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我在日記本上寫下大大兩個字:恐怖。字體充滿了整個空白頁,而我還不解氣。恨不能用更大的字體再寫上10遍。
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我和我3歲大的兒子一起坐了火車。
那是個星期日,我?guī)е鴥鹤映俗哞F從法蘭克福到柏林,一段將近5小時的路程。剛開始一切都很安靜。兒子要吃餅干,我讓他吃。為了不打擾其他乘客,我把嘴湊近他的耳朵,輕輕講他最喜歡的故事《小烏龜過生日》。不一會兒他說要拉臭,于是趕緊去廁所。結(jié)果他霸在廁所里不出來,等著上廁所的乘客不得不擠在過道里排隊。我哪能聽之任之,欲將其從廁所里拖出來。可他死也不合作,跺腳、大聲嚎叫、在地板上打滾、在過道上等待的人群中鉆來鉆去以躲開我。
好不容易把他揪回座位,這小屁孩嘴里仍不停地叨叨咕咕,向周圍的乘客匯報,媽媽上個星期都干了些什么。還不到一小時,他又想要尿尿了,噩夢重現(xiàn),逼著我再一次把他從廁所強拽出來,再一次丟人現(xiàn)眼,再一次當眾大吼大叫,再一次跟我掙扎、扭打、反抗中穿褲子。最后他干脆徹底放棄跟我合作,把身上所有的衣服一股腦兒全脫下來,扔向旁觀這場鬧劇的乘客,一絲不掛地從一節(jié)車廂狂奔到另一節(jié)車廂!我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我這輩子還沒有感到如此無助和屈辱,幾乎要哭出來了。
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為人父母后會更幸??鞓?,這么說有它易于理解的理由。從個人角度來講,一個問題困惑著我:我到底為什么要孩子呢?
近年來,一系列科學實驗結(jié)果表明,有孩子的人生活得并不比沒有孩子的人幸??鞓?。一份針對得克薩斯州婦女的研究表明,在熱衷的閑暇活動中,
“照顧孩子”一項排在總共19項活動的第17位,遠遠排在烹飪、看電視、煲電話粥、睡大覺的后頭,連做家務(wù)也遠比“照顧孩子”更讓人樂于參與。英國經(jīng)濟學家安德魯·歐森瓦爾德對1000多名家有孩子的主婦做了調(diào)查,結(jié)果令人吃驚——孩子使人覺得幸福感減少嗎?也不是。事實是,他們并不使我們更幸福罷了。如果是不止一個孩子的家庭,幸福指數(shù)甚至還有下降趨勢。
在德國,多年來“要繁育后代”這種意識淡漠得讓人幾乎覺察不到,人們組建家庭卻不打算生育,對于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母親留在家里,只靠父親一人工作以維持整個家庭開支,最終令斯文倜儻、風度翩翩的父母捉襟見肘、斯文掃地——嗤之以鼻,認為拖家?guī)Э谂c摩登生活方式不可能并存。
而觀念解放、渴望與孩子一起生活在美麗新世界的新科父母卻總是遭到現(xiàn)實無情的打擊:與閨蜜死黨疏遠,朋友來家時房子里亂糟糟,媽媽在朋友面前哺乳,爸爸不管到哪兒胸前都兜著寶寶……在別人面前還必須顯出一臉的幸福!可收到朋友的結(jié)婚請柬時卻發(fā)現(xiàn)里面特別注明,希望他們把孩子留在家中,不要帶到婚禮上去。
厭煩情緒來得迅速且始料未及。年輕的父母在現(xiàn)實世界打拼以求一席之地,看來這只有在沒有孩子的情況下才能實現(xiàn)。人們習慣了以前的年輕漂亮,酷而懶散,沖動而獨立,打算有了孩子也這么做,保持自己的自由度,結(jié)果卻天天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苦苦掙扎,從想要自由和做父母的責任中尋找平衡點。每天我們都更加確定一點:不可能。不管怎么樣,我們都要在這戰(zhàn)爭中輸?shù)簟?br/> 我本人是在原東德度過的童年。那時候生活是一成不變、規(guī)規(guī)矩矩的,我進入已被分配好的幼兒園,然后再進入就近分配的學校。父親是家里的頂梁柱,母親則做些兼職,她總能在我們放學回家之前到家。
可活在當下,人們對孩子的成長持開放態(tài)度,希望孩子能接受一切可能對他有益的東西。這對年輕父母們意味著什么?我們應(yīng)該給孩子們什么,告訴他們什么?我們的困惑和六神無主嗎?盡管研究表明,人們還從未像現(xiàn)在這樣花費這么多時間在養(yǎng)育孩子上面,然而85%的父母卻覺得內(nèi)疚,認為他們應(yīng)該與孩子共度更多的時光。
有人說當今的年輕父母是完美主義者,但這完美主義源于我們?nèi)狈Π踩?。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的父母擁有的那些可以確定的東西如今都不存在了。所以我們會郁悶,比如當孩子在高鐵上裸奔時,我們會想這絕不是我們想要選擇的生活。我們只希望能夠找到解決途徑,也許“愛”有這份力量吧。我們無條件地愛著我們的孩子,愛且痛著。每到晚上,當我們再次以同樣乏味的方式結(jié)束一天時,我們會意識到為人母、為人父包含的東西太多了,而不只是“當媽媽了”、“當爸爸了”那么簡單。我知道,明天早上當我睜開眼睛時,苦惱和困惑還會再次襲來。也許我們不應(yīng)該期望有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活著只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