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672-5913(2011)23-0073-0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摘 要:針對地方院校程序設計課程存在的問題,在廣泛評估學生差異的基礎上,闡述該課程常規(guī)教學模式的缺陷,提出具有多個教學目標的“自分類教學”教改方案。目前該課程被設置成雙平臺教學系統(tǒng),其教學效果經(jīng)權威考試評價,都要優(yōu)于同期未試系統(tǒng),教學對一部分學生無效的狀況得到改善。
關鍵詞:自分類教學;差異;平臺
作者簡介:朱騏,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應用與教學;陳瑾,女,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應用與教學;張宏,男,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應用與教學。
程序設計課程是我國高校理工科專業(yè)普遍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在經(jīng)歷二十多年的發(fā)展后,課程的模式已經(jīng)基本固定,但課程的魅力反而正在失去。近年各種質(zhì)疑接踵而來,如該課程“學以致用”嗎?“學而能用”嗎?鹽城工學院計算中心關于“大學計算機”課程的畢業(yè)調(diào)查顯示,這些質(zhì)疑來自各方,有畢業(yè)生,也有其他學科教師,另外,在校學生學習熱情普遍降低,這些情況在地方院校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
筆者認為要挽回目前的頹勢,必須重新認識該課程,引入更符合學生實際、操作性更強的自分類教學模式。自分類教學與在特殊教育中經(jīng)常采用的分類教學相似,但它更尊重學生的自主性。
1 自分類教學的科學依據(jù)
分類教學源于學生差異,自分類教學同樣如此。
1.1 學生差異的普遍性及評估
1.1.1 在校生的差異
資料顯示,目前人們討論學生差異,多針對于基礎教育和職業(yè)教育。而對于高等教育中的學生差異,比較完善的論述很少,局部性的討論偶見,且多著眼于人格、人生觀、城鄉(xiāng)等方面差異[1-2]??墒牵P者在教學實踐中強烈地感受到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地方院校普通本科生的差異正在逐年擴大,這深刻地影響著教學活動與教學效果。
在學習程序設計課程時,學生表現(xiàn)得最強烈的差異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能力差異。程序設計課程有三個特點。其一,邏輯性強,需要數(shù)學知識和各種常識支持;其二,實踐性強,需要高強度的上機練習;其三,語法性強,需要在理解基礎上強化記憶。因此邏輯能力、實踐能力、記憶能力俱佳的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將會得心應手。可是客觀上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并不一致,能力差異既反映在能力綜合水平上,也反映在能力結構上;隨著進入高校就讀的學生一年年地增加,他們的能力綜合水平整體呈下降趨勢,能力結構存在缺陷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第二,興趣差異?!俺绦蛟O計”是一件新事物,開始學習時,多數(shù)學生對它都有一定興趣。可是從教育心理學來理解,這種興趣屬于間接興趣,即對學習結果有所期待,它需要轉化為直接興趣才有意義。而直接興趣是在教學過程中產(chǎn)生的,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隨著其他差異造成學習效果的不同,一個人的直接興趣會朝著兩個方向變化:一個方向是激發(fā)、維持、增長;另一個方向是未產(chǎn)生、或無法維持、衰退;直接興趣差異因此出現(xiàn),反過來它再影響學習效果,形成循環(huán)。
第三,目標差異。地方院校學生學習目標差異近年來也在擴大,一方面一部分學生積極進取,學習上有所追求;另一方面校園內(nèi)廣泛存在“心不在焉一族”,課堂教學對之沒有效果。從宏觀來看,目標差異是當前地方院校教學活動大環(huán)境的構成因素之一,從中觀、微觀來看,它又是一門具體課程間接興趣差異的主要來源。
面對較大差異而無對策,最終必然造成優(yōu)生、中等生和差生的全面分化。NCRE①二級是一種比較權威的考試,難度適中,可借用它來評估學生的分化。評估標準不妨設定為:首次參加考試即取得注有“優(yōu)秀”字樣合格證書的是優(yōu)生,取得一般合格證書的是中等生,而沒有取得合格證書的是差生。如果一個地方院校NCRE二級通過率位于同類院校上游水平,一般首次通過率會在60%~70%,按照上面的設定標準,差生比例將高達30%~40%!可見在差異背景下常規(guī)教學模式效率不理想。
1.1.2 畢業(yè)生的差異
筆者曾經(jīng)對70位從事技術工作的畢業(yè)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考察程序設計知識的應用情況,調(diào)查顯示畢業(yè)生可以分成三種人群。
第一類人群:由需要應用并能應用的人組成;
第二類人群:由有機會應用但沒有能力應用的人組成;
第三類人群:由沒有機會應用的人組成。
三類人群數(shù)量比例大約是5:8:7,能夠做到學以致用的只占25%,如果再考慮應用的程度,則能做到深度應用的畢業(yè)生將少之又少。這一比例也說明了:常規(guī)教學模式存在缺陷。
1.2 常規(guī)教學模式的缺陷
綜上所述,常規(guī)教學模式對地方院校普通本科學生存在著不適用性,追根溯源,它的缺陷有兩個。
第一,程序設計課程多年來一直都采用合班教學,一個教師面對的學生通常有幾十到一百多個。如果集體中只有個別差生,教師會有精力依靠因材施教來解決他們的問題,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差生人數(shù)往往很多,在統(tǒng)一教學進度下,差生群體問題根本無法通過因材施教來解決。因材施教在合班教學中缺乏可操作性。
第二,長期以來,理工科專業(yè)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業(yè)余)程序員,教學活動一廂情愿地追求編程能力的培育。由于沒有考慮學生的客觀差異和主觀需求,因此也就沒有區(qū)別教學,結果欲高而不就,反而落得許多學生在該課程學習上一無所成。一方面,差生和部分中等生由于技術領悟力不足而未能登堂入室;另一方面,該課程在思維方式上對其他課程、學生未來也沒有任何給予。單一教學目標與分化的學生之間存在著矛盾。
1.3 教學目標需要多元化
從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出發(fā),解決問題必須從改革教學目標入手。
首先,應該改變觀念,承認學生差異的普遍性及客觀存在性;承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