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雨巷》寫于1927年,當時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大革命失敗后,原本滿腔熱血的青年,找不到革命的出路。頹廢與寂寞的情緒籠罩著他們,失望和彷徨代表了他們的心態(tài),《雨巷》正是這種心境的真實反映。
戴望舒的詩歌受中國古典詩歌和法國象征主義詩歌影響較大,前者如晚唐溫庭筠、李商隱,后者如魏爾倫、果爾蒙、耶麥等。因此,他的詩作體現(xiàn)出了雙重特質(zhì):一是選取朦朧婉約的意象,營造凄傷迷離的意境;二是運用象征手法,寄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在《雨巷》這首詩中,詩人主要選取了三個意象:油紙傘、雨巷、丁香。
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它與雨巷結(jié)合,描繪出唯美的感傷畫面:暮春時節(jié),凄凄冷雨,悠長深巷,抒情主人公撐一把油紙傘,獨立風雨中黯然銷魂。
雨巷,幽深而寂寥。蜿蜒的青石板路上,沒有嗒嗒的馬蹄聲,沒有過客,有的只是淅淅瀝瀝的雨。
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朦朧意境大都源于此。丁香開在暮春時節(jié),很容易引起文人的傷春情緒,所以,自從它在唐代進入詩人的創(chuàng)作視野之后,就自然而然地與感傷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高潔、美麗、憂傷的代名詞。晚唐詩人李商隱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而戴望舒在詩中寫道“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此構(gòu)思很可能就源于南唐中主李璟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厥拙G波三楚暮,接天流”。可見,在文人的眼中,丁香是美麗、高潔而又有愁怨的。尤其是雨中的丁香,那就更顯得凄美而使人哀傷了!現(xiàn)實中丁香花喜充足陽光,忌積澇、濕熱。然而,詩人卻希望“在雨中”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這本身就有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味。
三個具有相似特點的傳統(tǒng)意象共同營造了迷茫、凄傷的意境。這就使這首詩具有了獨特的古典美。同時,法國象征主義的影響在《雨巷》中也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
1927年,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聯(lián)系時代背景,我們可以看出,雨巷其實是當時黑暗壓抑的社會現(xiàn)實的象征。而丁香(或丁香般的姑娘)則象征著詩人在大革命失敗后苦苦追尋的革命前景和希望。因此,借助這兩個主要意象的分析,詩歌的主題顯然可以理解為詩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又不甘沉淪的精神痛苦與迷茫。
當然,詩歌的意象可以有另外的解讀,詩歌的主題也具有多樣性。關于意象,雨巷也可以理解為人生際遇上的低谷;丁香(或丁香般的姑娘)也可以理解為詩人理想中的戀人形象,或者理解為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關于主題,可以理解為表現(xiàn)了詩人渴望遇上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友人的心情;也可以理解為詩人追尋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心路歷程。
相關鏈接:
戴望舒雨巷原型——大塔兒巷
宋朝時巷里有個“覺苑寺”,寺中有座“城心塔”,大概是位于郡城中心的意思,巷以塔名。據(jù)說戴望舒故居位于大塔兒巷11號,建于民國初年,屬于粉墻黛瓦、泥壁木窗的中式里弄樓房。在這里住了幾十年的何老太太說,聽說過戴望舒,說是就住在原先的11號,也就是現(xiàn)在的杭州師范學院大塔兒巷校區(qū)附近。但那幢樓房老早就被拆掉了。
【本版由梁存周、盧新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