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治國之道,務在舉賢;為政之道,首在擇人?!?/p>
公選恰恰切中了治國之道和為政之道,因而近年來已成為國家選人任人的重要渠道和方法,國家也在法律層面上開展了公選法規(guī)的制定實施。
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guī)劃綱要》中這樣表述:“到2015年,每年新提拔廳局級以下委任制黨政領導干部中,通過競爭性選拔方式產生的,應不少于三分之一。”
從1995年開始,在公選的落地、開花及持續(xù)深入的過程中,四川一直挺立潮頭。
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四川發(fā)現(xiàn)以往的公選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筆試+面試”的方法比較單一,造成部分公選干部“高分低能”、“會考不好用”;二是“群眾公認”這一關難以把握,出現(xiàn)“考得好,不一定干得好,群眾不一定滿意”等現(xiàn)象。如何力戒公選弊端,探索建立一套科學、公正的公選辦法,四川一直在探索。
2011年,四川省副廳級、縣(處)級干部統(tǒng)籌公選職位涵蓋了21個市(州)、13個省直部門、15所省屬高等院校。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公選再次讓人矚目。筆者在百度搜索中以“四川公選”為主題詞,搜索到相關結果158,000個。
網友在熱評中,用到最多的詞是“打破壁壘”——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只有打破地域壁壘、身份壁壘、資歷壁壘等等壁壘,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才能網絡天下人才。
來自各界的評議中,排在第二、第三的詞是“陽光”、“科學”?!瓣柟狻笔恰翱茖W”的前提,“科學”是“陽光”的保證。
從“論資排輩”到“不拘一格”,從“本土培養(yǎng)”到“全球引進”,從“伯樂相馬”到“公開賽馬”,四川公選,一直走在探索、創(chuàng)新、實踐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