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時間概念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從文學抒情的角度,對時間符號強化抒情的方式和效果,時間符號的傳達形式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論述。
【關鍵詞】時間 抒情 手法
唐詩宋詞的抒情方式,除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外,還有一種易被忽略的抒情手段——設置時間符號,把人、景、物置于放在流動的時空中,以時間的推進、跳躍、倒置、錯位等方式關聯(lián)畫面,構(gòu)筑意境,從而強化某種要著力表現(xiàn)的情緒。下文將就時間的抒情表意功能進行淺略的詮釋,以期拋磚引玉,就教大方。
一、古詩詞時間符號的概念
古詩詞的時間符號指直接或較明確地表示時間流動的概念詞和呈現(xiàn)或暗示、隱喻時間的畫面、場景、意象、細節(jié)等。時間既是詩歌表現(xiàn)的主題,又是一種抒情表意的手法,這里之所以稱“符號”,意在表明本文側(cè)重從手法角度闡述。
二、時間符號強化抒情的方式和效果
1.時間順延推進
以感受物理時間的長或慢強化某種意識或情緒的強烈;以物理時間的短、快或暫時被遺忘,暗示抒情主人公在某一時段(常以日、夜為單位)為某種情緒所縈繞,從而突出這種情緒的強烈集中。如李清照《聲聲慢》: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人處于某種消極情緒中,意識時間感強烈。為表現(xiàn)這種情緒,作者常常拉長物理時間來表現(xiàn)。南渡后的李清照,國破夫亡,年老無子,孤獨痛苦。白天,她處在這種情緒的煎熬中感到時間的漫長難捱,連捱到天黑都感覺困難;夜晚,這種情緒更為強烈,漫漫長夜,我們無法推測作者何時睡去。又如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章燮《唐詩三百首注疏》:“細按‘還寢’二字,當作已曉時解。天已曉,不宜寢矣,乃曰‘還寢’者,則知望月懷人,達旦不寐也。”以時間不知不覺的流動強化思念情緒的集中和強烈。
2.時間的跳躍組合
古詩詞體制短小,無法客觀再現(xiàn)生活全貌,作者只能截取時空流中若干片段或瞬間來組合畫面,構(gòu)筑意境。時空跳躍組合使古詩詞容量更大,且不同時空的意象、場景間產(chǎn)生映襯、對比、闡發(fā)等關系,從而使抒情生成聚斂效應而增強感情或內(nèi)涵的呈現(xiàn)。需要說明的是,在同一作品中時間和空間是不可割裂的,只是不同的作品側(cè)重會有所不同。我們要善于馳騁聯(lián)想和想象,盡可能地將文本中跳躍的、凝縮的抒情元件還原為生活時空原貌,去品味詩中豐富的意蘊、深沉的情意。
①連續(xù)式跳躍
如晏幾道《鷓鴣天》: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當年”“別后”“今宵”三個時間符號是連續(xù)推進的,更是跳躍的,跳躍中包含著相當長的歲月積淀,包含著蓄積已久的感情,有了前兩個時期的蓄勢鋪墊,最后重逢時那種驚喜疑夢的情狀才有了有力的依托和強化。
②映襯式跳躍
如周邦彥《蘇幕遮》: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五月漁郎相憶否”,宕開一筆,問故鄉(xiāng)的漁郎是否也在想念他,讓自己翹首思鄉(xiāng)的形象與遙遠時空中兒時伙伴思念他的形象跨越時空并置在一起,兩個形象互相生發(fā)、互相映襯,讓人體味他和故鄉(xiāng)和自己的過去時光那份割舍不滅的情意,時間的跳躍使短短的詞句蘊含了更豐富的詩意,甚至自己讓人想起那過去的時光,兒時的伙伴。
③對比式跳躍
如王勃《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諸,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以時間為構(gòu)思全篇的背景,形成今昔對比,以昔日的佩玉鳴鸞,襯今日的歌沉舞歇;撫今追昔中,抒發(fā)好景不長、年華易逝、物是人非,人生有盡、宇宙永恒的感慨。
④虛實結(jié)合式跳躍
如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上闋寫實境,實寫眼前自己流落江湖、頹唐失意;下闋寫夢境,虛寫夢中還鄉(xiāng)與亡妻重逢之痛切。作者以生死十年作為悼亡的時間,從現(xiàn)實的時空跳入虛擬的時空,現(xiàn)實中不能實現(xiàn)的夢想,在虛擬中獲得實現(xiàn)。結(jié)想成夢的心理活動,使現(xiàn)實與夢幻成為有機的統(tǒng)一體,詞人心中的意蘊表達得淋漓盡致。
⑤循環(huán)往復式跳躍
如馮延巳《鵲踏枝》:
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每到”“依舊”“日日”“新愁”,強調(diào)了閑愁的連續(xù)性,“年年”從發(fā)生的頻率上強調(diào)了愁苦的持久性和循環(huán)性。
三、時間符號的傳達形式:
1.明示性傳達
詩人對時間符號的表達方式是多樣的,總的來說有兩大類,一是明示性的,一是暗示性的。明示性傳達主要借助時間概念詞(名詞、副詞)傳達,如韋應物《寄李儋元錫》“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馮延巳《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晏幾道《鷓鴣天》“當年拚卻醉顏紅……從別后,憶相逢……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等都直接使用了明確的時間詞。
2.暗示性傳達
概念性語詞的數(shù)量畢竟是有限的,而且詩貴形象,概念詞的表現(xiàn)力也是有限的,作品中大量存在的時間傳達方式是暗示性傳達,如借助場景轉(zhuǎn)換、景物變化或常見物事、意象暗示或心理感知暗示等。李璟《浣溪沙》“小樓吹徹玉笙寒”,“寒”指“吹笙既久,致笙寒凝水,每不應律。”這是以吹笙物事暗示時間;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寫景物變化暗示時間推移;馮延巳《鵲踏枝》“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借描畫寂靜的夜晚的生活畫面暗示“獨立”之久。另外借助常見意象暗示時間也是詩人們常用的手段,如“江月”常表現(xiàn)時間的永恒,“缺月”“新月”常暗示時間的推轉(zhuǎn),“更”“漏”等計時工具常暗示夜深人不寐,“川流”“落葉”等自然物象常暗示時間或季節(jié)的變換,表達時間的不可逆性和生命的短暫。
綜上可知,時間既是古詩詞常見的表現(xiàn)主題,又是借以構(gòu)建詩歌意境的手段,甚至可以說時間符號本身就是一種表情達意的方式,唐詩宋詞中作者經(jīng)意或不經(jīng)意的設置或留下的時間符號往往對應著作者某種著力表現(xiàn)的情感狀態(tài),因此,關注時間符號的抒情功能,我們就找到了一把走進詩人豐富而敏感的內(nèi)心世界的鑰匙,就能感受到那流淌在時間村落里的詩意。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