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類似才能墜入愛河嗎
——網(wǎng)站撮合男女首先要看有無夫妻相
最近,一家名為“找到跟你有夫妻相的另一半”的交友網(wǎng)站正式上線,它撮合男女的首要條件就是看倆人長得像不像。
目前,網(wǎng)站已經(jīng)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2.5萬人加入。網(wǎng)站的依據(jù)來源于刊登在1989年《社會和人類關系》報紙上的研究:男性和女性評估者對60對伴侶的面部照片(包括真正的夫妻以及一些陌生人)做一個評分,其中1分代表沒有相似度,9分則代表相似度最高。實驗結果顯示,陌生人所得的平均分為3.52分,真正的夫妻所得平均分達4.05分。當然,網(wǎng)站并沒打算為你找到和你長得像雙胞胎的那個人,因為這項服務并不是在找面部形狀和結構上“完美的”對稱。
易拉罐拼成的《清明上河圖》——遼寧省丹東的一名女子于文,歷時27個月,用700余只易拉罐經(jīng)用浮雕等技法,拼成了一幅長720厘米、寬50厘米的《清明上河圖》。并獲得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長的易拉罐畫”殊榮。
吃飯分神會變胖
——邊看電視邊吃午餐更容易餓
英國的研究人員調查了記憶力和注意力對食欲的影響。他們讓一組參試者吃含有9種不同食物的午餐,進餐時在電腦上玩紙牌游戲。研究人員讓另一組參試者專心吃同樣的食物,但是不讓他們受電腦紙牌游戲分心。
結果發(fā)現(xiàn),“撲克牌組”參試者午餐后的飽感明顯不如另一組。這種感覺在午飯后一個半小時仍然揮之不去,“撲克牌組”參試者吃零食的量更是對比組的兩倍。另外,研究結束時,“撲克牌組”參試者更難記全午餐所包含的各種食物。
這項新研究結果表明,吃飯分神會導致飯后更容易產(chǎn)生饑餓感,食物攝入量加大,長期以往必然導致肥胖癥危險增加。
研究還發(fā)現(xiàn),邊看電視邊吃飯具有相同的作用。這就表明,“屏幕時間活動”對食物攝入的影響之大出人意料。
美人并不完美
——臉蛋漂亮的人天性自私
最新研究表明,擁有對稱、標致臉龐的人較普通人更加自私和自負,更不易于與人合作,且更傾向于“自私”地專注于他們自己的興趣。
關于這項發(fā)現(xiàn)的解釋也許可以在進化論中找到答案。研究者推測,在潛意識的層面上,人們傾向于將面孔勻稱等體征作為良好健康狀況的標志,相應地,認為擁有這樣體征的人們更加迷人。因此,這樣的人更加容易自我滿足,更少需要尋求他人的幫助。
研究者們也考察了人類發(fā)展過程中,協(xié)作水平和睪丸激素水平之間的關系。睪丸激素常常和攻擊性行為相關,暗示了“阿爾法男”——在群體中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老大型”男性——絕不是一個團隊的偉大隊員。但是研究者們同時表示,這僅是部分的事實,睪丸激素有時也可以提升協(xié)作行為。
最誘人的星球
——銀河系發(fā)現(xiàn)“鉆石星球”
英國的天文學家在距地球4000光年的巨蛇座里,發(fā)現(xiàn)了一顆由曾經(jīng)的龐大恒星轉變而成的體積較小的行星,這顆行星完全由鉆石構成。
天文學家最初發(fā)現(xiàn)了一顆名為PSR J1719-1438的脈沖星,它每分鐘旋轉超過1萬次,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4倍。在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時,天文學家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顆直徑小于4萬英里(約6.4萬公里)的小伴星,大約是地球直徑的5倍,其質量也比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略大。兩顆星體之間的距離只有37.3萬英里(約60萬公里),而伴星的公轉周期僅為2小時10分鐘。
科學家們認為,這顆伴星可能主要由碳和氧組成,是一顆原始恒星的剩余物,它的大部分物質都被脈沖星吸走了。密度測量結果也顯示,這顆伴星上的物質大部分可能都與鉆石類似。
全球最具權力的女性——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福布斯》雜志“全球權力女性排行榜”上榮登榜首。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排名第二,巴西總統(tǒng)迪爾瑪·羅塞夫排名第三。第四位和第五位分別為百事可樂首席執(zhí)行官英德拉·努伊與Facebook首席運營官桑德柏格。
可信的直覺
——相信自己,沒錯的
加拿大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當設定目標時,人腦中跳出來的直覺往往正確,可以成為成功實現(xiàn)長期目標的一大助力。
研究結果顯示,針對短期、有限的目標,譬如饑渴等基本需求,潛意識會根據(jù)事物是否有助實現(xiàn)目標來進行評估,優(yōu)先選擇。以口渴為例,人們會優(yōu)先看見飲水器或飲料,而不容易注意到快餐店招牌。一旦目標達成,潛意識對同樣事物的評估發(fā)生改變,使人不再優(yōu)先看待飲水器和飲料。
無論哪種目標,潛意識能識別環(huán)境中有利目標實現(xiàn)的事物和契機,做出積極反應,但是在追求長期目標的過程中,即便取得一定的成功,潛意識將繼續(xù)積極評估相關事物。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人們的長期目標永無止境。
“生命種子”遍布銀河系
——外星人或起源于地球
墨西哥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當一個龐大的天體撞擊到地球表面的時候,由于巨大的沖擊力造成的強烈的能量釋放,就可能將地殼上的物質炸飛,這些物質獲得能量后,少部分逃逸出地球的引力束縛進入太空。而對于質量較小的行星,只需要更少的能量就能進入宇宙空間。
研究人員通過模擬,顯示了從地球表面逃逸的碎片所具有的最大數(shù)量,并模擬了在3萬年里,這些逃逸碎片能到達宇宙的何處。結果顯示,這些逃逸碎片大部分都在無序的引力作用混亂中被踢出了太陽系,還有一些散落在太陽系里。因此,如果從地球上逃逸的碎片在宇宙空間中保持了數(shù)百萬年,并且攜帶了微生物樣本,那不僅意味著太陽系內的生命形式可能源于地球,而且其他恒星系統(tǒng)上的生命也可能受到地球的影響,而他們星球上演化出的生命形式,也應該具有“地球模式”的特征。
“試管漢堡”一年后面世
——或將解決世界糧食問題
荷蘭科學家正在培育“試管肉”,即提取出動物的干細胞生產(chǎn)肌肉組織。目前這項技術還在實驗當中,6個月之后或可生產(chǎn)出世界首串“試管臘腸”;一年之內,就能制作出首個“試管漢堡”。若此項技術可以廣泛運用,勢必將解決世界人口日益增長帶來的糧食問題,也會解決由于過度放牧導致的諸多環(huán)境問題。不過研究人員稱,此項技術距量產(chǎn)還有較大的距離,而第一個“試管漢堡”的成本將超過22萬英鎊(約200萬元人民幣)。由于肉中沒有肌紅蛋白,所以會是白色的,研究者們還在研究中,爭取讓它看起來跟平常的肉一樣。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數(shù)據(jù),到2050年,肉類消費將會增加一倍,而飼料價格的上揚將會導致肉類價格更高,傳統(tǒng)畜牧業(yè)已經(jīng)供不應求。因此,研究者對自己的研究信心滿滿:“試管肉肯定是最佳選擇。” ■(責編 冰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