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抒雯
特效,科幻有你更精彩
文|童抒雯
20世紀初,自從電影史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之旅》誕生以來,電影制作中的特效技術便踏上了在電影創(chuàng)作史上的輝煌之路。特效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它在科幻電影制作上的廣泛應用,使其成為各類電影制作的中“香餑餑”。那我們就從幾部經(jīng)典科幻電影中特效技術的運用,來一窺電影特效的無窮魅力吧。
科幻電影中的神話非《哈利·波特》莫屬,“哈迷”們對哈利系列的忠誠熱愛除了十年情緣外,更是因為電影中令人嘆為觀止的特效。其實,除了影片中運用的最新特效技巧如3D外,其他特技在早期電影中就有體現(xiàn)。比如說復方湯藥變形的場景在1931年科幻電影《化身博士》中早有應用,電影《化身博士》中主人公在喝下神奇的藥水之后的瞬間變形,與《哈利·波特》中的變形場面有異曲同工之妙。
電影特效中不得不提到的便是CG技術,CG就是指電影本身在真實場景中拍攝,并有真人表演參與,但其中又穿插應用了大量的虛擬場景及特效的一種拍攝方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電影《指環(huán)王》系列,特別體現(xiàn)在系列三《國王歸來》中那1400個特效鏡,成千上萬的人類戰(zhàn)士、馬匹、魔兵以及猛犸象的混戰(zhàn)場景上,堪稱電影制作史上的奇跡。
2004年的《蜘蛛俠2》中有一段無語倫比的特效鏡頭——蜘蛛俠和章魚博士在火車上的打斗,短短數(shù)分鐘的畫面一共囊括了100多個特效鏡頭。因為紐約沒有導演想要的高架鐵路,所以這段打斗的前期拍攝部分是在芝加哥完成的,最后制作組將在芝加哥和紐約兩地所拍攝的鏡頭以及一組模型片段融合到一起,再加上藍幕等技術的運用,最終的效果天衣無縫,如同連環(huán)畫一般引人入勝。
2005年大熱的《金剛》,其實是1933年拍攝的《金剛》在技術和畫面上的升華。影片中的金剛本身是一個各種金屬的拼裝體,在外面蒙上了一層硅膠和兔子毛,在2005年的《金剛》中,“魔幻大師”杰克遜對模型的制作不僅實現(xiàn)了新舊特效技術的完美結合,更是運用了自己最為擅長的CGI技術(電腦生成的畫面),將危機四伏、陰森恐怖的骷髏島以及上個世紀30年代的紐約街景完美重現(xiàn)。
列數(shù)特效制作的大作時,我們不會忘記2009年風靡全球的藍色風暴《阿凡達》以及電影中的潘多拉星球。這部應用最新3D攝影技術拍攝的影片為觀眾們營造了一個全新的觀看角度和欣賞方式。
特效技術在如今看來已經(jīng)并不生疏,甚至可以說每一部電影的創(chuàng)作都離不開特效制作。但面對越來越“刁鉆”和“專業(yè)”的觀影者,電影制作不僅要在劇情設置和演員篩選中做足準備,特效技術的運用更成為影片能否一“技”而紅的殺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