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碰它,它不會放開你”
在20世紀80年代初,流行著一則關于魔方的傳言。著名數(shù)學家約翰·康威的一個研究生在玩魔方時,不小心把胡子卷了進去,結果慢慢地整個人都被拽進了魔方。如果能把魔方還原到他被困住之前的狀態(tài),他就可以回來。于是康威讓劍橋的所有電腦都開始運算,希望能找到匹配的狀態(tài),以求在屏幕上看到失蹤的研究生。最終,仍無法算出,那個可憐的人被永遠地困在了魔方里。
這個故事毋庸置疑是虛構的,卻呈現(xiàn)出魔方的兩個鮮明特點:變化多端、魔力非凡。當時德國的一則魔方廣告語為:“別碰它,它不會放開你?!边@個警告式的宣傳語極具預言意味:任何人接觸到魔方,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迷戀上它。的確,自魔方發(fā)明以來,至少有3億5千萬個正版魔方被售出,同時還有無數(shù)仿制品在各個角落流傳。如果把這些魔方一個挨一個地疊在一塊,可以從南極排到北極。
數(shù)學家的玩具
魔方起源于1974年的春天。在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的應用工藝美術學院,講師厄爾諾·魯比克正在給室內設計系上三維設計課。這堂課,學生需要了解大立方體可分成8個小立方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用硬紙做出模型是種常規(guī)的教學手段:把大立方體的6個面刷上不同的顏色,以便觀察8個小立方體和大立方體的關系。學生們鼓搗著各自手中的立方體,隨機轉動,讓大立方體產(chǎn)生變化,這引發(fā)了魯比克的突發(fā)奇想:這該是個多么有趣的玩具。
用了6周時間,魯比克就設計出了玩具的基本結構。大立方體由26個小立方體構成,其中所有的小立方體不再是零散的獨立存在,魯比克用彈簧和螺絲把它們巧妙地連接起來,同時還保證它們是可以轉動的——每個同排的立方體都可以一起轉動,最終可以保證每個立方體都能以某種方式轉動。
魯比克發(fā)明的這個魔方是現(xiàn)在最為常見的三階魔方(3×3×3)。第一個魔方的原型是木頭做的削角魔方。而后完成的魔方,就非常接近后來常見的魔方了,由26個小立方體構成,材料是硬塑料,并且六個面有著不同的顏色。
接下來,如何讓所有小立方體回到初始的位置,即讓大立方體每個面的顏色復原,成了魯比克的唯一任務。1個月后,魯比克全憑大腦的運轉,找到了還原的方法。魯比克把這個新玩具叫做“魔法方塊”(Magic Cube)。三年后,在1977年12月31日,魔法方塊拿到了匈牙利專利。
在當時,這個難度太大的玩具并不被看好。最初它的風行,始于數(shù)學界。1978年,在赫爾辛基的國際數(shù)學家大會上,世界頂級群論專家約翰·康威(前文提到的傳言中研究生的導師)和幾個有門路的知名數(shù)學家都帶了一些魔方參會。康威當時就可以在四分鐘內還原魔法方塊。數(shù)學家們的好奇心與熱情被激發(fā)出來,幾十個魔法方塊很快被搶空,沒有拿到的人們都在打聽可以去哪里搞到。就連數(shù)學雜志,都在登載文章介紹過與魔方的相關數(shù)學概念。
數(shù)學家大衛(wèi)·辛格馬斯特創(chuàng)造出一套用字母來描述魔方的面、塊及轉動方式的符號,成為國際通用的符號,為玩家交流解法提供了標準、便捷的描述基礎,以避免因為配色不同而導致的溝通不暢。1979年2月,他首次出版《“魔法方塊”手冊》,介紹魔方有關的整套符號,并提供解開魔方的方法。
數(shù)學家們的共鳴,為魔方的流行打下了必要的基礎。只是如此深奧的玩具,能否被“無知”的普通人接受是當時玩具生產(chǎn)廠商的疑慮:誰會愿意買一個昂貴又沉又丑又難玩的玩具來獲得挫敗感?
后來的事實證明——成本可以降低,材料可以更換,外觀可以改進,而難度所帶來的挫敗感,遠遠比不上解開魔方帶來的成就感。Ideal玩具公司決定于1979年底開始銷售魔方。自此,魔方狂熱很快席卷全球。
世界狂熱
由于發(fā)現(xiàn)任何剛接觸到魔方的人,都會全身心投入,廢寢忘食地琢磨。人們擔心魔方(Magic Cube)會對人施了某種魔法——Magic(魔法、魔術)會引發(fā)關于惡靈的不好聯(lián)想。最終推出時,魔方被命名為魯比克方塊(Rubik’s Cube)。
1980年5月,魯比克方塊開始在全球發(fā)售,零售價格為6-7英鎊。這個價格不菲的小玩具,在剛上市的短短幾周內,就風靡世界,在當年秋天,就售出了超過2000萬個。在1981年,出現(xiàn)了魔方“饑荒”,魔方在二手市場被賣到了15英鎊。盡管盜版魔方當時就大量涌現(xiàn),魔方仍然供不應求。人人都希望有自己的魔方。到1981年底,共有一億個正版魔方被售出。據(jù)傳,當年魯比克就成為匈牙利首富。
在當時,不管是什么職業(yè)、任何年齡的人們一接觸到魔方,就立刻癡迷,各種事件層出不窮。開始時,故事還以無害的癡迷為主,例如悶在家中玩魔方,忘記上課、上班時間;在餐館、火車等公共場所,跟著玩魔方者一起走動,忘記自己的目的地;橄欖球賽場上缺席的球員,被發(fā)現(xiàn)在更衣室里玩魔方;有人半夜偷溜進仇人的家里,把對方的魔方貼紙撕下來再亂貼一氣,讓他復原魔方的可能性為零。
魔方解法的相關期刊與書籍也在這時大熱?!赌Х窖芯俊?、《嗜魔癮君子》等魔方專業(yè)刊物創(chuàng)刊。僅1980年和1981年兩年,共有200多本以魔方為主題的書籍面世。其中,13歲的英國男孩帕特里克·博塞特根據(jù)自己玩魔方的經(jīng)驗,寫出了暢銷書《你也能復原魔方》,被稱為“史上賣的最快的書”,至少賣出了150萬本,在當年占據(jù)了多個地區(qū)暢銷書排行版的榜首位置。它讓人們有了復原魔方的信心:鄰居家的小男孩都可以,為什么我不可以?
逐漸,魔方癮君子們的事故開始升級:高中學生因為在路上玩魔方,時常撞到一起;丈夫癡迷魔方,而冷落妻子,導致家庭不和甚至破裂;人們長時間轉動魔方,致使拇指肌腱和手腕產(chǎn)生損傷,導致“魔方指”和“魯比克腕”的病癥,嚴重者甚至需要進行手術。
到了1983年底,整個世界對魔方的癲狂狀態(tài)基本結束。盡管之后魔方又再度風行,再也沒有回到魯比克方塊推出的最初兩年整個世界對魔方的癡迷狀態(tài)。魔方不再是社會危險品,而定位于一個永不過時的經(jīng)典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