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行為是幼兒社會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與他人共同享有某種資源,個體親近群體,克服自我中心,以關愛同伴獲取快樂的一種較高層次的行為。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協(xié)同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能讓幼兒學會協(xié)調(diào)與配合,為幼兒日后適應學校集體生活甚至成人后參與工作中的團體協(xié)作打下基礎;而輪流分享意識,教會幼兒尊重他人、遵守規(guī)則和制度,保證幼兒將來成為守秩序的公民。
但目前家庭以獨生子女居多,家長極易對孩子溺愛,導致孩子獨占意識膨脹,分享意識淡薄,為其將來順利走入社會埋下隱患。我們先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
琪琪從家里帶來了很多漂亮的彩色蠟筆,小朋友們都羨慕地圍過去觀看。
軍軍:“給我一支蠟筆,好不好?”
琪琪:“不給?!边呎f邊把蠟筆收到書包里。
悅悅:“我不要你的蠟筆,你就給我看一下,好不好?”
琪琪撅著嘴說:“不行,你們都走開?!?br/> 大家都走了,剩下琪琪一個人孤獨地待在那兒。
琪琪是家里的獨生女,家中成員結構是經(jīng)典的“421型”,所以長期以來養(yǎng)成了“所有好東西都是我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此外,幼兒的獨占心理還表現(xiàn)在精神的獨占傾向上。
案例二:
在幼兒園,蕓蕓高興地湊到老師身邊,拉著她不放。過了一會兒,朵朵跑了過來,說要帶老師去看好玩的東西,老師要去的時候,蕓蕓緊攥住老師的衣角不放。
老師說:“蕓蕓,我們一起去看好嗎?”
蕓蕓:“我不想去看,你也不要去。”
朵朵:“快點走,不然一會兒就沒了?!?br/> 老師說:“蕓蕓先自己在這兒玩,我一會兒就回來。”
蕓蕓生氣地說:“你要是去的話,我以后就不理你了?!?br/> 在這個案例中,蕓蕓表現(xiàn)出很明顯的精神獨占心理,不喜歡,甚至厭惡、排斥別人與其分享。
那么,我們應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呢?
1.發(fā)揮榜樣的作用
模仿是幼兒學習分享的一條重要途徑。因為榜樣具有導向和激勵的作用,幼兒又具有很強的觀察、模仿能力,當看到他人的分享行為時,幼兒會去模仿、學習。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早期的一些態(tài)度大多來自對雙親的模仿,隨后形成的態(tài)度來自于對社會上各種人物(如老師、偶像等)的模仿。成人可從以下兩點嘗試:
1)讓家長和老師成為孩子的被模仿者
家長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家長的日常行為、言談舉止和情感態(tài)度隨時都對幼兒的發(fā)展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家長要做有心人,平時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為幼兒做好行為示范。如在準備給孩子物品時,家長要有意識地將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發(fā)放到家庭每個成員手中(這時,其他家庭成員不要拒絕);當看到孩子在玩玩具時,家長還可以有意識地走過去對他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或者說:“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給我一些?”
待幼兒體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后,便會自覺產(chǎn)生分享的動機,模仿家長產(chǎn)生類似的行為。
2)讓同伴成為被模仿者
同伴是幼兒觀察學習的榜樣。如當別的幼兒有某種物質分享行為時,家長和老師要做出積極的評價,這樣會激發(fā)孩子去模仿和學習。
需要注意的是,在幼兒自主模仿榜樣尤其是同伴榜樣時,家長要注意幫助幼兒甄選,因為幼兒生活經(jīng)驗少,常常好壞不分,容易連不好的東西也模仿。家長要記得及時糾正孩子不好的模仿行為。
2.強化幼兒的分享意識
離開了強化,學習就難以進行。強化在塑造行為和保持行為強度中是不可缺少的關鍵因素,幼兒的分享行為和其他行為一樣是可以通過強化而得到有效鞏固的。
在幼兒教育中常用的強化主要有言語強化、肢體強化、局部強化、符號式強化等方式。
1)言語強化
言語強化是指成人要用適當?shù)恼Z言來肯定、鼓勵幼兒的分享行為,強化幼兒的愉快體驗,從而激發(fā)幼兒再次分享的意愿。
例如,幼兒A吃著從家里帶來的食物,幼兒B看著也想吃一點,但是A沒有反應。這時,成人要抓住時機問A:“你和B一起玩高興嗎?”并進一步強化,“如果你把好東西分一點給B,下次他也把自己的好東西分給你,你們就成了好朋友了,在一起玩就會更開心,對不對?”類似的事情發(fā)生幾次后,幼兒就會逐步自覺產(chǎn)生分享的動機。
2)肢體強化
肢體強化是指成人運用自己的動作、表情、眼神、姿態(tài)等來表達對幼兒分享行為的肯定。如當發(fā)現(xiàn)幼兒有分享行為時,家長可采用向幼兒微笑、點頭、豎起大拇指或用手輕拍其肩、頭等方式,使幼兒因為得到成人的肯定而感到快樂和滿足,今后會更愿意表現(xiàn)出類似的行為。
3)局部強化
局部強化是指成人只強化幼兒正確的分享行為和相應的分享動機。在幼兒的活動中,正確的行為和錯誤的行為往往并存。成人要注意將二者區(qū)分開來,要善于從幼兒的行為中發(fā)現(xiàn)“閃光點”并進行強化,以激起幼兒繼續(xù)實現(xiàn)理想行為的愿望。
4)符號式強化
符號式強化是指當幼兒表現(xiàn)出成人所期望的分享行為后,成人運用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如五角星、小紅旗、畫鉤、小紅花等來獎勵幼兒,以提高該分享行為發(fā)生的概率。這是當前行為訓練中運用比較普遍,效果較好的一種方式。
在幼兒教育中,行為強化的手段很多,強化物種類也很多。但是,對于幼兒來講,最好的強化物往往是他們自己挑選的。所以,在運用具體強化策略時,成人要通過觀察、談話等方式去了解孩子需要的強化物及強化手段。同時,在強化時,要盡量避免手段單一、對象模糊、過于頻繁和過于急切。否則,幼兒只會去追求具體的獎品,而不去關注學習過程本身。
3.為幼兒創(chuàng)造分享的機會
1)設立分享日
家長可以在周末或假期或把孩子的生日設立分享日,讓孩子請小朋友或同學到家里來玩。家長為他們做可口的飯菜或買好玩的玩具,讓自己的孩子和小客人一起分享好吃的、好玩的東西。
2)開展多樣的分享活動
可以是每天也可以是每周,家長用較短的時間為幼兒提供隨機、靈活的分享時段。可以鼓勵孩子分享故事、笑話、謎語等,也可以以比賽的形式寫作業(yè)、下棋、唱歌、彈琴、跳舞。這樣的分享活動能給每個幼兒更多精神上的快樂分享。
4.建立分享規(guī)則
為使幼兒的分享行為能夠長期維持,建立一定的分享規(guī)則是十分必要的。
1)平等分享原則
要做到這一點不太容易,因為這一時期的幼兒交友更多是由利益來決定的,所以在分享時會出現(xiàn)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為。如他們可能常說“某某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帶來的汽車給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給你玩”之類的話。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時,家長應肯定孩子有對象的分享意識,然后引導孩子擴大分享的范圍,對小朋友們平等相待,以獲得更多小朋友的友誼。
2)協(xié)同分享原則
這是指幼兒通過相互間的協(xié)商、配合和協(xié)調(diào),融洽地進行分享。如在搭積木時,大家事先商量,分工搭建,這樣,可以達到大家都快樂的目的。家長可以在他們分享的過程中教幼兒配合的技巧,并教會孩子說:“咱們一起玩好嗎?”“我可以參加這個游戲嗎?”等。
3)輪流分享原則
這是指在分享物較少時,大家輪流使用分享物的原則。剛開始實施此規(guī)則時,幼兒由于自控力差,會發(fā)生一些爭執(zhí)。這時,要教幼兒學會說:“你可以玩一會兒再給我玩嗎?”漸漸地,幼兒學會了協(xié)商,也了解到尊重別人以及等待輪換的重要性。
輪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幫助幼兒解決一些分享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使幼兒在玩具等分享物較少的情況下也能順利實現(xiàn)分享,同時為幼兒將來成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基礎。
上述幾種方法在對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訓練方面發(fā)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們總是緊密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事實證明:成人只有通過適當?shù)姆椒ㄒ龑в變?,讓幼兒產(chǎn)生分享的內(nèi)在動機,并通過建立合理的分享規(guī)則,使幼兒的分享行為更加規(guī)范、穩(wěn)定,才能讓幼兒最終產(chǎn)生自覺的分享行為。
【編輯:王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