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可以想象,繁榮且寬容的挪威,有一天竟會發(fā)生77人死亡的殺戮。奧斯陸上空的濃煙和于特島上的斑斑血跡警醒世人:一股極右思潮正在歐洲抬頭與升級,已形成對歐洲政治社會秩序的挑戰(zhàn)。
德國:“戰(zhàn)爭傷疤”成新納粹圖騰
街道拉起路障,直升機空中盤旋,數(shù)千名警察嚴陣以待,警棍、催淚彈、防暴盾牌、高壓水槍樣樣不少……對德國東部城市德累斯頓的居民而言,如此劍拔弩張的場景幾乎年年出現(xiàn)。因為每年到了2月,這座城市便會成為德國極右思潮和主流價值交鋒的正面戰(zhàn)場。
德累斯頓曾是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因擁有大量精美的巴洛克式建筑而被譽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薩”。然而,這座充滿文藝氣息的名城卻在二戰(zhàn)中遭遇滅頂之災。1945年2月13日至14日,盟軍對德累斯頓展開多輪地毯式轟炸,致使大約2.5萬人喪生。
過去五年來,越來越多的德國極右組織將目光瞄向德累斯頓這塊“戰(zhàn)爭傷疤”,希望將每年的轟炸紀念日打造成歐洲最大規(guī)模的極右分子狂歡節(jié)。面對極右勢力的囂張氣焰,德累斯頓各界人士每年都會組織起來,阻止極右分子游行集會。這個時候,就會有一些反納粹人士和極右分子揪打在一起,警方只得用警棍、催淚彈和水槍驅(qū)散人群,并逮捕一些行為過激者。
發(fā)生在德累斯頓的上述一切,幾乎就是德國當前極右勢力現(xiàn)狀的一個縮影:一方面,極右思潮已滲透進這個社會的一些血管,并不斷侵蝕主流社會的既有空間;另一方面,德國社會整體對極右勢力始終保持高度警覺和高壓態(tài)勢,使其影響力始終被控制在有限范圍。
在德國,公眾和媒體都習慣于把有嚴重暴力傾向的極端右翼分子稱作“新納粹”。
2004年9月,德國最大的極右翼黨派“德國國家民主黨”以高得票率進入薩克森州議會,實現(xiàn)建黨四十多年來議會選舉“零的突破”。同年,極右黨派“德意志人民聯(lián)盟”也在布蘭登堡州拿下六個議席。兩年后,國家民主黨又首次成功打入另一個東部州梅前州的議會。
登上更廣闊舞臺的國家民主黨當然不會錯失良機。2005年1月,薩克森州議會為奧斯威辛集中營死難者默哀一分鐘,國家民主黨議員集體退場,引發(fā)輿論大嘩。此后,該黨主席烏多·福格特更是公開宣稱奧斯維辛集中營指揮官赫斯應獲諾貝爾和平獎、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是“一個謊言”,還稱贊希特勒為“偉大的國務活動家”,一次次挑戰(zhàn)主流社會的極限。
除了懷念納粹,為國家民主黨贏得大量選票的是他們的排外主張。每逢選舉,他們都會喊出“要崗位、不要移民”,“趕走外國人,德國人就能重獲工作”的口號,而在失業(yè)率居高不下的德國東部,這些極具煽動性的說法總會讓不少選民動心。
法國:“去妖魔化”能走多遠
身材高挑、金發(fā)碧眼——42歲的馬琳·勒龐(下稱小勒龐)也許是2011~2012年法國政壇最耀目的政治明星。2011年1月,在各項民意調(diào)查中影響力不斷上升并擁有四萬名正式注冊黨員的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召開全國大會,選舉創(chuàng)立者讓瑪麗·勒龐(下稱老勒龐)之女小勒龐擔任黨首職務,為迎接明年法國總統(tǒng)大選蓄勢。
現(xiàn)年82歲的老勒龐幾十年來一直主張極端民族主義,煽動排外情緒,鼓吹“法國純潔”,反對移民和歐洲聯(lián)盟。2005年,他在接受采訪時,為納粹德國占領法國時所犯罪行辯護:“就法國而言,德國人的占領并沒有特別不人道,在(法國)這樣一個55萬平方公里的國家里,出現(xiàn)一些誤殺在所難免……”一些非政府組織因此將其告上法庭。
小勒龐贊同父親的核心觀點,例如限制移民和反對出生自動獲得國籍的政策。但小勒龐也知道,要想成為主流政黨,滲入各級政府或立法機構,國民陣線必須拿出切實可行的執(zhí)政方案,而不能僅靠高喊反移民口號。為此,她提出“去妖魔化”,與其父在二戰(zhàn)問題上美化納粹的言論劃清界限,并提出具體的經(jīng)濟改革方案,力圖使國民陣線的形象“正常化”。
輿論普遍認為,較其父形象更為溫和的小勒龐,具有吸引更廣泛選民的實力。
英國:以愛國的名義實施暴力
布雷維克(今年7月22日挪威爆炸和槍擊事件兇手——本刊注)所屬的“挪威人保衛(wèi)聯(lián)盟”,是“英國人保衛(wèi)聯(lián)盟”的挪威分支機構。挪威的爆炸和槍擊事件,把被政府一度“忽視”、卻常有驚人之舉的英國右翼重新置于聚光燈下。
英國極右翼政治產(chǎn)生于上個世紀30年代前后,最初以法西斯主義和反猶太人運動的面目出現(xiàn),后來逐漸注入種族主義的內(nèi)涵。
作為極右翼政黨的代表,不列顛民族黨標榜自己是真正“愛國、民主的政黨”,宣揚外國移民和尋求避難者搶走了英國人的住房、就業(yè)機會和福利,聲稱土生土長的英國本地人幾十年后將成為少數(shù)民族,認為伊斯蘭極端主義在英國泛濫成災。該黨及其領導人尼克·格里芬反對外來移民和伊斯蘭極端主義的主張,贏得了許多英國人的支持。
“英國人保衛(wèi)聯(lián)盟”是一個以暴力抗議而聞名的極右組織。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它每年都會在英國各地發(fā)起一系列激進的街頭抗議,許多抗議活動都發(fā)生了大大小小的沖突。
在經(jīng)濟幾乎停滯不前,公共開支大幅削減以及移民數(shù)量不斷增加的大環(huán)境下,以不列顛民族黨和“英國人保衛(wèi)聯(lián)盟”為代表的極右翼組織的主張在英國很有市場。
俄羅斯:光頭黨試圖“有所作為”
俄羅斯光頭黨已從街頭的小打小鬧轉(zhuǎn)向有組織的襲擊行動,特別是群體洗劫。在本世紀初的光頭黨行動中,以2001年洗劫莫斯科亞謝涅沃、察里津諾區(qū)的商貿(mào)場所尤為著名。他們還有針對性地襲擊過越南人在莫斯科的宿舍、吉普賽人在沃爾日斯基的聚居地。從中不難看出,俄羅斯光頭黨沿襲了西方光頭黨的很多主張,他們奉行極端民族主義和納粹主義,崇尚暴力,極度排外,主張俄羅斯人(白種人)至上,仇視一切“居住在俄羅斯的非俄羅斯人”。高加索人、黑人和亞洲人是他們攻擊的主要對象。
光頭黨在俄羅斯并沒有統(tǒng)一的組織,而是以小團伙的形式分散于全國各地。每個團伙的人數(shù)為三到十名,只有極少數(shù)在十人以上,成員年齡從十幾歲到二十多歲不等。當然也有“光頭黨軍團”、88聯(lián)合旅、“俄羅斯兵團”等人數(shù)在數(shù)百人的大型光頭黨團伙。不過,這些組織在近幾年江河日下,有的業(yè)已解散,極端主義勢力在俄羅斯的影響力不如以往。但分析人士指出,各種極端右翼、新納粹主義、東正教原教旨主義等組織并未被徹底鏟除,有的遭到禁止以后又改頭換面以新名稱出現(xiàn),在莫斯科以外的其他城市和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其組織活動很少受到限制。
歐洲極右翼勢力重新抬頭
近年來,落入困境的歐洲經(jīng)濟成為極右翼思潮滋長的催化劑,極右勢力借此得以擴張,他們的聲音不斷出現(xiàn)在政治主流中,一些國家的政局呈現(xiàn)“向右轉(zhuǎn)”的趨勢。
來自意大利北方聯(lián)盟的歐洲議會議員博爾蓋奇奧公然宣稱,他贊成布雷維克的某些主張。此舉在意大利國內(nèi)引起軒然大波。北方聯(lián)盟是現(xiàn)在意大利執(zhí)政聯(lián)盟內(nèi)部的第二大黨,是總理貝盧斯科尼不能失去的重要政治盟友,也是目前活躍在意大利政壇上最為激進的右翼政黨。
在2010年瑞典議會選舉中,極右政黨瑞典民主黨獲得5.7%的選票,首次進入議會。選舉投票結束后第二天,大約6000名瑞典民眾聚集在首都斯德哥爾摩,抗議瑞典民主黨進入議會,高喊“議會不要種族主義者”。
2010年3月,荷蘭地方議會選舉結果顯示,極右政黨自由黨在其參選的兩個城市均有突破性表現(xiàn)。成立于2006年的自由黨此次只在海牙和小城阿爾默勒兩個選區(qū)參選,最終在阿爾默勒大勝,成為當?shù)刈h會第一大黨,在海牙則成為第二大黨。自由黨以極端反對外來移民和所謂“荷蘭社會的伊斯蘭化”為主要競選綱領,在目前的荷蘭全國議會150個席位中擁有24席。
類似的政黨在丹麥、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和拉脫維亞議會中都占有了席位,它們的走強已經(jīng)影響到歐洲一些國家的政治和社會決策。堅持文化多元和族群包容是歐洲二戰(zhàn)后一直堅持的主流價值,也是歐洲一體化的基石之一,而極右翼思潮則是對此主流價值的極大挑戰(zhàn)。如今,挪威兇案用血淋淋的現(xiàn)實給歐洲國家以警示,如何在繼續(xù)推動主流價值的同時遏制極右翼思潮的蔓延和升級,歐洲社會正面臨考驗。
?。仲t焜薦自《環(huán)球》201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