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yè)社會的瘋狂逐利,已經(jīng)讓越來越多的商人喪盡天良。能與之抗衡的,唯有草根們那一點做人的底線,即以道義為基石的民意。先別消極說“這沒有用”,到了一定時刻,抽象的民意也頗具威力。
默多克旗下的《世界新聞報》7月份“主動”關門,就是一個證明。這份報紙的輝煌,可謂建立在挖掘丑聞之上。它一直驕傲于這句口號“記錄并創(chuàng)造歷史”,當然它做到了:長期是英國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多年來因各種不擇手段的竊聽事件,其部分前主編和編輯前仆后繼地卷入調(diào)查,有人還鋃鐺入獄;在歷次有關竊聽的調(diào)查中,該報均涉險過關。終于在今年,它需要為一些超越底線的竊聽行為付出全盤皆輸?shù)拇鷥r。
這意味著默多克旗下的一顆搖錢樹頹然倒下。但不要以為默多克如此果斷是出于“良心不安”。憑借小報起家的他,并不是真的認為竊聽有錯——別天真地相信他對竊聽行為不知情,《世界新聞報》如此持久、大規(guī)模、全方位的竊聽舉措如果是未經(jīng)默多克事先同意的,那默多克也不可能成為默多克。因此,我們不需要從他的道歉及關閉報館的行動里找真誠,只需要找原因就好了。
不為別的,是因為他也忌憚民意,這種發(fā)自民眾內(nèi)心的力量。竊聽名人也就罷了,居然還竊聽一些案件的受害者和英軍陣亡士兵的家人,此舉下作兼冷血,這確實逾越了人們內(nèi)心的底線。而締造了一個龐大媒體帝國的默多克深諳民眾憤怒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故不得不有所“表示”。
早在2006年,他也有過類似的行為。那年11月他叫停了被炒得沸沸揚揚的、當年那個殺妻案主角辛普森即將上市的新書《假如我干了》,同時也叫停了他旗下的電視臺對“嫌疑犯”的相關專訪——“假如我殺了妻子”。 默多克同時“向受傷的心靈真誠致歉”。同樣別以為他想這么干——如果不是受害者家屬發(fā)起的抗議引起非常大的反響,那本書若面世一定會給默多克帶來很大利益。但當時深犯眾怒的情形讓默多克不得不腰斬了這本書和相應的電視造勢。
一切還是為了利益。默多克如今及2006年的道歉,只不過是決定讓當前的利益讓步于長遠的利益,以免失去讀者這個衣食父母——如果真有良心的因素在,他就不應該默許竊聽行為,不該給逃脫了法律制裁的殺人嫌疑者津津樂道如何殺人的機會等等。老將默多克,不可能為眼前可見的幾個銅板,影響他整個航母未來的航向和發(fā)展藍圖。
默多克也讓我們反思,在挖掘新聞時,媒體的底線在哪里?不可否認,人性深處都藏著“皮袍里的小”,這也是小報新聞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但這不意味著,只要是市場需要的內(nèi)容,媒體就可不擇手段,否則一旦觸動了人心底線,就要面對前功盡棄的后果——默多克可能例外,他的媒體帝國如此強大,關閉一兩個公司對他來說影響不大,這或也是他為所欲為的底氣所在。
但世事難料,強勢如默多克如今或也對一個中文成語“世態(tài)炎涼”感觸頗深。曾經(jīng)以“別惹默多克”為信條的英國政界,如今紛紛與他拉開距離。一度與他親密無比的英國首相卡梅倫如今也迅速撇清了關系,貌似開始了沉默觀望。訂默多克旗下其他報紙的讀者也有想退訂的,說是出于失望。
默多克及其傳媒帝國當然不會倒下,只是失掉了一些尊敬。他不介意么?不,他肯定在意,否則也不會如此慎重對待:包括在老邁之年及時出現(xiàn)在英國的聽證會上。賺錢于他,可能已經(jīng)是一個數(shù)字游戲,而錢買不來敬意。他想尋回敬意,卻沒那么容易,雖然批評他的那些對手未必比他高尚,雖然民意在此中也可能被人利用了。更重要的是,誰都知道他想找回的敬意依然指向——未來的利益。
不可否認,誰都會有無可奈何的時候,默多克也不例外。但種瓜得瓜,無法逃避。