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代的騷動,不是你一人在焦慮;是全體的虛榮和物化,不是你一人在炫耀;是經濟與社會失衡,不是你一人得“病”。生存與未來之于每個中國人都是過于嚴肅和嚴重的事,以至于我們不敢拿起不敢放下,困坐愁城。
看到《人民日報》海外版一篇文章說:
中國進入全民焦慮期——內心緊張不安,擔心要發(fā)生不利的事,感到不愉快。股票賠得掉底,房貸還差90萬,老板??酃べY,買家具是達芬奇,買醋是兌的,買奶粉是有添加劑的,想買車要搖號,想加工資老板不同意,走在路上碰到李雙江他兒也就算了,就怕碰到李剛他崽,非死即傷。
只要社會機器滾滾向前,不平衡就在所難免。有一個叫國民幸福指數(shù)(GNH)的概念,20世紀70年代由南亞的不丹國王提出,他認為人生“基本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包括科學技術的種種好處)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因此提出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組成的GNH。
制度尋求者永遠只能解決一部分焦慮,身心幸福需要內外兼修。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將迎來一個不同于過去三十年的經濟格局:增長放緩、外向出口型經濟轉型、老齡化、國家社會責任變重……經濟轉型帶來的社會轉型,必然會讓全民再度經歷一次“重壓”,未來的焦慮源會更多。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