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么缺乏安全感?
我兒子1歲9個月,最近發(fā)現(xiàn)好像特別缺乏安全感,一出門就要抱;看到稍微打扮得奇怪一點的陌生人,比如戴了帽子、口罩都害怕得往我懷里鉆;在電梯里面有陌生人進來也會往我身上爬;去商場里看見塑料模特都嚇得不行。按理說我一直都是自己帶孩子,包括晚上都是跟我睡,周末也一直帶他,就上班白天奶奶帶,帶養(yǎng)人中途一直都沒有換過,而且還喂母乳到現(xiàn)在,我是真的想不通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和表現(xiàn)。奶奶說可能是因為有幾次在小區(qū)里面玩,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搶了,哭過。但是有這么嚴重嗎?我該怎么來幫助他呢?
寶寶生下來有各種氣質類型,靦腆、膽小型的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會特別依戀母親,不愿意去探索新的環(huán)境,如不愿走路喜歡要人抱;看到陌生人害怕,不敢接觸生人;看到新奇古怪的東西迅速尋求母親的懷抱,這些都是孩子內向、膽小的表現(xiàn)。
寶寶之所以形成內向膽小的行為,一方面跟先天的氣質類型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后天的經歷有關。當孩子經歷過一些“威脅”刺激,如玩具被搶,加上他先天的內向氣質,使得這一行為對他的影響更大,逐漸造成了他膽小、缺乏安全感的行為表現(xiàn)。
從天性的角度看,膽小孩子的氣質特點是:安靜、溫和、靦腆、順從、忍讓、謹慎、軟弱,少有主動要求,其中很大成分是遺傳而來。對這樣的孩子,一些參考建議如下:
1.為孩子選擇一兩個性格開朗、身體健康、年齡跟他差不多的小伙伴一起玩耍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又能培養(yǎng)他與人交往的能力,使得他在接觸他人的過程中慢慢變得大膽、自信起來。
2.耐心對待孩子,不要對他提出過高的要求對于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見陌生人、見到塑料模特害怕等,家長要盡量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做出太強烈的反應。
3.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我去摸摸,她會笑的?!比缓蠛秃⒆右黄痖_心。不要使用如“叔叔又不是大灰狼,不要害怕”,“你這么膽小別人會笑話你的”等一類的語言,避免使孩子在心理上總處于弱者或被動的地位。
4.和孩子一起感受快樂例如給孩子講講笑話和幽默故事,參與孩子們的游戲,帶孩子出去玩等,多給孩子創(chuàng)造交流和表達的機會。最開始,不要創(chuàng)造太嘈雜和人多的環(huán)境,這會給他壓力。同時,給他適當的鼓勵,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耐心。
5.多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多讓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不要過多地幫他,如出門前跟孩子商量好要自己走,并及時稱贊孩子獨立行走的行為。如:“寶寶真棒,會自己走了,不要媽媽抱了,真能干!”父母及時肯定他做事的獨立性和勇敢,對孩子的探索行為是一個正面的推動。
6.不要責怪孩子或在別人面前數落孩子,避免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只要父母用正確的方法引導,靦腆、膽小的孩子也能形成勇敢果斷的性格。(陳國鵬)
發(fā)脾氣,扔東西
我的女兒馬上1歲半了,最近吃飯、看書、玩玩具時都會因為不高興或者要求沒得到滿足就扔東西,包括扔飯菜、扔書和扔玩具。在她最開始生氣扔東西時,我急于立即糾正,所以打過她的小手兩三次,當時也加重了語氣,并把她抱到地板上,要求她親自把扔過的東西撿起來。她會照辦,但之后生氣時仍然會重復,把東西拿到手上,試探媽媽的反應。昨天下午開始,甚至坐在地板上了。請問如何從幼兒心理的角度理解并糾正這種做法?
從您的描述來看,寶寶不僅想法越來越多,而且也越來越明確自己的意愿了,很想表達出來,但還不知道怎么表達才合適。
孩子是在成長的。一方面,成人一求即應的狀態(tài)會縱容孩子的急脾氣。另一方面,隨著成長,孩子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復雜,我們再按以往的方式來應對會漸漸地難以滿足她的需求。因為我們也需要努力去理解她的新需求,越來越快地滿足一個孩子不斷增長的需求,顯然是難以實現(xiàn)的。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就算我們去實現(xiàn)了,對孩子的成長也未必好。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幾件事情必須要學:
1. 學習等待等待是孩子從小就要開始學習的。雖然人們都在追求反應的快捷、靈敏、即時,但在現(xiàn)實社會中,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時間的。想跑,先要會走;想歌唱,先要會說話;想要媽媽抱抱,要等媽媽忙完手中的活;想再看一集動畫片,要等到明天;想趕快吃到那些已經飄出香味的飯菜,也要等一等,吹一吹,否則會把舌頭燙壞……
讓孩子學習等待,重要的是不要讓他失去希望??梢杂闷届o的話語表示對孩子的理解并解釋事情的經過;也可以用一些其他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度過等待的時光。
對于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耐心,只要偶爾夸一夸就可以了。因為,大多數時候,事情的結果就是最好的獎勵。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孩子的耐心和結果關聯(lián)上:“你摸,咱們用涼水拔一拔,這粥就不那么燙了?!?br/> 2. 學會表達以前,孩子用哭和笑來表達自己。我們也很會猜?,F(xiàn)在,孩子知道了我們的聲音的意義,而我們對孩子行為的意義猜中的成分卻在下降。大部分孩子到1歲半能聽懂不少生活中的常用語了,但用起來還沒那么自如?,F(xiàn)在開始,她將進入一個詞匯大爆炸的時期。她會很在意我們是怎么和她交流的,并且迅速地模仿,然后再看看我們的反應。交流的有效性,決定著她交流發(fā)展的方向。可以說,學說話是這個階段孩子自然要發(fā)生的事情,是由孩子自身內在動力決定的。而她能學到什么,全看我們怎么和她互動。
多和孩子交流,把周圍發(fā)生的事情描述給她聽,猜一猜她想說什么,幫她說出來,如果她跟著模仿,就積極地幫她實現(xiàn):“是想要那把勺?說‘拿勺’。對,說‘拿勺’。媽媽就把勺拿過來了。”
當孩子覺得用語言比發(fā)脾氣有效得多,發(fā)脾氣的次數就會少。相反,如果只有她發(fā)脾氣時我們才重視她,她的脾氣就會越來越大?;蛘?,若我們不希望她做什么的時候就對她很兇,她也會模仿的。因此,一般來說,打她或吼她,都不可取。
3. 掌握規(guī)則孩子將來是要獨立生活在社會中的,現(xiàn)在的每一天,都在為將來的獨立做準備。因此,必須讓孩子逐漸掌握一些社會能接受的行為規(guī)范。比如,不可以隨便打人、要珍惜物品等等。但對于才1歲半的孩子來說,給她講這些還為時太早。她最需要掌握的是一些安全行動規(guī)則:行動時要看前邊的路、不亂動廚房的鍋灶、不亂動電源、入水前先試水溫、吃東西前要告訴父母……隨著孩子理解力的增強,再逐漸引導她掌握更多的規(guī)則。
關于扔東西
很多1歲左右的孩子都喜歡扔東西。扔扔撿撿往往是這個階段孩子和養(yǎng)育者玩得最開心的游戲。孩子在這種循環(huán)往復的游戲中,收獲了很多東西:一個東西在手里的感覺、掉在地上的聲音、掉在不同的位置看上去有不同的樣子(物品在孩子眼中的成像是不同的)、有些東西會彈起來、有些東西會滑得很遠……這是繼什么都往嘴里塞的“品嘗”物品階段之后,她開始認識物品更多性狀的方式,千萬不可簡單地認為她是在故意搗亂。另外,在這個游戲中,除了更好地認識物品外,她還感受到了自己有能調動別人的力量,這也會讓她很興奮的。
不妨專門為孩子選一些不同質地的、可以扔扔撿撿的玩具,就和她一起開開心心地玩?zhèn)€痛快。(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