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前總理帕潘德里歐剛上任時,有過一個夢想:希臘成為地中海邊的瑞典。有著綠色環(huán)保能源,以及精致的旅游業(yè)。優(yōu)厚的社會福利與具競爭力的產(chǎn)業(yè)并存。
兩年后,下臺的他,留下來的希臘,卻是全歐洲最懶惰的國家惡名,全世界金融混亂的來源,這絕對不是帕潘德里歐的初衷,但是,就像希臘悲劇所詮釋的,人無法逃脫自己的命運,帕潘德里歐也不例外。
帕潘德里歐其實出自顯赫的家庭,父祖三代都擔任過總理,祖父在二次大戰(zhàn)后,領(lǐng)導人民走出納粹統(tǒng)治的陰影;父親抗議軍事獨裁,流亡海外,小帕潘德里歐就出生在伊利諾伊州,母親是美國人。他自小隨著父親轉(zhuǎn)居各地,分別在美國、加拿大與瑞典受教育。
他一直保有美國中西部的口音,反而希臘話說得不好,每每被記者挑出文法錯誤,但他真正的心靈故鄉(xiāng)卻是瑞典。他并不是典型的希臘社會主義者,相反的,他是瑞典式的自由主義者,注重環(huán)保、人權(quán)與公民參與。
帕潘德里歐從政,是直升機空投下來的,剛開始靠父親的庇蔭,他1981年第一次獲選議員。還不到30歲,那一年父親當選總理。此后他陸續(xù)擔任過教育部長等其他部會首長,但真正有表現(xiàn)是1999年擔任外交部長。
當時碰到土耳其大地震,他把握機會,積極提供救援,從而打開了希臘與土耳其的外交僵局,他的外交手腕,讓希臘裔的塞浦路斯2004年進入歐盟,而土耳其裔的北塞浦路斯卻被擋在門外。
他帶領(lǐng)社會黨,從2004年敗選的低潮走出來,2009年10月重新執(zhí)政;他對財政問題的坦率,與折沖的外交手腕,讓他爭取到歐洲有史以來最大的援款1100億歐元;但是,這已經(jīng)是帕潘德里歐的極限,他面對的困難遠遠超過自己的想象,也超過德法等大國的想象。
歐洲要求他的,是遏止逃漏稅、阻止貪污、縮減公營部門、延長退休年齡、擴大民營化,但是,他一樣都做不到。時間一到,默克爾與薩科齊講話愈來愈不客氣,再圓滑的外交手腕都沒有用。
但是,回過頭來,希臘社會卻指責他無能,造成失業(yè)率攀高、生活水平下降、出賣國家主權(quán)、背棄社會黨政綱,什么惡毒的詛咒都講出來。在希臘國會前的抗議場面,飄揚者帕潘德里歐小丑的畫像。他提出公民投票的動機,有許多猜測。有人認為他推卸責任,有人認為是爭取反對黨支持的高招,更有人認為他在對抗暗中掌控希臘的財閥勢力,但是,這種直接民主的型式,卻讓人很難反對,本來對人民生活沖擊如此之大的改變,不是訴諸大選,就是應(yīng)該訴諸公投。
有人批評他放棄領(lǐng)導人的職責,但他私下與公開一再強調(diào),不會戀棧位子,只要他把事情推動到無法逆轉(zhuǎn)的程度,他就會辭職,現(xiàn)在就是那個時候了,他已經(jīng)辭職。反對黨已同意紓困方案,朝野已經(jīng)組成聯(lián)合政府,只等削減開支方案正式通過國會,明年2月就將舉行大選。
從風暴中退下來的帕潘德里歐,會希望歷史怎么寫他,沒有人知道,但是,“地中海邊的瑞典”,確實將只是他永遠實現(xiàn)不了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