zhuǎn)了檔案。第二天,譚明仙到機務(wù)段報到,每月工資24元。

        過馬路就是單位,她每天帶米上班。米淘洗干凈放進蒸箱,下班帶回家的是熱飯。淘米時,她聽見旁邊的老工人說每月能掙80元,心里羨慕不已,暗自打算“以后能賺80元,心滿意足了?!?/p>

        1985年,譚明仙戀愛了,對象也是機務(wù)段的。同單位或同院子的男女戀愛特別多,廠里若是誰找了武昌的男朋友,還會被姐妹笑話,“有點苕,找那遠的?!?/p>

        第一次約會,兩人騎車到粵漢碼頭,坐輪渡到武昌,騎到徐東大街,“徐東大街就像人行道,車不多?!惫P直到梨園,游了半天東湖,轉(zhuǎn)向長江一橋騎回家。譚明仙和男友怕遇到熟人,恨不得隔著馬路走,連看電影也是等到熄燈后才坐到一起。家教嚴,晚上過了9點不能出門,有次回來晚,父親操起板凳打。

        婚后,婆家和娘家也是兩步路的距離。后來,譚明仙的小家庭買了新房,地方也離家不遠——百步亭?!?/p>

        (劉向榮對本文亦有貢獻)

        一口深坑,回望轉(zhuǎn)車樓

        滿頭銀發(fā)的大娘窩在墻根,操著濃郁的河南鄉(xiāng)音叫賣白菜。地攤對面兩個墨綠色垃圾桶并立,半掩路牌。東西指向模糊,但藍底白字的“轉(zhuǎn)車樓”三字清晰。轉(zhuǎn)車樓上,早點檔和地攤之外,最醒目是9層樓的二七飯店。1987年建成時,它是二七片的地標。方方正正的大樓,玻璃門貼剪紙字樣,烙印著上世紀80年代的記號。門房師傅說:二七飯店仍是鐵路系統(tǒng)內(nèi)部招待所。院子里停了幾臺車,卻許久沒有客人推開蒙灰的玻璃門。

        其實,在轉(zhuǎn)車樓找不到輪盤舊址,因為百年后,它已變成江岸機務(wù)段方圓0.4平方公里的代稱,還衍生出轉(zhuǎn)車樓、轉(zhuǎn)一村、轉(zhuǎn)二村、轉(zhuǎn)車小路、轉(zhuǎn)車社區(qū)一串地名。

        尋找的起點指向轉(zhuǎn)車小路。走過無線電五廠,繼續(xù)深入,江岸機務(wù)段荒廢的大樓后,菜地和拆遷渣土包圍中,顯現(xiàn)直徑25米、深5米的大坑,坑里空無一物,鐵轉(zhuǎn)盤和軸心不知去向。

        從清末修建江岸車站到解放初期,笨重的蒸汽機車調(diào)頭,都必須沿鐵軌開進轉(zhuǎn)盤,利用杠桿原理,由四五名工人推動轉(zhuǎn)盤帶動火車轉(zhuǎn)向。美國、日本機車頭小,都能依此法調(diào)頭,但蘇聯(lián)機車太大,必須利用三角道(交錯的鐵軌)轉(zhuǎn)向。隨著鐵路逐步推廣三角道調(diào)頭,到1980年,江岸機務(wù)段不再使用轉(zhuǎn)車樓,氣派的鐵轉(zhuǎn)盤漸漸荒廢,變成鐵路子弟嬉耍、捉迷藏的地方。

        “煤、水、電、沙”曾是蒸汽火車時代機務(wù)段不可少的要素。儲煤的平房鏟平后留下臺基,居民把它們開墾為菜地。上世紀90年代前,抓煤機震動的聲響整晚不歇,附近住戶與抓煤機的動靜相伴近30年。巨大的水塔矗立在墻邊,外星飛船般突兀。扶梯繡了,水塔外壁生出星星點點的青苔。

        搭火車上班

        路燈剛滅,清晨的薄霧還未散開,三三兩兩的人端著熱干面、豆?jié){匆匆趕路。他們越過輕軌站、公交站,一路向徐新路。折進巷子,拐入居民區(qū),然后在迷宮般的社區(qū)轉(zhuǎn)。跟隨他們的腳步,左突右竄,就到了人聲鼎沸的早市。油條、面窩、粉面、蛋酒,各色小攤密集得挪不開身,每家都排著隊——打包過早的小區(qū)居民和趕車上班的鐵路職工。徐三集貿(mào)市場也迎來首批高峰,賣魚的麻利刮鱗、去腮,塞進黑塑料袋遞給客人。

        那人拎起魚往外走,過鐵門左轉(zhuǎn),綠皮車已候在站臺,“江岸——丹水池”,其實,車是開往黃陂橫店鄉(xiāng)的江北編組站。2009年,江岸機務(wù)段搬遷到黃陂,退役的綠皮車重新上崗,成為鐵路職工的通勤車。

        16節(jié)車廂服役過不同路段,有“漢口到福州”,也有“武漢北到武昌南”。跳下站臺,抓住扶手,攀上鐵梯,鉆進綠皮車。車廂坐滿大半,有人呼呼吃著面條,有人橫躺在座椅,有人翻看報紙,還有人擇菜。分針逼近7點30分時,最后一批職工沖刺般跳上車。緩緩地,列車動了,駛離站臺。

        一墻之隔,眺望到二七長江大橋。當紅日頭升上橋塔,綠皮車已消失在鐵軌。站臺上是晨練居民,散步完順便買菜。他們大部分也是鐵路職工,家就在鐵道邊,聽厭了鐵軌哐當聲,也習(xí)慣了夏天抹干凈的席子馬上一層黑。不過,機務(wù)段搬遷后,每天只有兩趟班車:上午7:30和下午6:30,噪音小了,灰少了。

        正在消失的鐵道

        在二七,走著走著就能碰見廢棄的鐵道口。指示牌銹跡斑斑,路面上鋼板凹凸不平,烏黑的車廂散布涂鴉,鐵軌變成臨時垃圾站,焚燒的氣味略微刺激。曾經(jīng),煤渣填平湖蕩子,架起鐵道;現(xiàn)在,鐵道拆了,枕木慢慢腐爛,煤渣地被自發(fā)開成菜園。

        濱江苑背后,私房犬牙交錯,有一條近道通往頭道街。沿路打聽,走到鐵橋,拾級而上,迎面遇見正在消失的鐵軌。2008年,鐵軌還停著列車,有車頭,有車廂。翻進鐵道,抓拍與列車的合影是年輕人的時髦。

        現(xiàn)在,野草瘋長,菜地興旺,它們從鐵道墻根轉(zhuǎn)移到鐵軌上,蠶食鯨吞,空空的鐵軌只能嗅到腐爛的味道。

        劉家廟不再,還有劉家人

        “劉家廟”是遺失的地名,連老居民也沒留下多少印象。1901年,修建蘆漢鐵路(京漢鐵路),為了提供機車修理場所,決定在蘆漢鐵路兩端長辛店和江岸各建一個工廠。法國獲得建廠和管理權(quán),組建江岸機廠(后來的江岸車輛廠),選址即在劉家廟。所以,過去江岸車站也叫劉家廟站。

        鐵路工到來前,劉善良的祖輩已從江西遷徙到劉家廟一帶(當?shù)厝朔Q“墩子”)生活了七八百年。劉姓家族開枝散葉,繁衍數(shù)代。沒有張公堤和江堤的世代,他們的家就是堤岸,水漲成澤,水退種菜。漲水期,生活物資靠劃子撐進來,油、鹽、煤、米都在船上交易。

        江岸機廠押土地招工,劉善良的爺爺進了廠。黃河大橋通車,第一個把火車開過橋的正是他的爺爺。那時,試橋擔風險,如果出問題,連人帶車滾進河,小命不保。試橋不僅考技術(shù),更考膽量。爺爺一駕成名,捧為英雄,順帶把兒子也招進廠。

        1952年,劉善良站在墩子上,能遠遠看見張公堤,堤上的車小如螞蟻,而二七片滿是荒地。修堤后,水患緩解,但每年雨季,墩子上的人依舊感覺難熬。布瓦房經(jīng)不住雨。劉善良和小妹過年不睡覺用蘆席、報紙糊墻,美觀保持到3月,雨季一到,沖垮。

        小時候摸魚抓蝦的水塘接連填平,茅棚、土房中間多了磚房、兩層樓、四層樓。解放大道2小時一趟的“長鼻子車”(車臉凸出,沒有轉(zhuǎn)向燈的老式車)淘汰了,甩長辮子的電3、電4來了,但擠車很難。

        劉善良從墩子搬到二七北路,工作、成家、生子、退休,一輩子沒離開二七。現(xiàn)在,他偶爾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還能碰到姓劉的老人。

        徐州新村老街坊

        地名藏著故事,徐州新村講述的無疑是關(guān)于遷徙。1950年,鐵道部和鄭州鐵路局部署:將徐州鐵路工廠整體遷往武漢,與江岸機廠合并,組建江岸車輛廠。第二年3月中旬,680多名徐州鐵路工廠職工和3000多家屬全部抵漢。工人和家屬住進車棚,一年后才分配宿舍。所謂“宿舍”就是板子房。很少人家開伙,飯點都進食堂。打牙祭去河南人聚居的下正街,面食多。一個甲子過去,當年的徐州人已是武漢人,他們在二七生養(yǎng)到第3代,連吃饅頭喝粥的口味也換成米飯。

        詹明玉視力降得厲害,近處的東西都很模糊。退休后,打發(fā)時間的方式剩下曬太陽和閑聊?!敖盾囕v廠多徐州人,武昌車輛廠多安徽人?!彼切熘荻?,能聽懂徐州話,也能和父母說兩句,但在外,他的武漢話沒有丁點口音。第一代徐州人已不多,健在的都是80歲高齡。

        為群一村是江岸車輛廠四宿舍,從紅磚到水泥墻,樓房宛如年輪,刻畫這些年的變化。早期的三層樓改裝得像變形金剛,住戶用鐵皮、木板搭搭蓋蓋,多騰挪出一兩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筒子樓,走道電線如蜘蛛網(wǎng),焊接的晾衣架撐開“萬國旗”。

        報攤門口是老人聚會點,分兩班:上午10點和下午2點。他們是一輩子的同事、鄰居。

        江岸車輛廠搬遷后,小區(qū)幾乎是老者和孩子的天下,年輕人都在江夏上班。空巢社區(qū)并不寂寞,煙火氣無比濃烈。菜場和雜貨鋪就在居民大院內(nèi),生姜鋪在窗臺下,散養(yǎng)的雞在菜攤搶食青菜。

        繞著老紀念碑舞蹈

        它隱藏在二七路宵夜門面房中間,鐵門開了一半,門口掛牌“江岸文化宮,上午8:30-12:00,下午2:30-5:00”。1978年,二七紀念館搬遷,剩下老紀念碑和展覽廳改為江岸文化宮。大半樓房出租給培訓(xùn)機構(gòu),數(shù)學(xué)培優(yōu)或舞蹈特長班。

        《北京的金山上》激昂的歌聲盤旋在紀念碑上空,其下的平臺,中年男女和著節(jié)奏翩翩起舞,紅衣阿姨姿勢優(yōu)美,滑步搖曳裙擺,仿佛身在舞臺。也有人到頭道街的舞廳跳,但免費的露天場人氣更旺。小樹林有石凳、石桌,老人自帶軟墊,鋪好打紙牌。健身器材和步道多是遛孩子和遛狗。在老紀念碑活動的中老年人多來自江岸車輛廠。當年,他們修車、刷漆、做車皮,辛勞半輩子,終于在這方小天地找到快活。

        二七紀念館1956年開始籌建,附近新街小學(xué)的孩子放學(xué)后都會站在外面張望進度。兩年后,紀念館落成,“蘇聯(lián)老大哥”也來參觀。孩子們遠遠跟在后面,圍觀“蘇聯(lián)老大哥”。老大哥手里提著半導(dǎo)體,從里面飄出歌聲,孩子們吃驚不已“那么小的盒子怎么可以關(guān)進人唱歌?”

        二七紀念館全年開放

        盡管二七紀念館搬遷超過30年,舊址除了紀念碑什么也沒有留下,但是,人們還是習(xí)慣稱“紀念碑”為老館,稱徐州新村的為新館。1974年,湖北省革命委員會同意二七紀念館遷址,而提議者是國際友人,他們認為300多平方米的舊館展廳面積太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重視輸出工人運動和革命價值。二七紀念館曾是亞非拉友人游覽湖北的必經(jīng)站,兩年后,新館動工,1978年建成,1982年對外開放,2008年免票參觀。

        廣場空曠,紀念碑上印著毛主席題寫的“二七烈士紀念碑”,工人浮雕環(huán)繞左右,肅穆、莊嚴。二七紀念館館長王漢生考證,“毛主席落款‘碑’字的獨此一處,連人民英雄紀念碑,題的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爆F(xiàn)在,毛體“二七”被搬上新建的長江大橋。

        工作日,廣場和展館卻陷入清冷,反而是周末有旅行社帶來的廣東高鐵旅客,稍有人氣。雖然365天不閉館,但每年平均參觀量僅10萬人次。與二七大罷工的歷史影響相比,二七紀念館靜得落寞。

        國內(nèi)有3處紀念二七大罷工:武漢、鄭州和長辛店。長辛店受資金所困,很早停止展出;鄭州最紅火,不僅在城市中心區(qū)建雙塔,而且大張旗鼓將二七大罷工融入城市精神;相比之下,武漢則不溫不火。展館面積在省內(nèi)僅次于湖北省博物館,且實物保存也是三館之最,一級文物中有林祥謙就義前的懷表,京漢鐵路通車紀念碑等,可是,且不論對外影響力,連市內(nèi)影響力都不足。

        二七長江大橋的匝道擦過紀念館的屋頂,車流經(jīng)過,館內(nèi)能感受到明顯震動,西北角立柱微有破損,但王漢生沒有過多抱怨,“青山人過來看展方便了,希望人能多點?!?/p>

        二七宵夜,人氣一直很旺

        說起“二七”,好似聞到了食物的香味。這個生活氣息濃郁的片區(qū),其宵夜名氣在外,年頭長人氣旺,很多人都習(xí)慣將“二七”和“宵夜”連在一起說。二七路的宵夜區(qū)域幾易,現(xiàn)以二七路和二七北路兩條路上近20家小店館子為主。在漢口這個永遠不缺宵夜的地方,二七宵夜散發(fā)出的人情味讓人難忘。

        前身是“鐵宮宵夜”

        張先生是江岸二七車輛廠的子弟,在這里土生土長。在他的記憶中,以前的二七其實和青山的武鋼有些類似,是個“有些封閉的社區(qū)”。

        上個世紀80年代,大家稱這兒是“江岸大灣”,是城鄉(xiāng)結(jié)合的地方。沒有幾輛公交開到這里,騎自行車去永清街二中上學(xué)得花上20多分鐘,放學(xué)回家時路燈昏暗,“獨自一人心里還是有些害怕的。”

        這里分布的是不同單位的宿舍。二七北路兩邊分別是鐵路局宿舍和江岸車輛廠宿舍,附近的一些小館子、排檔也多是這些單位家屬開的,當時生意最火的是一家東北風味燒烤店。

        上個世紀90年代初,讀中學(xué)的張先生最開心的事之一就是晚上和幾個好友到解放大道鐵路文化宮門口的幾個燒烤攤子去宵夜,這兒也是二七宵夜的雛形。“其中一位婆婆烤的燒烤最好吃?!?,至今想來都讓他懷念不已。

        和現(xiàn)在常見的燒烤不同,每桌客人坐的都是低矮小木方凳,就著煤炭爐,點了單后可以自己動手在爐子上繼續(xù)烤烤加熱,食客多是二七片的居民。隨著時間的推移,“鐵宮宵夜”的名號漸響,除燒烤外,炒飯炒面包子等品種越來越多,慢慢也有了其他地方慕名而來的食客。后來還出現(xiàn)了如吉慶街的一些說拉彈唱的藝人演出。

        不少小吃是網(wǎng)絡(luò)寵兒

        榮華湯包的榮老板是二七片區(qū)的居民,看到鐵宮門口排檔生意不錯,1996年下崗后和丈夫一起做起了宵夜生意。每晚6點多推著小車來到鐵宮門口做包子。沒專業(yè)學(xué)廚藝,她坦言“起初做其實很不好吃”,有意思的是食客們卻頗為包容,也很喜歡提建議,北京、杭州、上海天南海北的食客都有,還有本地老字號福慶和的面點師傅給他們提建議,“食客前一天覺得差什么味道,我們第二天馬上改進”,邊經(jīng)營邊改進,度過了最初最困難的1、2年,做出獨家煎湯包品種后,食客也就越來越多。

        和榮華湯包老板同時期擺攤的黑子燒烤老板是二七片轉(zhuǎn)車樓的居民,挑選人流量不錯的二七北路路邊做生意,定制2米長的燒烤爐木炭烤制,常常營業(yè)到凌晨3點。從最初10多張桌子擺到后來的20多張。燒烤的攤子在頂峰時有7、8家之多,經(jīng)過多年競爭,現(xiàn)在剩下的幾家,通過食客們網(wǎng)絡(luò)等現(xiàn)代傳播分享,都已小有名氣,各家有各家的粉絲,打包的食客也不少。

        明艷餐廳的李老板夫婦最初是來二七宵夜的食客,看這里人氣不錯,以前經(jīng)營過餐飲的他們1998年在二七路擺攤,經(jīng)營從深圳夜市學(xué)到的馳名雞小吃,生意很不錯。從排檔開成了現(xiàn)在的餐廳,依舊保持排檔的經(jīng)營時間,一直營業(yè)到凌晨3點。

        店主之間親如家人

        榮華湯包的榮老板近來正在家休養(yǎng)。她左手被包扎得厚厚的,是前幾天在店里加工肉品時不慎被機器弄傷了。手受傷后,讓她感嘆不已的是老街和新街隔壁左右的店主攤主都來看望她。

        榮老板說的“老街”“新街”指原鐵宮門口及后來因城市管理不少店主遷向的二七路。二七路后來有些門面被服裝店等使用,有些店家則搬到了更遠的工農(nóng)兵路附近。原本露天經(jīng)營的宵夜排檔,也在去年全部按要求進入室內(nèi)營業(yè)。

        盡管大家都搬開了,但當初一起做生意的情誼卻沒淡。“互相本來不認識,做宵夜生意相識也是緣分?!睒s老板說。這些年哪家有紅白喜事,大家也都會參加。明艷餐廳的李老板說,這里的排檔店家之間沒有競爭帶來的隔閡緊張,自家青菜不夠用了,就去隔壁店打聲招呼拿一把;平時只要有人過生日,大家還會聚在一起吃一頓,慶祝生日。

        張先生去年用自家房子門面開了個家常海鮮宵夜小店。開店之前他考察了頭道街、永清街、蔡家田等多個宵夜點,最后還是選擇了自己長大的二七,這里的品種夠豐富:“燒烤、海鮮、湯包、小炒……而且每類都有數(shù)家給食客選擇?!钡昀飰ι媳皇晨陀貌噬酃P寫滿了“今朝有酒今朝醉”之類的留言,簡陋的小店突然鮮活起來。他特意留了一些粉筆在墻洞里給需要的客人,“宵夜的客人吃的是一種心情”,他就讓他們開懷盡興?!?/p>

        從不一樣到差不多

        一家三代武鋼人的悠生活

        □ 記者 鐘洲 攝影 枕濤(應(yīng)采訪對象要求,本篇文章中一家三代的人名均為化名)

        從組織結(jié)構(gòu)來看,青山與武鋼是兩個不一樣的個體。但是從普遍印象上來說,青山與武鋼又仿佛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武鋼人的生活也就是最典型的青山人生活。在外界看起來,他們的生活體系安逸、獨立又帶有一點神秘。我們不妨從三代都在武鋼工作的一家人身上,尋找這種生活的節(jié)奏與演變。

        1958年4月,年僅20歲的王北生登上了南下的火車,在北京轉(zhuǎn)車后前往武漢。同行的除他之外,還包括在同一個車間工作的8位工友。此時的王北生已經(jīng)是一名在遼寧鞍鋼工作三年的木型工,剛剛被組織調(diào)往武鋼。那幾年里,全國各地支援武鋼建設(shè)的人絡(luò)繹不絕,光是王北生所在的鞍鋼就成建制的抽調(diào)了3千人左右。

        在花費了4天的路程之后,王北生抵達了武漢。他下車的第一感覺就是:這里比老家熱了許多。王北生一行從粵漢碼頭坐船抵達了紅鋼城,那時候紅鋼城外還全是泥巴路。

        沒過多久,王北生就被安排到了現(xiàn)在4街坊附近的單身宿舍,并迅速投入到了武鋼的生產(chǎn)建設(shè)中去。因為年輕的關(guān)系,王北生幾乎沒有過渡期就適應(yīng)了新環(huán)境中的工作和生活。他甚至很快就喜歡上了外地人一般要逐漸接受的熱干面。

        對于武漢這座城市,王北生也表現(xiàn)出了好感。與老家相比,他覺得武漢的生活條件相對好一點,物價也便宜一些。與此同時,王北生的工資也比以前高,一個月能拿到40多元錢。\"可能是因為年輕,沒什么牽掛。當時來了就是想在這里好好干下去。\"王北生回憶說。

        唯一讓王北生不滿意的就是武漢的天氣。當然這也并不是他一個人的抱怨。那時候,王北生以及很多武鋼人和本地市民一樣,夏天回家后都會往地上澆水,睡覺的時候則會先把床搬到馬路上。

        和其他一些工種相比,王北生的工作不算特別繁重,比較規(guī)律。他每天早上8點上班,下午4點半下班。業(yè)余時間就是和工友們聊聊天,或者花上1毛5分錢看場電影。那時候,講述諜戰(zhàn)的《虎穴追蹤》是他的最愛。如果有朋友陪同,王北生偶爾也會去漢口中山公園玩。與當時的青山區(qū)相比,王北生他們習(xí)慣將這一過程形容為\"進城\"。

        大躍進的時候,王北生和全國各條戰(zhàn)線上的很多工作者一樣,也開始加班加點的工作。他的下班時間由下午4:30改為晚上11:30,沒有加班費。不過王北生說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許多同事,對此沒有一點怨言,而是干勁十足,工廠里每天都是熱火朝天的景象。

        即便是在后來的三年困難時期,王北生依然表現(xiàn)如此。1960年的春節(jié),王北生去食堂吃年夜飯,讓他出乎意料的是食堂只有一種菜供應(yīng):很老的炒菜薹。不過他并沒有因此抱怨,在他看來那是一個特殊時期,全國人民大都如此。

        1961年,王北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搬入了團結(jié)戶。他的妻子也是鞍鋼人,隨父母南下援建至此。當時他妻子每月工資是38.元/月,兩口子的工資加起來還算不錯。

        即便是在后面的幾年里相繼生了兩個小孩,王北生一家人的生活也算充裕。上世紀70年代,王北生花費150多元錢買了一臺電風扇,這在當時算一筆不小的開支。

        和單身相比,王北生覺得自己成家之后的生活更加安定,也更舒適了一點,需要操心的事情不多。由于屬于武鋼子弟,王北生的兩個孩子在教育方面的開銷很少。他的兒子王海東在從部隊退役后,也于1981年進入到了武鋼工作。這也是武鋼的一個傳統(tǒng)。

        不過,由于王海東之前并沒有從業(yè)經(jīng)驗,他并沒有像他的父親那樣很快融入到武鋼的工作中去。王海東被安排到武鋼冷軋廠開天車(廠房內(nèi)的一種移動起重機械),在跟隨同廠的師傅學(xué)習(xí)半年之后,他才可以獨立操作機械。王海東此時的工資也并不算高,每月可以拿到30多塊錢,此時王北生的工資已經(jīng)漲到了80多元。

        雖然是武鋼子弟,從小在青山區(qū)長大的王海東,那時一直覺得除了不是很地道的武漢話之外,自己和武漢市其他區(qū)域的同齡人并沒有多少不同。不過1997年,王海東換到武鋼直屬機關(guān),和外面打交道的機會更多之后,他意識到了武鋼工人的一些不同。王海東到省內(nèi)或者市內(nèi)其他一些工廠辦事,對方都會很快總結(jié)出他的一些特點:工人氣質(zhì)濃厚,個性比較樸實。

        1997年也是王北生退休的時間,他的房子早已經(jīng)搬到了鋼花新村。那時,幫忙照看孫子——王海東的兒子9歲的王路成為了他生活中的重心。

        王北生總是覺得,仿佛還沒有照看自己的孫子多久,對方就已經(jīng)很快長大了。王路走了一條和父親相似的道路:高中畢業(yè)后去當兵,回來后進入到武鋼工作。王北生說,一家三代人都能在武鋼工作,既算一種福利,也是一種緣分。

        如今,王北生已經(jīng)在安度晚年,每個月有2000多的退休工資,最喜歡的就是在小區(qū)門口的長椅上和左鄰右舍的老同事們聊聊天??斓街烀甑耐鹾|每天的工作則依然十分忙碌。

        24歲的王路在武鋼實業(yè)公司已經(jīng)工作了近5年時間,盡管自己屬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武鋼人\",但王路覺得自己和\"外面\"的人沒有什么不同,幾個最要好的朋友也都生活在漢口和武昌。由于工資一直離自己的期望值較遠,王路說自己也在搖擺,或許會和父輩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p>

        出門有公園

        “我記憶中的童年,公園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東西?!备改付荚谖滗摴ぷ鳎瑥男≡谇嗌介L大的王天對記者說。

        小時候,每逢重要節(jié)日或者自己的生日,父母都會帶著王天去青山公園玩?!坝∠笾校磕暾率迩嗌焦珗@還會舉行燈會,特別熱鬧?!焙髞黹L大了一些,王天和同學(xué)也經(jīng)常往公園跑,和平公園、臨江公園都有他們的足跡。

        因為工作關(guān)系,王天現(xiàn)在生活和工作都在漢口,但是如果回到青山,“雖然與小時候的記憶不一樣了”,只要有機會,他還是會到青山公園去看看。

        以前,青山公園大門位于人行天橋下橋處,后來大門后移,空出來的地方改成了現(xiàn)在的廣場。公園的整體布局俯瞰像一座城池,一條明渠將公園圍住,只在北端留下一點缺口。

        進入公園的游人,首先要經(jīng)過明渠上一座拱橋。公園的面積并不大,娛樂設(shè)施也不多,但植被豐富。和漢口的公園相比,白天有些安靜?!巴砩献顭狒[,附近退休的老人都會來這里健身或者跳舞?!惫珗@門口售賣零食的劉女士說。

        如果在春天到這里來,會有更多驚喜。青山公園內(nèi)有一大片的櫻花。每年三月底四月初的時候,櫻花開放的景象,可以和武大櫻園一爭高下。

        事實上,公園眾多是青山的一大特點。據(jù)資料顯示,青山區(qū)綠地率為32.28%,綠化覆蓋率為40.1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8.18平方米。大量公園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功不可沒。

        除了數(shù)量較多,青山的公園各有特色,不雷同:青山公園在設(shè)計布局上比較用心,和平公園的苗圃豐富,而建于1998年的南干渠游園,則更像是一個開放式的大型社區(qū)公共綠地。

        南干渠游園東起工業(yè)四路,西至羅家港,全長約5公里,總面積約367畝。整座游園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大門,也沒有一處欄桿,所有的人可以在任意一處進入到公園內(nèi)。 在這里行走,有時候會讓人容易忘記到底哪里是公路,哪里是公園。

        南干渠公園是附近居民上下班或放學(xué)的必經(jīng)之路,它已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外人看是文物,住的人知冷暖

        對于很多武漢人來說,一提起武鋼或者青山,就會聯(lián)想到建設(shè)八路上那一片片的紅房子。它們是廠區(qū)之外武鋼標志性的建筑物。

        紅房子的建造幾乎與武鋼的建設(shè)同步。1956年,第一批紅房子建成,并成為了武鋼最早的正式住宅區(qū)。和大量前蘇聯(lián)專家參與武鋼早期建設(shè)相似的是,紅房子也是由蘇聯(lián)專家負責規(guī)劃和設(shè)計。因此,紅房子的建造看起來比較簡單,但帶有蘇式特色。

        在上世紀60年代,紅房子是按照團結(jié)戶的方式居住,即兩家各住一間,同時共用廁所和廚房。最開始每個月只要房租5元錢,從碗柜到床都由武鋼提供。到了后來,這里才慢慢演變成一家一戶的格局。

        作為武鋼歷史最為悠久的住宅區(qū),一代又一代的武鋼人在這里成長。如今,居住在這里的除了武鋼的退休老職工外,還有不少在附近做生意的租戶。由于地理位置好,租金相對便宜,紅房子也成為了當?shù)夭簧僮鈶舻氖走x。

        早期的紅房子屬于武鋼比較好的房子,后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武鋼修建了鋼花新村、鋼都花園等更新的住宅小區(qū),紅房子越發(fā)顯得陳舊。同時,紅房子自身建筑上的一些缺陷也顯現(xiàn)出來。

        武鋼的作家周震亞在這里居住了十多年,對于這里的居住情況十分熟悉。“有一些人覺得這些紅房子是文物,但住在這里的人并不這樣覺得?!敝苷饋喺f,紅房子現(xiàn)在小問題不少。例如由于墻壁中間采用了一些細竹片做筋,導(dǎo)致墻面容易掉灰,同時安放空調(diào)也不方便。

        對于路過此地的人來說,這片整齊劃一、時代特征明顯的建筑似乎是值得駐足的風景,但是對于居住在這里的人來說,卻是要歷經(jīng)四季的冷暖生活。

        渡過碼頭,上天興洲偷西瓜

        年紀稍大一點的青山人,很少有不知道蔣家墩碼頭的。在長江二橋通車以前,這里曾經(jīng)是連接青山和漢口的重要樞紐。那個時候,在青山蔣家墩碼頭和漢口粵漢碼頭之間有一條輪渡航線,每個小時一班,一趟半個小時左右。

        如果不坐這趟輪渡,當時生活在青山的人們?nèi)h口,就要繞行長江一橋,或者在武昌漢陽門坐16路公汽,但都沒有這趟輪渡來得方便。因此,這也就成了住在江北、工作在青山的人們上下班的必經(jīng)之路。從漢口過來的人,在船上能夠清楚的看見天興洲洲頭時,就知道快到紅鋼城了。

        70歲的杜光輝老人也曾經(jīng)是頻繁來往于這班輪渡的人。9歲的時候他跟隨姐姐搬到漢口居住,在1958年武鋼大招工時進入到武鋼工作。遇上節(jié)假日,杜光輝就會在蔣家墩上船,回漢口看親人。當時青山人周末或者節(jié)假日想去漢口逛街也多半會選擇這條線路。在鼎盛時期,這里人山人海的景象并不輸給漢陽門碼頭。

        其實,對于一些青山人來說,當年的蔣家墩碼頭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出行的中轉(zhuǎn)站,也是他們游玩的場所。在上世紀7、80年代,這里是年輕人夏季游泳的好去處,一些水性好、膽子大的人喜歡從這里橫渡到對岸的天興洲。對于少部分人來說,對岸吸引人的除了有自然風光之外,還有一種東西——西瓜。在外地西瓜進入武漢市以前,天興洲種植的西瓜在武漢名氣不小。因此在炎熱的夏天里,少數(shù)橫渡到對岸的人,會忍不住偷摘幾個西瓜來解渴。

        如今的蔣家墩碼頭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貨運碼頭,沒有當年的繁忙和擁擠。從前的檢票口改成了\"中國石油\"的一個辦公場所,大體保持了原貌。

        杜光輝基本每天還是會經(jīng)過這里,他在附近不遠到江堤上開辟了一個小菜園,每天要去澆水除草。對他而言,沿碼頭而上的石梯雖然已經(jīng)斑駁不堪,但仍是自己記憶中的那個樣子,只是再也看不到那一波波摩肩接踵的人潮。

        手風琴車退役

        青山紅鋼城建設(shè)八路上,一輛白底藍杠的老式“手風琴”公交車慢悠悠的駛過,周圍的汽車在它身旁都變成了“小矮人”。在兩邊50多年前修建的紅房子的襯托下,讓初到此地的人忍不住猜測這一刻的時光到底是在2011年年末,還是回到了幾十年以前。

        對于大多數(shù)武漢人來說,這種老式“手風琴”公交只能從記憶或者照片中去尋找,但是在青山它卻還是一種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屬于武鋼集團交通運輸責任有限公司。每天的上下班時段,這些老式公交車就會行駛在武鋼廠區(qū)和鋼都花園之間,負責接送武鋼職工?,F(xiàn)在的這批車已經(jīng)跑了十多年。

        十多年并不是這種老式公汽的全部歷史。據(jù)武鋼集團交通運輸責任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鳳翱介紹,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武鋼就成立了專門的交運部門。“主要是為了解決武鋼職工上下班的通勤,同時兼顧部分市民在青山地區(qū)的出行?!蓖貘P翱說。

        “當時就已經(jīng)有了我們現(xiàn)在看見的這種老式公交?!蓖貘P翱說。在行內(nèi),這種老式公交有個專業(yè)稱謂——鉸接式客車。和普通公交相比,它載客量幾乎可以翻倍,同時造價相對便宜。但是缺點也比較明顯,由于沒有空調(diào),更適合在北方而不是夏季炎熱的武漢行駛。

        目前,武鋼集團交通運輸責任有限公司還擁有數(shù)十輛這種老的鉸接式客車,雖然性能尚可,但都已經(jīng)快到報廢年限?!叭绻麠l件允許的話,我們希望最后能夠保存幾輛,畢竟是一代人的珍貴記憶?!薄?/p>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电影69|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16|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更新|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丰满人妻av| 中国老熟妇506070| 国产又黄又大又粗视频| 中文字幕有码高清| 日日麻批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2021| 日本少妇人妻xxxxx18|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系列专区无遮| 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8090成人午夜精品无码| 我揉搓少妇好久没做高潮| 含紧一点h边做边走动免费视频 | 18禁裸体动漫美女无遮挡网站| 无遮挡又爽又刺激的视频| 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亚洲av一区二区| 欧美性生交活xxxxxdddd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完整在线视频免费黄片| 区一区二区三区四视频在线观看| 男女猛烈xx00免费视频试看| 真人男女做爰无遮挡免费视频| 水蜜桃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最近中文字幕在线|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 伊人色综合九久久天天蜜桃 | 国产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野外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自产拍偷拍精品啪啪一区二区| 中文在线√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