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又換手機了。有趣的是,她每次更新?lián)Q代,都是舊手機的升級版。周圍人嘲笑,這有個什么勁啊,完全沒新鮮感,可是她依然如故,原因是她根本習慣不了別的手機。
同事的麻煩在敲字上。由于最初學的是五筆,看到一個字就想拆,根本不想怎么去讀,其實他很不擅長五筆,每次打字那困難樣,任誰都看不下去,可他就是適應(yīng)不了拼音。
還有那個剛換房的朋友。住所周邊實在乏善可陳,可是,她升級的第二套房又選擇了同一區(qū)域,不過是隔了條馬路。原因無他,純粹出于對周圍環(huán)境太熟悉,無法割舍罷了。
你也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吧,一旦做了一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并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這就是“路徑依賴”。路徑依賴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可能對這種路徑產(chǎn)生依賴。
有這樣一個著名的例子。
現(xiàn)代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4英尺8.5英寸,為什么采用這個標準呢?原來,早期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所設(shè)計的,而4英尺8.5英寸正是電車所用的輪距標準。而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所以電車的標準是沿用馬車的輪距標準。馬車又為什么要用這個輪距標準呢?原因很簡單,古羅馬人軍隊戰(zhàn)車的寬度就是4英尺8.5英寸,而這正是牽引一輛戰(zhàn)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居然就是兩匹馬屁股的寬度,覺得匪夷所思?這就是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可以說無處不在。我們總是不愛與不熟悉的人打交道,不喜歡使用一個并不熟悉的品牌,不愿意輕易打破某一種既定的格局,因為時間久了,似乎已經(jīng)習慣了與既往打交道,對很多舊的東西產(chǎn)生依賴,甚至有了很深的感情。而這種感情,足以讓我們對一切新的、不熟悉的東西從內(nèi)心里嚴重排斥。
一位閨蜜,遇到的男人根本不適合她,又一次一次地傷害她。明眼人都可以看到,男人根本不想結(jié)婚,就算結(jié)婚,對象也一定不是她。可是,他們永遠糾纏不休,第9次分手之后,第10次你看到她,又在一起了。
最近的一次完結(jié)后,她流連于男人的空間、博客、校友錄、開心網(wǎng),知道他又有新歡了,看到男人新女友的照片,捕捉男人每個階段的情緒,然后跟我們傾訴,“也不見得多好吧?”你都恨不得把她打醒,可是,誰都知道,如果男人回頭,她一定歡天喜地地迎他回來。
你可以說她癡情,更可以說她陷入了路徑依賴──好像已經(jīng)投入很多了,放棄實在太可惜,所以,寧愿在一棵樹上吊死,也不去看看剩下的整片森林。
周圍還有不少朋友,在事業(yè)上走進了路徑依賴的胡同口。
已經(jīng)熟悉了一種領(lǐng)域,并且在這一領(lǐng)域積累了一定的資歷與人脈,那么,就算他再不喜歡這一行,還是不忍心就此放棄從頭再來。對岸那個自己喜歡的行業(yè),其實一直在那里,可是隨著他對本行的深入,只會離喜歡的東西越來越遠。
其實,每一個人,都可能對一些東西保持一種慣性,舍不得一種熟悉。你開習慣了一種類型的車,下一部車很可能也具有相同的特質(zhì);你用習慣了一種化妝品,那么讓你接受新的也很不容易;你回家總是走一條路,讓你突然改變路線你也有點哪兒不對勁……
顯而易見,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xiàn)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不管第一種選擇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嚴重影響接下來的諸多選擇。
當一條路徑是向好的時,沒有問題,慣性和沖力會把你帶到良性循環(huán)中去,可是當一條路徑本身就有問題時,當機立斷及時跳出才是明智之舉。
沒錯,你為第一個選擇投入了很多時間和金錢,可這部分東西是已經(jīng)沉沒掉的,接下來就算你再怎么繼續(xù)投入,它也不會給你帶來多大收益,反而會讓你損失更多。就像一條路,本身就是錯的,繼續(xù)往前走,只能是死胡同一條。
當然,也有的路徑無所謂好壞,比如習慣了一種手機,忠于一個牌子的化妝品,扎根在某個小區(qū),永遠走同樣的路線回家,但是,當你把自己限定在某一狀態(tài)時,其實也放棄了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很多選擇一旦進入鎖定狀態(tài),想要脫身真的很難。
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路徑,很多時候是一些隨機因素決定的,千萬別輕易進入慣性。走進去的時候很輕松,當進入路徑依賴程序,想要改寫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隨時看看自己的路有沒有走偏,以便及時矯正。要知道,如果方向錯了,停止就是進步,無論你之前已經(jīng)投入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