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把中國文物喚作唐物,把中國人稱做唐人,世界各地中國人及文化聚集的地方都叫唐人街正是緣于日本人古老的稱謂。
唐朝對日本的影響深遠,至今處處可見其痕跡。日本的和服襲唐代服裝,由于我們自己一變再變,反倒對唐風生疏,有時已辯不清古今中日之差別,說來慚愧。
在大唐王朝建立的第十二年(630年),日本就開始派遣國家級外交使團漂洋過海,來中國參拜和學習,史稱遣唐使,這一制度幾近貫穿大唐王朝。日本人在大唐學習了多種制度、宗教、思想、藝術、技術及風俗,并把它們成功地帶回日本文明進程中發(fā)揮的作用功不可沒,其貢獻仍不失其光輝。
我們到奈良國立博物館時正趕上《大遣唐使展》,可以看出主辦方傾力而為,在世界各地借來許多展品,許多我在圖冊上看見過的國之重寶,都被奈良博物館借來展出,只可惜時間太短,不能夠一一飽眼福。我邊看邊想,我們面對的所有展品,件件千年以上,個個偉大,我們自己個個渺小,可以忽略不計;展廳里來自日本各地、世界各地參觀者們,虔誠有序,讓我深感文明的力量,歷史的分量,在此刻變得翔實而具體。
今天,中日之間渡海若飛行只需要兩個小時,平穩(wěn)舒適;可唐朝渡海中有多少人葬身海底,也未可知;我們知道的是鑒真大師六次東渡(一說七次),舍生忘死,直至失明才登上日本土地,弘揚佛法,得皇室確認,歷史只記下成功者的功績,而不會去記錄失敗者的功績,但我們應該知道,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