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疚是人的基本情緒之一,是一種混合了“負面情緒”和“錯誤認識”的痛苦感覺。如果嚴重愧疚,可能引發(fā)危害更大的“負罪感”。
那么,愧疚,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呢?其實愧疚就是一種“要為別人的痛苦負責”的情感傾向,它常常隱藏在人的內(nèi)心深處,難以表達。
每個人都有愧疚感,其來源也會不同。最早真正可以讓你有愧疚感的來源一定是你很愛的人。比如,你的父母、孩子、親人、配偶和摯友。因此我們說,愧疚最早與愛有關(guān),這是一個人產(chǎn)生愧疚的早期根源。
在我們的幼年和青春期,我們會因為感覺自己浪費了時間而愧疚,會因為違背了父母的意愿堅持自己的想法而自責,會因為給家庭帶來了負擔而內(nèi)疚,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讓父母生氣、焦慮、痛苦而愧疚。某些時候我們甚至為“自己比別人優(yōu)秀”而愧疚,因為在那些不比我們優(yōu)秀的人的臉上,你看到了他們的愧疚和自責,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習慣于愧疚的人。
愧疚感來源于一個人不合情理的主觀因素,如個性、潛意識、價值觀等,而這些內(nèi)在主觀因素與當事人的個人成長經(jīng)歷有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因為有了愧疚的主觀傾向,當事人總是習慣于對人際關(guān)系中的沖突和問題進行錯誤的內(nèi)歸因,認為是自己的過失引發(fā)了別人的痛苦,從而遠離了事情的真相。
習慣愧疚的人總是為別人的痛苦“埋單”。多年的戀人如果和自己分手,第一反應(yīng)不是去想想對方心理上發(fā)生了什么改變,而是反省自己做錯了什么;或者對方一旦變心,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有了“愧疚”的痛苦感受,就阻礙了當事人對“分手”這一事件進行客觀分析,所采取的反應(yīng)也就容易陷入盲目。
極端愧疚的人,實際上是生活在別人陰影中的人。他們在意別人的一舉一動,敏感于別人的態(tài)度和看法,迎合別人的需要與要求。這樣一來,他們逐漸感受不到自己的需要、欲望、價值和自尊。由于當事人總是生活在別人的需要中,不能夠真切地感受自己的需要,久而久之會導致慢性抑郁癥或強迫癥等心理疾病,甚至覺得自己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
怎樣正確地處理愧疚情緒,讓我們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呢?
——表達愧疚。如果你對某人因某件事情感到愧疚,你最好的選擇是找個合適的機會,真誠地向?qū)Ψ奖磉_歉意,并感謝對方對你的關(guān)懷與照顧,向?qū)Ψ秸f聲“對不起”和“謝謝”,這是化解內(nèi)心愧疚的一劑良藥。心理治療學認為,不被表達的愧疚壓抑在心里,久而久之會轉(zhuǎn)化為極端的“負罪感”,并可能導致“抑郁癥”或“疑病性神經(jīng)癥”發(fā)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表達愧疚對當事人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就需要為其創(chuàng)造一個客觀、寬松的傾聽環(huán)境和接納的情感氛圍。
——學會感恩。人生的難題不是有沒有愛,而是是否感受到愛;不是愛不愛對方,而是能不能以正確的方式付出愛,并給予對方所需要的愛。但不管怎么說,沒有人能夠在缺乏愛的條件下長大。因此,我們要像韋唯唱的那首《感謝》那樣,用感恩的心態(tài)來面對一切:感謝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謝朝霞捧出了黎明;感謝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謝大地哺育了生靈;感謝母親賜予我生命,感謝生活贈予我友誼愛情;感謝蒼穹蘊藏理想幻夢,感謝時光常留永恒公正。
——珍視自己。愧疚的人大都有一種認知誤區(qū),覺得只要滿足了別人的需要,就能得到認可和關(guān)愛,但其結(jié)果往往適得其反。愧疚破壞自己的心情,也損壞人際關(guān)系。從心理學的角度說,人是自我實現(xiàn)的高級動物,關(guān)愛自己、珍視自己、接納自己,為自己負責,是一個人成為自己的前提。
實際上,任何人終其一生都存在一個如何管理情緒的難題。我們也許改變不了環(huán)境,但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境,讓內(nèi)心變得自我信任與堅定。只要你恪守自己的生活準則,理解尊重自己,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你的生命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社會、家庭、生活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