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個不熟悉的作者寫評論無疑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看了本期王獻青的小說《請在遠方等著我》和她的散文《那段歲月呦……》又有了想說的話。因為在這兩篇作品中作者似乎寫出了我年輕時生活的影子。
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都有一個美麗的憧憬在前面召喚,都想著在未來的舞臺上表演出自己的人生壯劇,大有“我來也”舍我其誰的豪情,但是現(xiàn)實生活原來根本不是想象中情景,理想被碰的粉碎,于是有的人成熟了,有的人則繼續(xù)碰下去,不停的碰撞不停的粉碎不停地尋找。王獻青的這篇小說就寫了這么一件事,這么一個年輕人所以也就帶有典型性。
小說中的“我”是一個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原以為:
我畢業(yè)于一所名氣還算不錯的大學,學的是燙得熱手的工商管理專業(yè)。我原本的人生目標是要當一名成功的商業(yè)巨頭。我總想像著有那么一天,我會西裝革履、意氣風發(fā)地坐在會議室董事長的位子上,聽著那些高級管理人員匯報著各自的工作進展,談些建議和想法,最后由我微笑著一鍾定音,再最后博得所有參會人員的一致鼓掌肯定。
事實上“我”卻在一家公司里像狗一樣被這個領導那個領導呼來喚去,即使這樣還是保持不住眼下的位置,又被調(diào)往一個下屬公司,在一個冷冰冰的女上司手下工作。為了一份訂單“我’和女上司不得不曲意逢迎忍辱強笑。”一個人模人樣、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自尊心,在現(xiàn)實面前被貶得一塌糊涂、一文不值”。我的理想被碰的粉碎,女上司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于是小說的主人公決心去南方尋找他在大學時的初戀女友,那里也許還有一個美麗的夢想。不過我想這不過是作者留給讀者的一個想象,大約等待他的還是一個接著一個的粉碎罷了。這就是現(xiàn)實這就是生活。作者獻給讀者的就是這個帶有巨大強力震撼的“典型”。全篇沒有夸張的描寫,但是在自述性的白描中時時牽引著讀者神經(jīng),讓你同情著年輕人的天真理想;讓你感慨著現(xiàn)實與期望的碰撞;讓你猜測著未來的走向。這就是文學的力量吧,也是作者善于抓住典型表現(xiàn)生活的真實。這又何嘗不是大多數(shù)年輕人已經(jīng)走過正在走著或許將要走過的心路歷程呢?
在王獻青的散文“那段歲月呦”寫的也是“我”的過去的一段生活。題目中的那一個“呦”字就帶給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長長思緒。那是一段在淡淡的苦澀中泛著淡淡甜味的回憶。令人心碎,令人回味。少年時期的家里只是泥巴壘成的小屋泥巴壘成的鍋灶泥巴壘成的豬圈,整個村莊都像坐在椅子上只會呼吸不會說話的老人。如果哪一家有人能在煤礦干上一份挖煤的工作那就將成為高人一等的家庭?!拔摇钡母赣H就有幸成為一個煤礦工人,盡管只有露出的牙齒是白的渾身都是黑不溜秋的,盡管全家只有一間半的工人房。但是能夠脫離農(nóng)村能夠當上工人就似乎看到了前方一片閃亮去處,那里就有夢想。
作者在兩篇作品中都在回味著她的夢想,在夢想的盡頭都留給了讀者一片想象。作者的文字似乎有著一種黏黏的附著力。它能抓著你的心讓你跟著她的思路一起心酸一起回味一起心潮起伏,這就是作者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