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處于經(jīng)濟轉軌、社會轉型關鍵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呈現(xiàn)易發(fā)、多發(fā)、高發(fā)態(tài)勢,社會情緒相應地表現(xiàn)出積極與消極并存、主流與支流激蕩、復雜而又多變等特性,這對新形勢下的社會管理和群眾工作提出了新挑戰(zhàn)、新要求。
為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當前群眾工作對象、類型多元化特點,有效把握群眾利益訴求多樣化、復雜化特性,深入探究各種社會情緒的具體成因和表現(xiàn)渠道,努力探索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有效路徑,積極引導社會情緒朝著良性化方向發(fā)展。要通過做群眾工作的方法“不失效”,引導和帶動黨員干部在群眾工作中“不失語”、基層黨組織在群眾工作中“不失位”。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堅持群眾語言,掌握溝通技巧。要充分了解不同社會群體的特點,注重把握其價值取向、語言體系、行為方式、處事習慣等,善于運用群眾熟悉的語言、習慣的方式、樂于接受的方法進行溝通交流。少用官樣語言、政治性口號,少說官話、空話、虛話、套話、假話,多講真話、實話。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式方法,尊重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善于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多做打基礎、重長遠、經(jīng)得起時間和群眾考驗的事,切實把最廣大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緊迫、最關心的實事辦好,好事辦實,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賦、利為民所謀。
注重人文關懷,善用“情緒管理”。要帶著真情實感做群眾工作,真正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想問題辦事情,關注群眾的想法和感受,理解群眾的需求和愿望,注重在實際工作中建立和培養(yǎng)與群眾的感情。多做順人意、暖人心、穩(wěn)人心的工作,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盡量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理順情緒。更加關注民生,堅決糾正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忘掉”不良傾向,在就業(yè)、醫(yī)療、養(yǎng)老等方面出更大實招、見更大實效。要始終把人文關懷和“情緒疏導”作為開展群眾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把群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開展人文關懷與“情緒管理”的工作切入點,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善聽民怨,不斷維護好、發(fā)展好、實現(xiàn)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改進方式方法,提高工作實效。要關注不斷涌現(xiàn)的各類新社會階層和新社會群體,對當前群眾結構、素質調整以及利益觀趨利傾向要加強研判,高度重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興媒體帶來的利益訴求行為方式變化。加強各級黨員干部的作風建設,強化服務群眾意識,大興務實之風、調查研究之風,力戒形式主義,減少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通過改進作風,形成主動融入群眾、主動深入基層、主動化解矛盾、主動辦好實事的做好群眾工作濃厚氛圍。講求工作方式方法,善于運用新形勢下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善于疏導群眾情緒,把問題講透、道理說清,對群眾提出的合理要求,能解決的盡量解決,條件不允許、不成熟、一時無法解決的要盡量做深入細致的解釋工作。善于綜合運用教育、協(xié)商辦法,積極采用網(wǎng)絡、手機短信等方式,不斷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強化工作保障。要建立利益協(xié)調
機制,把注重公平正義作為利益調處的關鍵,依法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從制度、政策、法律上營造公平社會環(huán)境。建立訴求表達機制,推進透明政府建設,加大政務、村務、廠務公開,完善聽證會、信訪工作制度,積極構建為不同社會群體提供充分表達利益訴求的制度性平臺。建立矛盾調處機制,把司法調解放在突出位置,推行深入調研、不拘形式、就地審判、讓群眾參與解決問題等工作方式,積極支持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盡快形成多種調解并舉機制。建立利益保障體系,經(jīng)常性進行矛盾排查和摸底工作,對傾向性問題早知道、早反映、早處理,防范重大問題的產(chǎn)生和矛盾的擴大。建立群眾工作評價機制,加強督促檢查,強化責任追究,把做好群眾工作作為績效考核重要內(nèi)容,作為提拔重用干部的重要依據(jù),保證群眾工作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張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