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首個由英國機場始發(fā)的“地溝油航班”從伯明翰飛向西班牙的蘭薩羅特,這個隸屬于英國湯普森航空公司的航班共搭載了232名乘客。執(zhí)行這次飛行任務的是雙引擎波音757飛機,在其中一個引擎的燃料中加入了50%的“氫酯和脂肪酸”,它是由廚房廢油加工制成的,也就是俗稱的“地溝油”。
此前的月余,在中國,一個生產銷售地溝油的犯罪團伙被破獲,警方一舉抓獲了32名犯罪嫌疑人。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案件由公安部親自督辦,歷時四個月的時間,跨越數省,方將犯罪分子一網打盡。地溝油的問題并非中國所特有,幾十年前的美國、西歐、日本,都曾經廣泛出現。究其原因,就在于從廚余垃圾中分離出地溝油加工出售,整個產業(yè)都是盈利的。前些天一位記者告訴我,北京地溝油產業(yè)中的一位大佬,每個月的收入有幾十萬。趨利本沒有錯,但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其他行業(yè)的人只有造福他人才可獲利,而這些人的逐利行為為什么最終會危害公眾的健康?從制度經濟學角度講,一定是游戲規(guī)則出了問題。
有人說政府監(jiān)管的還是不夠,懲罰的力度也不足以威懾不法商販。由公安部親自督辦案件,過去抓到的案犯判罰的也不輕,很難說政府不夠重視。換位思考,中國的餐飲行業(yè)有數百萬家,廚余垃圾的處理如果政府都派員監(jiān)管,估計得組建一個百萬人的隊伍,實在不具操作性。另一個現實的難題是,地溝油雖然富含致癌物質,但直到目前,還沒有找到簡便廉價的鑒別手段。只要生產出來,裝到桶里貼上商標,就可以魚目混珠,瞞天過海。從經濟學角度講,無論消費者還是監(jiān)管者,辨識地溝油的信息費用過高。這是地溝油屢禁不止的核心原因。
其實,地溝油的循環(huán)利用,在技術上早有路徑。目前,最廣泛的做法是用地溝油作原料生產生物煤油或者生物柴油。早在英國開辟“地溝油航班”之前,歐洲已有數家航空線路,是用地溝油加工出來的航空煤油作燃料。中國目前一些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都建立了回收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的加工廠,但令人尷尬的是,這些煉油廠基本收不到地溝油,因為那些非法加工食物油的企業(yè),開的價比煉油廠高。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生物柴油的成本的確高于非法的地溝油產業(yè),如果讓他們自由競爭,大多數地溝油一定會回流到餐桌。
我們還是看看國外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吧。
德國根治地溝油主要是從源頭抓起,規(guī)定任何餐飲企業(yè)都必須具備廚余垃圾回收裝置,不得將垃圾直接傾倒,也不得出售,由政府統(tǒng)一回收之后再進行處理。日本政府則在財政預算里拿出一筆費用,補貼給提煉生物柴油的企業(yè),讓他們以高于非法加工企業(yè)的收購價收購地溝油原料,收購上來的地溝油,立即加入有毒的蓖麻油,防止任何人將收購上來的油進行餐飲用油進行加工。這兩種方法,最終都根治了地溝油的橫行。
日本和德國的方法孰優(yōu)孰劣?德國的方法優(yōu)點在于不但杜絕了地溝油的回流,同時還避免了廚余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從環(huán)境角度講,效果最好。但是,它的成功取決于德國的法制環(huán)境,企業(yè)和公民的守法意識。日本的方法著眼于地溝油問題的單獨解決,制度成本最低。而中國,目前既沒有采取德國模式,也沒有采取日本模式。只是針對地溝油的加工銷售環(huán)節(jié)進行打擊。這雖然可以有效于一時,但警方稍有松懈,地溝油立馬死灰復燃。國外的經驗證明,這注定要失敗。
在筆者看來,中國最現實的做法,是效仿日本。因為在全國幾百萬家餐飲企業(yè)推廣廚余垃圾收集和處理的設備,暫時還不現實。但只要政府拿出一點補貼,以高于非法加工企業(yè)的價格收購地溝油,那些危害人們生命健康的地溝油生產者,就會立即變成了“好人”。勤奮地收集廚余用油,將之送到煉油廠提煉生物柴油,造福社會。每年兩百萬噸的地溝油產業(yè),將立即銷聲匿跡。而這筆錢相對于政府花在監(jiān)管方面的投入而言,一定更便宜。
這,就是制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