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軼藏驛——曾憲陽藏品博物館,是貴州唯一的私人博物館,從2007年3月開館至今,已近五個年頭。苗軼藏驛的名字,是館主曾麗取的,意為“苗鄉(xiāng)軼失撒落的文化和珍寶的收藏驛站”。
“我是從父親手上接過的擔子,對苗疆文化保護、傳承、傳播和傳揚。”曾麗的父親曾憲陽被譽為“中國苗繡收藏第一人”,如今,曾麗沿著他的腳步前行,踏上收藏苗族服飾這條艱難而遙遠的路。
一切只因相遇
“因為相遇,我成了爸爸的女兒;因為相遇,我在苗疆流連駐足;因為相遇,苗家千年圖騰的衣裝聚在了我這里……”曾麗在博客里這樣寫道,“今天的一切,都是因為緣分。那些美麗的苗繡不是我收藏了它們,它們也找
到了我,我們心靈相通,然后選擇了一個合適的空間和時間,彼此相守?!?/p>
上世紀70年代,身為攝影記者的父親曾憲陽常年行走于各個村寨,對苗家美麗的服飾驚詫不已。有一次在施洞拍攝苗族婦女繡制女紅的圖片時,見到有年輕的女孩在繡道家的陰陽魚,這個代表陰陽哲學觀的符號怎么會出現(xiàn)在目不識丁的苗族女性的刺繡中?曾憲陽帶著疑惑上前詢問,小姑娘卻迅速地抓起一塊白布擋住圖案撒手跑了。在旁的一位老婦人笑著告訴他,“這是一家人的意思,一家人就是好。老祖宗傳下來的,按祖宗的意思繡,祖宗就會保佑我們……”原來,色彩斑斕的苗繡還是苗族文化歷史的記錄者。流連于此的曾憲陽開始踏上無止盡的苗繡收藏之路,把自己的后半生都花在探尋苗繡的奧妙中,直至他病重臥床不起。
曾麗學的是理工科,還是扎著羊角辮的小女孩時就給父親當助手,從兒時的偷懶,到長大后對服飾收藏的癡迷,以及此后的繼續(xù)收藏和專研,完全受父親的影響。
曾憲陽有四千多件藏品,每件都價值不菲,即使在他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動過要賣出的念頭。除了在1987年向國家捐獻過一批苗族挑花外,曾憲陽守護的苗繡藏品沒有流失過一件?!鞍职肿畲蟮男脑妇褪情_一所苗文化博物館,他一直對我說,是苗家人創(chuàng)造了服飾文化的輝煌,這些珍貴的文化珍寶應該留在本土,這些東西不是我的,將來也不是你的,要讓更多的人了解苗繡和苗族。父親是對的,是他感召了我?!睘榱私o病重的父親一個交代,曾麗開始籌備博物館,策劃編排、設計、文字、圖片準備、布展、解說……所有事情由她親自包辦。在父親有生之年,苗軼藏驛博物館開館了。
雖然不少游客在參觀博物館后感動得掉淚,雖然不少外賓把這里稱為“中國最好的私人博物館”,可在貴陽,參觀博物館還沒有成為這個城市的生活方式。維護博物館、繼續(xù)收藏,資金的不足及各方面支持政策的不力,讓憑著一腔熱血毅然堅持的曾麗感到身心疲憊,她像一個四處奔波的母親,只有不停地努力才能讓嗷嗷待哺的孩子活下去。
如何讓博物館做得更好,是曾麗時常思考的問題。“博物館其實很純粹,不是高科技,只需要用心維護好每一件藏品。但對收藏者來說,不是有一堆藏品,就能做博物館,還需要用特定的方式表達和傳播出去?!?/p>
如果放棄博物館呢?肯定有人和我一樣問過曾麗?!安豢赡?。”一定也是曾麗給出的唯一答案。她說,這是她的宿命。
守護我的疆域
博物館成立了,曾麗開始像父親一樣行走于村寨。她攥著父親1992年出的一本書《苗裝》,挑了70多個代表性村寨,重走父親走過的路,拍現(xiàn)在與過去服飾的區(qū)別,從收藏角度來印證中國少數(shù)民族幾十年來的變化。
曾麗有個采訪習慣,在村子里碰到的第一個人,就是她的采訪對象,如果此人實在不善言談,就請他介紹其他的人,從來不讓當?shù)仡I導安排?!爸挥羞@樣,才會得到最真實最直接的第一手資料?!边@些年來,從來沒有人問穿梭于村寨的曾麗姓什么,從哪里來,總是熱心地招呼她吃飯留宿?!笆艿竭@樣的禮遇多了,我越發(fā)厭惡都市人的疏離和隔閡,只有在這種氛圍中才能自由呼吸?!痹惾缡钦f。
2010年5月,曾麗和同伴們走進晴隆包包寨一個叫歪梳苗的留守村寨,正值農(nóng)忙時節(jié),村子里一片安靜,好不容易碰見一位老人。曾麗請求老婦人拿出漂亮的衣服來拍照,老人說,以前的衣服已經(jīng)賣給了衣服販子,沒有了。軟磨硬泡下,老人從里屋拿出兩套新衣服,“衣服一看就是新近買的,幾乎全是機繡,手工的痕跡少之又少?!钡愡€是希望老人穿上拍照,可卻扭著不穿,曾麗只好自己穿,左擺右拍,老人才吞吞吐吐地說,這是她媳婦花七百塊給她買的老衣,要帶到棺材里去?!拔彝蝗桓杏X一種莫名的難受,不是因為穿了一件老衣而害怕,而是這里的老人竟然無法帶著親手繡制的服飾入土為安,在苗族傳統(tǒng)里,這是對后代的一種保佑啊!”
在博物館《無字天書》的開篇里,曾麗這樣寫道:我們懷著一顆虔誠而崇敬的心向世人展示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這是一個充滿快樂和愉悅的精神家園。但在這個變遷的年代,這樣的“精神”還能延續(xù)多少世紀,曾麗已無法用睿智與哲理的語言描述,她能做的,就是默默地守護著這片“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