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 Jovi在過去超過二十年,始終被譽為世界上最成功的搖滾樂隊之一。樂隊一直在探索流行搖滾,保持了樂隊一貫堅持的健康、流行的曲風并且在商業(yè)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迄今為止,這支屢獲葛萊美大獎肯定的樂隊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超過1億2千萬張的唱片銷量,并為50多個國家超過3千4百萬歌迷做了2600多場表演。如此驕人的成績,令他們無愧于任何加諸于他們的任何天王級稱號。
搖滾樂在中國算不算流行音樂見仁見智,但在中國以外的地方,搖滾樂都是被列為流行音樂范疇的。歐美音樂樂理介紹的流行音樂風格大全就包含了搖滾,而且還把搖滾分成很多類型:Acid Rock(酸性搖滾)、Adult Alternative Pop/Rock(成人另類流行/搖滾)、Album Rock(專輯搖滾)、Alternative Country-Rock(另類鄉(xiāng)村搖滾)、Alternative Pop/Rock(另類流行/搖滾)、American Trad Rock(美國傳統(tǒng)搖滾)、Arena Rock(舞臺搖滾)、Aussie Rock(澳洲搖滾)、Blues-Rock(藍調搖滾)、British Trad Rock(英國傳統(tǒng)搖滾)、Britpop(英倫搖滾)、Celtic Rock(凱爾特搖滾)、College Rock(學院搖滾)、Comedy Rock(喜劇搖滾)、Country-Rock(鄉(xiāng)村搖滾)、Detroit Rock(底特律搖滾)、Experimental Rock(試驗搖滾)、Folk-Rock(民謠搖滾)、Garage Rock Revival(復興車庫搖滾)、Glam Rock(迷惑搖滾)、Grunge(垃圾搖滾)、Hard Rock(硬搖滾)、Indie Rock(獨立搖滾)、Instrumental Rock(器樂搖滾)、Jazz-Rock(爵士搖滾)、Kraut Rock(德國搖滾)、Latin Rock(拉丁搖滾)、Pop/Rock(流行/搖滾)、Post-Rock/Experimental(后搖滾/試驗)、Prog-Rock/Art Rock(前衛(wèi)/藝術搖滾)、Pub Rock(酒吧搖滾)、Rap-Rock(說唱搖滾)、Rock Roll(搖滾)、Rockabilly(山區(qū)鄉(xiāng)村搖滾)、Soft Rock(慢搖滾)、Space Rock(太空搖滾)、Swedish Pop/Rock(瑞典流行/搖滾)。160種風格中,搖滾就占了37席,能說搖滾不屬于流行音樂嗎!
真的是很細心呢,分得那么仔細,太專業(yè)了!我想,如此劃分,應該不僅僅是為了賣弄專業(yè),而是出于每種搖滾的觀念與技術的展現不同,需要如此劃分吧。換言之,是為了嚴謹。那么,既然在搖滾樂的發(fā)源地,在對音樂如此嚴謹的歐美,都把搖滾歸于流行音樂,為什么被中國拿來以后,搖滾反而不算流行音樂了呢?也許,是出于兩個因素,要么有些人把音樂太當回事了,要么有些人把自己太當回事了。
持搖滾樂不是流行音樂觀念的那部分音樂人和音樂愛好者大都有個很固執(zhí)的想法:搖滾樂高于流行音樂。他們對流行音樂有著深深地不屑,在他們看來,流行音樂是不配和搖滾樂相提并論的。為什么呢?其中原因很復雜,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覺得搖滾樂有思想,這是流行音樂不具備的。他們用一種近乎偏執(zhí)的理念把流行音樂和搖滾樂推向兩個對立面,根據是流行音樂的大眾化,和搖滾精神的反大眾反傳統(tǒng)拒絕順從拒絕媚俗,據此他們得出結論:搖滾在乎態(tài)度,流行注重迎合。當然,也有很少一部分人認為搖滾樂不是流行音樂的原因恰恰相反,是因為搖滾太瘋狂太另類,所以不配列入流行音樂。
更絕對的是另外一部分人,他們只聽搖滾樂,然后覺得他們比聽流行音樂的強。網上甚至有這樣的討論“流行音樂和搖滾能共存嗎?”這個討論就有些無趣了。有個網友的回帖很妙,他先是引用了王小波在萬壽寺里寫的一段“那個老娼婦握住薛崇的男根,說:官人,你不是個等閑之人?!比缓蟊硎鲎约旱膽B(tài)度:“如果西方沒有把搖滾歸到流行里,那我覺得有點可惜。如果我們的搖滾歌手也有人說:搖滾也是流行的一種。那我一定支持,我支持這個的原因很簡單: 我實在看不慣有些人握住自己的男根自言自語:我不是個等閑之人?!?/p>
正如該同學所言,如果因為聽了一些自己認為的搖滾,就對什么音樂和聲音都要“搖滾”一下,那簡直就如佛洛依德什么東西都要力比多一下一樣沒有意思。
讓我們先來關注一下流行音樂和搖滾樂吧。流行音樂和搖滾樂都源于西方,確切的說,是美國。流行音樂起源于美國的爵士音樂,世界各國的流行音樂形態(tài)基本上都是從美國流行音樂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二戰(zhàn)前,美國流行音樂的風格主要以黑人的布魯斯、白人的“叮砰巷”音樂,鄉(xiāng)村音樂、爵士樂為主,二戰(zhàn)后50年代,美國廣大青少年對布魯斯的傷感、“叮砰巷”的陽光、鄉(xiāng)村音樂的悠閑、爵士樂的華麗感到膩味,他們需要一種簡單、直接、強烈、不拘一格的音樂方式,表達他們內心的不滿、叛逆、激情和沖動,釋放他們充沛的精力,于是搖滾樂誕生了。 “搖滾樂(Rock'n'Roll)”一詞是1951年克利夫蘭電臺唱片節(jié)目主持人艾倫·弗里德根據一首節(jié)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創(chuàng)造的。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插曲《晝夜搖滾》在青少年中產生極大轟動,獲得波普排行榜第一名,標志著搖滾時代的到來。搖滾樂不但徹底改變了流行音樂的面貌,還將流行音樂從美國推向了全世界,搖滾是流行音樂的始祖。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從廣義上來說,搖滾樂從屬于流行音樂,是流行音樂的一部分。1986年在北京工人體育館,崔健兩只褲腳挽得一只高一只低,走上臺唱了一首《一無所有》,從此成為“中國搖滾教父”。多年以后,崔健認為自己不過是唱了一首“主流的情歌”,一首類似于“讓世界充滿愛”的不折不扣的流行歌,并說搖滾音樂就是流行音樂。
從狹義上來說,搖滾確實區(qū)別于主流的流行音樂形式而獨立存在,這種區(qū)別首先表現在商業(yè)性上——不妥協(xié)于觀眾,其次是搖滾的精神內涵和現實意義。搖滾從音樂形式上來說是由吉他、貝斯、鼓三大件伴奏而成,重節(jié)奏,有極強的表現力和表演性;從思想層面來說,搖滾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精神,一種性格。所以,對于喜歡搖滾的人來說,搖滾的感染力無疑是煽動性的,搖滾的曲調氛圍本來就夠cool夠in激情四溢,何況搖滾還有靈魂!搖滾最根本的精神就在于真實,寫的唱的都是個人的真實情感以及對社會的真實反應,是對自己對社會的沉思和反省。搖滾的特殊性就在于個性、自由,強烈的政治色彩、宗教色彩和對現實的批判性。
無論搖滾表達的是什么樣的精神,搖滾可以宣泄對現實的抗議、反叛;可以表達自己的掙扎和不屈服,但搖滾只是一種音樂表現形式,什么樣的音樂都不足以改變政治,也取代不了現實。搖滾唯一可以改變的,是我們自己。而且,無論你有多么喜歡多么崇拜搖滾,也回避不了搖滾的一些負面因素,比方頹廢、墮落、放縱等關鍵詞。我非常不明白的是,搖滾表達的是憤怒也好思考也好,和搖滾是不是流行音樂有什么關系呢?為什么因此就要把搖滾“搖”到主流之外呢?兩者并不矛盾呀!
歐美將音樂劃分為古典音樂、流行音樂,很廣義,也很簡單很明白很好理解。流行音樂為什么會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一種音樂形式,我想原因就是綜合了很多其他的音樂形式。搖滾算不算流行音樂,體現的不但是對音樂的理解,也是一種社會寬容度。我們之所以老是糾結搖滾算不算流行音樂的問題,無論是因為覺得搖滾很不得了不能算,還是覺得搖滾很垃圾不配算,都把原本很簡單的問題變得復雜了。算不算,搖滾還是搖滾,流行音樂也還是流行音樂,從內容到實質都沒有什么改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流行音樂和搖滾都在不斷發(fā)展變化,早期的搖滾樂多為表現愛情、反戰(zhàn)爭、反暴力等內容,契合當時美國反越戰(zhàn)、反種族歧視的國情,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埃爾維斯·普萊斯利、鮑勃·迪倫、約翰·列儂等作為那個時代的締造者和代言人,一直是搖滾樂壇最閃耀的榮光,至今仍被膜拜、模仿。曾經,流行音樂的主流就是搖滾。而現在的搖滾,隨著流行音樂不斷的討好觀眾,不斷的市場化商業(yè)化發(fā)展,已經越來越娛樂化了,失去了棱角分明的特征。很多時候,搖滾已經只剩下形式了。也許有一天,我們討論的標題應該更正為“流行音樂里的搖滾元素”更為確切。
但是,至少,流行音樂曾經搖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