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港城山東煙臺,提起義工,人們首先會想到一個平凡的義工、偉大的母親,她就是編號為“06000162”、59歲的五星級義工許振珊。
愛心開始——做義工從被兒子“逼迫”起
許振珊曾在煙臺服裝研究所、服裝設(shè)計院工作。后來,因兒子姚俊身有殘疾,生活不能自理,許振珊便在家照顧孩子。許振珊的丈夫生前連續(xù)七年被漁業(yè)公司評為勞動模范,1997年因工作勞累過度去世。
2006年的夏天,外面雨很大。許振珊正在家里做家務(wù),下午6點時門鈴急促地響起,門一打開,看見兒子姚俊落湯雞似的倒在了門旁,因為兒子腿不好,她厲聲問:“從來不出門,下雨天你跑哪里去了?”兒子卻激動地說:“媽媽你整天說要回報社會,我都報名了,你趕緊去吧!”許振珊聽著一陣糊涂,問:“報什么名?”兒子大聲告訴她:“報紙上刊出招募慈善義工,我報名了,媽媽你趕緊去!”當(dāng)時天色已晚,又下著大雨,許振珊安撫兒子說明天再去,“但兒子不依不饒,非得讓我趕緊去,生怕報名晚了?!闭煌砩希瑑鹤优艿皆S振珊臥室里數(shù)次催促,第二天一大早被兒子“逼煩的”她,立即趕去報名。而這次報名,改變了許振珊和兒子的生活。
在加入義工之前,許振珊一家只是零散地做力所能及的事,當(dāng)正式成為煙臺市慈善義工之后,他們的生活便圍繞著“幫助別人,快樂自己”展開了。
愛心撒播——做義工從最需要的人做起
加入義工隊伍當(dāng)年的春節(jié),有位在煙臺的韓國老人因保姆家中有事回家了,許振珊便開始義務(wù)照顧老人,包了餃子陪老人過除夕。2007年整個春節(jié),她和其他義工到煙臺老年公寓給特護老人喂飯,其間,還要給在煙臺山醫(yī)院住院化療的牟平區(qū)患白血病女孩兒周晉芳做飯、送飯。就這樣,在忙碌中度過了2007年的春節(jié)。隨后的幾年中,每年正月她都和其他義工去給老年公寓的老人喂飯。家里的兄弟姐妹多次讓許振珊回蓬萊老家過節(jié),都被她拒絕了。大姐、二姐身體都不好,有時開玩笑地抱怨說:“你就知道照顧別人,自己的親人卻不管不顧,二姐的眼因糖尿病看不清了,大姐腰腿不好行動不便出不了門,我們都很想你,回老家來也照顧照顧姊妹好嗎?”
說起牟平區(qū)患白血病女孩兒周晉芳,許振珊認為那是自己多了一個親人。2006年,許振珊在一次活動中,偶然認識了周晉芳,她和兒子姚俊決定幫助她。由于自己的生活也很拮據(jù),沒錢資助女孩兒治病,母子倆就奉獻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許振珊組織義工兩次為女孩兒募捐,平時則用陪床、送飯的方式表達關(guān)愛。兩年多來,周晉芳每次做化療,許振珊一頓不落地送飯去醫(yī)院。有時她太忙,腿腳不便的姚俊便會送過去。母子的真情感動著周晉芳一家人。2007年7月2日晚,許振珊和義工劉時根給小芳送飯時得知她家里種的西瓜熟了,爸爸因勞累高血壓病復(fù)發(fā)不能賣西瓜。瓜熟不等人,何況小芳急需這筆錢治病!許振珊便和義工劉時根商量,第二天下午去幫助把瓜運到煙臺來賣。也正是從那時起,許振珊家和小芳家像親戚一樣走動了起來,許振珊會經(jīng)常去看望小芳,把牽掛和問候及時送到這個女孩兒的身邊。
在義工生涯中,會碰到許許多多需要幫助的人,至今被許振珊幫助過的人無數(shù),她說做義工撒播愛心首先要從最需要幫助的人開始。
愛心接力——做義工從身邊的點滴做起
從市老年福利服務(wù)中心,到福利院里的歡聲笑語;從老人盼望的眼神,到和聾啞學(xué)校學(xué)生打著手語真誠交流;從汶川災(zāi)區(qū)、南方干旱,到青海玉樹地震,許振珊和其他義工一直沖在第一線。義演、義賣、護理來煙臺的傷員、照顧空巢老人、美化海邊環(huán)境、看護慈善義工林……處處都留下了許振珊和兒子姚俊穿紅馬甲、戴慈善小紅帽的身影。
冬去春來,幾度寒暑。在這個步履匆忙、追功逐利的年代,許振珊不計報酬,不畏辛勞,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為孤兒、老人送去歡樂和溫暖,為貧困地區(qū)小學(xué)送去圖書,為社區(qū)群眾帶去醫(yī)療服務(wù),為城市的美化和環(huán)境的清潔努力勞動……她不僅活躍在煙臺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也隨時會出現(xiàn)在各縣市區(qū)需要幫助的人身邊,為大家伸出援助之手。
愛心永恒——做義工從隨時隨地做起
2010年3月5日,姚俊在母親和另外一個義工許清華的帶領(lǐng)下到沈陽軍區(qū)463醫(yī)院干細胞治療康復(fù)中心治療。在醫(yī)院里,雖是病號,但他和母親還是盡力去幫助著其他的病友,時時刻刻都不忘記回報社會。
“推拿每天費用都要200元左右,現(xiàn)在是我們自己推拿按摩,這樣既可以省錢又有時間幫病友,多做做義工?!痹S振姍如是說。
原來,剛到沈陽時,許振珊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找“組織”,與當(dāng)?shù)氐牧x工隊伍取得了聯(lián)系,并希望能夠抽時間去參加義工活動。可到了醫(yī)院一看,比兒子病情厲害的患者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也非常多。同病房的一個北京病友就無法自理,經(jīng)常會從床上摔下來。在和兒子協(xié)商后,娘倆決定首先要在醫(yī)院里做義工,就這樣,一個“三人組”的“煙臺義工隊”成立了。
由于上午要做治療,他們就利用下午和晚上鍛煉的時間幫病友做鍛煉,樓上樓下跑腿、端飯……只要能做的他們都做了,煙臺的“紅馬甲”志愿者在沈陽463醫(yī)院隨處可見。平日在家沉默寡言的姚俊也幽默起來,他鼓勵身邊的北京病友:“趕快好起來,等走的時候咱把輪椅扔到小河里,走回家去?!倍旱貌∮压笮Α?br/> 許振珊母子就是這樣,無論人在哪里,無論何時,只要能幫助別人,只要能夠奉獻愛心,他們都不遺余力。她前進的動力,體現(xiàn)在對他人衣食住行的一份平常的牽掛,這不僅是義工無私的奉獻精神,更是關(guān)懷弱勢群體的社會責(zé)任感。
“有一種情感在我們心中涌動,有一種力量我們?yōu)橹袆樱@就是道德的力量……”正是有這種力量,她和兒子一直樂此不疲,他們成了煙臺的“專職義工”,有了他們,港城煙臺更加美麗;有了他們,港城煙臺更加和諧;有了他們,港城煙臺魅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