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夜飯不僅是連接歷史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社會的紐帶,更是增進親情、回歸純樸的粘合劑。
無論相隔多遠、無論忙成什么樣,對中國人來說,有兩個日子是必須要回家團聚的:一個是中秋,一個是春節(jié)。這其中又尤以后者為重——君不見每年的春運大潮,多少異鄉(xiāng)客通宵排隊、擠破頭也要買到一張火車票,只為除夕那天能一家人團團圓圓、其樂融融地吃上一頓年夜飯。
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對于除夕之夜的這頓晚宴,在全國各地還有著各種稱呼:有叫“團年飯”的,有叫“合家歡”的,還有叫“分歲酒”的,其它還有諸如“辭歲酒”、“守歲酒”等等名稱,不一而足。辭歲之風(fēng)自晉朝以來就很盛行,當夜骨肉團聚,兒孫繞膝,燈紅酒綠,共話團圓。西晉周處的《風(fēng)土志》說:“除夕夜,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痹S多詩人都有吟詠守歲的詩句,孟浩然寫過“續(xù)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杜甫也曾有“守歲阿戎家,椒盤以頌花”的佳句,把守歲的樂趣寫得活靈活現(xiàn)。
千百年過去,有的風(fēng)俗早已失傳,有的風(fēng)俗已然淡化,可除夕守歲之風(fēng)、年夜之宴,至今仍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習(xí)俗。除夕當日,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這聲音與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隨處可聞的說笑聲交雜在一起,此起彼伏,洋洋盈耳,匯集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在繼承了孔孟遺風(fēng)的山東,對年夜飯尤為看重,對于實在無法回家過年的人,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如今年夜飯的形式或許有變化,與過去大多選擇在家守歲不同,有的人會選擇去酒店,提前訂菜,免了勞碌之苦;可無論形式上如何變遷,年夜飯的意義,是始終如一的。
中華民族向來是一個重視“合”的民族。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家庭所追求的“家和萬事興”的理念,這種“合”的思想體現(xiàn)在一家人互敬互愛的關(guān)系上。而家人的團聚則把這種關(guān)系表現(xiàn)得最為清晰。對于家中的老人而言,看到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guān)懷與撫養(yǎng)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對于年輕的一輩人來講,在這一天可以看到自己的長輩開心地度過晚年,自己的孩子也在過去的一年中茁壯成長,自己秉承了“尊老愛幼”的美好傳統(tǒng),感覺一年的家庭工作很有成就,心情也自然很高興;對于小孩子來講,可以吃很多的好東西,父母還給買新衣服穿,他們的歡樂是一個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如今這樣一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人情味卻愈加淡薄的年代,年夜飯不僅是連接歷史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社會的紐帶,更是增進親情、回歸純樸的粘合劑。要么說年年年夜飯,年年吃不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