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4.85億,微博用戶數量增長到1.95億。微博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2011年7月18日,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輿情(口碑)研究所發(fā)布《2011上半年中國網絡輿情指數年度報告》指出,去年的第三大輿情源頭微博已超過論壇,升為第二大輿情源頭。
由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主辦的“2011年《輿情藍皮書》發(fā)布會”也指出,2010年138起社會輿情熱點事件中,微博首次曝光的事件為22起,占比由2009年的0%上升為16%。并且,2010年大部分社會輿情事件中均有微博的介入。
該藍皮書由此同時指出,微博的興起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專業(yè)主義壁壘”,為普通公眾提供了一個更為便捷的話語表達平臺。隨著微博井噴式的發(fā)展,網民爆料的首選媒體更多地轉向微博。
不僅在公共事件上,微博在生活上同樣扮演了重大作用。介紹旅游線路、提供出行攻略、推介地方美食、分享旅游心情……以前這些在論壇上經常討論的話題,如今在微博上討論得熱火朝天。據悉,就旅游行業(yè)而言,微博已成為各地旅游主管部門和各大景區(qū)競相追逐的網絡營銷新方式。
這就是“微博”的力量,這就是“微博”的世界,這就是“微博”的魔力。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們,都會感同身受。就是“微博”,以其獨特的傳播方式,將即時通訊、傳播速度快和影響范圍廣等適合信息科技時代發(fā)展的特征綜合起來,成為目前熱度最高的傳播手段。就是“微博”,用那么一種心照不宣的認同感的召喚力,在短時間內聚集起大量微博用戶,借助彼此間關系的雙向性,搭建起了一個強關系和弱關系并存的網絡,讓人們的聲音有地可落。
微博,即微博客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件個人社區(qū),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
中國政法大學新司與傳播學院院長宋建武表示,微博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智能手機與3G網絡系統(tǒng)的技術支持。技術發(fā)展使得微博這種信息發(fā)布方式擺脫了傳統(tǒng)上網方式所受的特定時間地點的限制。
“微博”以一種勢不可擋之勢,自出生那天起,就霸氣外露。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載體,其應用普及之快前所未有。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近日在北京發(fā)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11年6月,中國網民達到4.85億,其中微博用戶從2010年底的6311萬爆發(fā)增長到1.95億,增幅高達208.9%,成為用戶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應用模式。
一種媒介的使用普及到近2億人,收音機用了38年,電視機用了13年,互聯網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短短幾個月。
“微博”能有這樣的發(fā)展態(tài)勢,是其獨特的“性格特征”決定的。草根性、人們的傳播欲、平等互動、內容和傳播方式的隨意性,讓“微博”從名不見經傳忽然之間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微博”的草根性可以簡單到只要你能說話和打字,就可以暢通無阻地玩轉微博。
只要會上網的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微博的注冊,然后通過打字輸入自己要表達的心情或者狀態(tài),點發(fā)表按鈕就一切搞定。操作的簡單快捷,給更多人創(chuàng)造了在網上發(fā)出自己聲音的機會,大大降低了成為傳播者的門檻。不需要經過專業(yè)的新聞培訓和教育,140字涵蓋了所有語言,直擊現場記者的報道,及時發(fā)布的信息和對于熱點事件的看法。在網絡信息技術蓬勃發(fā)展的時代,人人都可以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參與到信息傳播中,實現大眾傳播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轉變。
“微博”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fā)表信息并分享給他人。特別在突發(fā)事件中,微博的迅捷和及時優(yōu)勢顯得尤為突出。一條消息在微博上發(fā)布后,用戶們可以立即發(fā)表評論,補充消息,你一言我一語像聊天似地評論及回復,能使事件真相還原到最真實的程度。
另據人民網報道,繼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之后,故宮博物院又爆出來“哥窯門”。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哥窯葵口盤由于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操作不當意外受損,裂成六瓣,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此后,宋代哥窯瓷器的“文物門”對外隱瞞長達一個月,直到網友“微博”曝光才被動證實。當然,隨后故宮博物院又爆出拍賣門、侵吞門等事件,微博在其間無一不扮演了重要作用。
“微博”以其“干凈利落”的打扮,讓人們由單純的被動接受傳統(tǒng)媒體信息的接收者,逐漸變成信息生產者。和博客相比,微博的平等互動,也使受眾更能直接,便捷和自由地在信息的海洋中翱翔。時下正流行的“高鐵體”就是微博“語錄體”的產物,緊跟社會熱點,拼湊了人們對生活的種種看法。
一雙手雖然小,但無數雙小手彼此關注,評論和轉發(fā),真正鏈接起社會的神經末梢,社會呈現真正的網狀組織信息開始核聚變,個體的付出能即時看到實效和業(yè)績,自我的吁求能即時聽到共鳴和回響,微博變成了溫暖的圍脖。
微傳播產生微動力,堅實地推進著國家新語境、國民新思維和社會生態(tài)變革。微,不是弱小和卑微,是個體被看見,是越草根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