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6; 解放干部,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李德生按照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有關(guān)解放干部的談話精神,以及批轉(zhuǎn)給他的對受林彪迫害的高級干部來信或口頭指示,抓緊落實干部政策的工作,他認為這是糾正林彪錯誤路線的最實際的工作。
當時解放干部,在中央政治局,有江青、張春橋搗亂;在基層,有受極左思潮嚴重影響的某些干部的干擾,增加了工作的難度。
解放干部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原高等軍事學院政治委員李志民上將,“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經(jīng)過總政治部調(diào)查,所有罪名都不存在,李德生正準備給黨中央寫報告,建議解放和使用。不料中央辦公廳信訪部門轉(zhuǎn)來一封寫給毛澤東的匿名信,指控李志民有重大歷史問題。按照規(guī)定,凡是給毛澤東的信件,處理結(jié)果是要報告毛澤東的。此時已是1972年三四月,李德生叫總政治部立即派去人到李志民的家鄉(xiāng)再做調(diào)查,終于弄清所謂歷史問題純屬子虛烏有,并取得證明材料回來。當時群眾中有個順口溜:“花上八分錢(指的是當時一封平信貼八分錢的郵票),夠你查半年”,講的就是亂告狀的。調(diào)查的同志回來,已經(jīng)到了4月底,李德生立即給黨中央寫了報告,第二天,終于安排李志民參加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活動,列入新華社“五一”新聞稿的見報名單之中。當時,“五一”、“八一”、“十一”這幾個重大節(jié)日活動,名單見報不見報,往往被看成是一個人政治命運如何的晴雨表。
再如,1972年7月,毛澤東問李德生,你這位北京軍區(qū)司令員,知道楊勇、廖漢生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啊?毛澤東接著說,我看廖漢生和楊勇一樣,是無罪的,都是沒有經(jīng)過中央討論,而被林彪指使個別人整下去的。毛澤東要求先把他們接回北京。李德生打聽到他們被“監(jiān)護”的地點,派人接回,安排在京西賓館休息,并且建議安排他們參加八一建軍節(jié)的活動。
隨著老干部的解放,1972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八一建軍節(jié)、十一國慶節(jié)的活動,新華社的新聞稿都發(fā)了大名單,越來越多的老干部名單見諸報端,引起了全黨、全國、全軍的注意。
解放干部,一個一個解決,實在太慢。怎樣才能加快進度呢?
1973年3月9日,周恩來抱病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周恩來傳達了毛澤東的意見,議定了幾項事情。其中關(guān)于落實干部政策和干部處理問題,指定由紀登奎、李德生、汪東興等將黨、政、軍受“審查”的干部,提出先易后難的解決方案,提交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后報毛澤東。這樣,“先易后難”就成為當時解放干部的一個重要方法。
李德生感到這樣做很好。一個一個解決,是“手工業(yè)”的辦法,太慢了;成批解決,是“工業(yè)化”的辦法,這就可以大大加快解放干部的進度。他立即將會議精神,向總政治部黨委作了傳達,并且在葉劍英的直接領導下,由總政治部組織抓好這一工作。
總政治部落實政策辦公室,負責具體工作。這個辦公室是“九一三”后成立的。總政治部落實政策辦公室夜以繼日地工作,提出首批解放的175位將軍的名單,表冊經(jīng)總政治部黨委研究,軍委辦公會議審議后,報送到中央辦公廳。
這個時候,中央已經(jīng)為召開黨的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做準備,解放干部,實際上是召開十大的組織準備的一個重要方面。
政治局討論解放干部的三本名冊,其中軍隊的一大本共有175名。他們都是曾經(jīng)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軍隊高級干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戴上各種政治帽子,有的被關(guān)押,有的被下放勞動??傉尾靠偟囊庖娛?,建議解放,恢復原待遇,重新分配工作。
按照原來的設想,這個做法把所有被“打倒”的干部全部列出來,而且同類型的干部放在一起,可以加快審查進度。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周恩來請大家先把材料看一看再討論。可是江青、張春橋不斷發(fā)難,時而說“這個材料不真實”,時而說“材料里沒有了罪行部分”,時而說“定性定低了”或“定錯了”,時而說“這樣的結(jié)論,否定了造反派的功勞”,甚至說“你們(指總政治部———作者注)包庇了壞人”,企圖挑起爭論。
每遇到這種情況,周恩來都會及時出來說話。他概括地敘述事情的來龍去脈,反問道:“這種事能扣這樣的帽子嗎?”175名軍隊高級領導干部,本來應當成批解決的問題,依然是一個一個討論,幾乎對每一個人,江青、張春橋都要抓住一點小事,挑挑“毛病”。這樣拖延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討論完畢,終于全部獲得通過。當然,由于“文化大革命”在總體上沒有被否定,江青一伙還在干擾,這些領導同志的解放,許多人都留下要“正確對待群眾、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文化大革命”的尾巴,分配的職務大都低了一級。但是,正是由于這些領導同志得到解放和重新工作,在后來同“四人幫”的斗爭中,他們起到了中流砥柱的重大作用。
葉劍英元帥身臨其境,飽嘗個中滋味。在江青等人胡攪蠻纏的時候,他端坐在那里,極其憤慨地寫下了一首五言詩,形容當時的艱難和周恩來的良苦用心:“一匹復一匹,過橋真費力,多謝牽騾人,驅(qū)騾赴前敵?!?(編輯/許光明張慧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